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一记载 ①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的发展 ②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 ③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 ④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
|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A. 民贵君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 C. 儒法并重的思想 D. “存百姓”的思想
|
|
民国十三年八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表明孙中山先生 A. 认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过程迥异 B. 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 C. 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D. 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确立三大政策
|
|
作为“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和凯末尔的共同点是 A. 创建了新型的国家 B. 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 C. 主持了民主化改革 D. 主张用善良制服帝国主义
|
|
康熙第一次南巡到曲阜时,曾向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大成殿上。这说明 ①康熙善于学习和创新 ②康熙崇尚儒家文化 ③“尊孔”有利于巩固清朝统治 ④康熙注意缓和满汉矛盾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
钱乘旦先生在其《英国通史》中说,英国革命“以反抗一个人的专制开始,最/终却不得不以另一个人的专制结束,这里面是否有内在的必然性?”上文中的“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分别是 A. 查理一世克伦威尔 B. 詹姆斯二世威廉三世 C. 克伦威尔乔治一世 D. 威廉三世乔治一世
|
|
护国政府统治时期,英国政权的实质是 A. 封建专制统治 B. 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C. 封建开明君主政权 D. 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政权
|
|
克伦威尔说:“我宁愿要一个懂得自己的战斗目标、热爱所认识的东西的布衣粗服,而不要你们称为‘绅士’而别无优点的将领。”材料反映克伦威尔选拔军官的标准是 A. 出身于下层的普通百姓 B. 乡绅 C. 不考虑出身但有才干、有奋斗目标 D. 能听从克伦威尔的指挥
|
|
在一次探究活动课上ABCD四位同学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你认为那一个同学的表述最准确 A. 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具备完成统一的实力 B. 秦王嬴政广泛搜罗人才,统一的战略得当 C. 战国末期诸侯国数目的减少利于统一 D. 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
|
|
恩格斯说:“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外一个人扮演的,这点由下面的事实可以证明,即每当需要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克伦威尔等。”这段话的含义是 A. 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重要 B. 英雄人物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C. 英雄人物的活动是受历史规律支配的 D. 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