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
|
秦朝建立了完备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A. 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B. 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 C. 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 D. 首要任务是加强官吏管理
|
|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中央集权制
|
|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 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 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 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
|
从元代开始,地方行政区划分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权,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以中央军事控制为主要目的 B. 以削弱地方经济、文化为主要目的 C. 以中央政治控制为主要目的 D. 以促进民族融合为主要目的
|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表明宗法制 A. 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 B. 约束兄弟子女,追求政治平等 C. 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 D. 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
|
|
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 二者均有弊无利 D. 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
|
唐代的科举制有“投牒自举”一项,就是自学有成就的人可以书面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后,再由州县送尚书省参加考试。而宋代的科举制建立了糊名和誊录制度,既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名字、乡贯,也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级。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A. 唐代考生只能通过“投牒自举”方式参加科考 B. 宋代糊名和誊录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舞弊现象 C. 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进一步僵化 D. 严格选拔途径和手段从而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
|
|
元(朝) 二品以上官员“选自特旨”,即由皇帝亲白选任;正三品至正七品则由中书省“自除”这反映出元代 A. 宰相权力的削弱 B. 行省的实际权力受到限制 C. 科举制度被废止 D. 排斥前代汉族政权的制度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06年拿破仑击败第四次反法联盟对法国的进攻后,借口英国对大陆的封锁,颁布《柏林敕令》:“凡与不列颠诸岛一切通商以及一切通讯均禁止之”。“凡直接来自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船舶,或曾航经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船舶,一概不准进入任何口岸。” ——《欧洲近代史选读》 材料二1807年拿破仑法国逼迫普鲁士接受屈辱和约,还迫使普鲁士贵族君主国家不得不进行一些改革,改革敕令规定:“各邦的任何居民占有或抵押任何种类的土地财产之法定资格,而不受各邦方面的任何限制。”“哪些由继承,或由其自身权利,或由永佃,或由公簿持有而占有其农地的农奴及其妻儿的各种现有农奴制关系和一切相应的权利义务,均应完全停止。”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1814年,一位意大利的爱国者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机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快乐。”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拿破仑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实行这种政策的用意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普鲁士政府改革触及了哪几个方面?(不得摘抄原文) (3)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存在着怎样的矛盾心理?为什么有这种心理? (4)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