斯宾格勒在《西方的衰落》中这样评价拿破仑:“拿破仑一生含辛茹苦,不是为了他自己,不是为了法国,而是为了未来。”这里评价的着眼点是 A. 拿破仑的人格魅力 B. 拿破仑的远见卓识 C. 拿破仑的民族意识 D. 拿破仑活动的进步性
|
|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防患于未然。据此他提出了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粹主义
|
|
下列对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评价正确的是( ) A.秦始皇的最大功绩在于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B.唐太宗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开创了“开元盛世” C.康熙帝收回台湾之后,设置台湾行省,巩固了祖国东南的海疆 D.三人都是封建帝王,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了重大贡献
|
|
在共和国时代,克伦威尔建立起独裁统治,华盛顿则完善了总统制,这两种行为: A. 都属于符合本国国情的举措 B. 前者背离了资产阶级革命目标 C. 都是为了强化个人权利 D. 后者行为被其他国家仿效
|
|
孙中山、甘地、凯末尔这些“亚洲觉醒”时期的先驱们身上,体现出的共同的可贵品质有 ①、强烈的爱国主义 ②、不屈不饶的毅力 ③、高尚的人格魅力 ④、破除传统,推广西方社会习俗的勇气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③④
|
|
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以下说法不符合唐太宗对外政策的是 A. 唐政府设置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机构 B. 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 C. 唐太宗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 D. 唐政府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允许官吏加重税收
|
|
古往今来,科学技术进步影响着人类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按三犁共一牛,若今三脚耧矣……〕 ——(东汉)崔寔《政论》 材料二 欧洲第一个真正的条播机(播种机)是杰思罗﹒塔尔发明的。18世纪初,此机便以生产……但欧洲的这种及其后那些类型的条播机既昂贵又不可靠……中国播种系统在效率上至少是欧洲播种系统的10倍,而换算成收获量的话,则为欧洲的30倍。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在农业生产率方面比西方要进步很多。 ——张萌萌《东方文明的光辉—中华农业》 (1)指出材料一所示西汉时期的农业技术及推广这一技术的官员。概括材料二的观点。 材料三 在美国工业革命初期,大部分机器是从英国购买来的,但是美国在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和设备时,不是简单地照搬和模仿,而是加以创造性的改进,从而能迅速研制出更为先进的机器……美国政府还较早地实行了专利制度……1836年又制定了《专利法》,成立了专利局,使发明人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此外,美国最先采用和推广了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使一些机器零件可以通用互换,从而降低了机器的生产成本。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2)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工业革命特点及美国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 材料四 (3)材料四所示信息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哪一具体措施相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措施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五 科技进步引起的产业革命,一方面造福人类,另一方面也带来废气、废水、废渣,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了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4)概括材料五的观点,请举正反两例补充论据。 (5)综上,谈谈你对我国科技发展的认识。
|
|
一部人类历史是一部人类不断自我解放的历史,其中思想解放又是人类自我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请阅读下表中先秦诸子观点,依据所学知识,完成表格。
材料一 (2)材料一中的图片分别反映了近代欧洲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前者相比,后者有何变化? 材料二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现在咱们中华民国,虽然不过一个十岁小孩,但咱们却是千信万信,信得过他一定与天同寿。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3)依据材料二指出该文章的写作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在思想解放方面的意义,并分析中华民国未能如梁启超所信“与天同寿”的原因。 材料三 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世纪70—90年代我国是怎样冲破思想观念藩篱的?依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现阶段解放思想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促使列强在中国的均势机制逐渐瓦解,这为中国寻求国际化谋求平等待遇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一战期间日本乘机加紧侵略中国,由于战争局势严峻,英法俄亟需外援,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中国正式向德奥宣战,并立即宣布废除与德奥的不平等条约,收复德奥租界,终止支付德奥庚款,显示了中国利用外交进入国际社会成为平等一员的良苦用心。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大义凛然地拒签对中国不利的凡尔赛和约,把“中国问题”带到了世界最高论坛,为之后山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同时,顾维钧系起草国联宪章的15人委员会成员之一,对宪章的撰稿,贡献颇多。 ——摘编自姜良芹、孙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导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参加一战的背景,并分析参战对中国的意义。 材料二 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表现。并说明中国是怎样积极参与新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创造的。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概况
——据王逸舟《中国外交六十年》、王玲《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比较研究》等整理 (3)根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有哪些新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
|||||||
“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参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日本、印尼、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其他主要国家也将能够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 B. 太平洋共同体建设消除了中美分歧 C. 国家间合作有利于地区和平与发展 D. 新兴力量崛起促成多极化格局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