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A. 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B. 制瓷业开始兴起 C. 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 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
|
徐峰在《试论近代江南市镇的城市化》中认为:“湖州府所辖的乌青镇,明朝时除了四条主干大街外,另有街巷58条。镇中工商业(蚕丝、冶炼、编织、磨坊、染坊、造船、杂货等产业)发达。清末,乌青镇街巷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新增加了8条主干大道,街巷增加了47条。”促进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市民阶层的壮大 C. 自然经济的瓦解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
|
《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了当时 A. 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B. 南方相对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C. 南方物资供给全国各地 D. 南方政治清明带动经济发展
|
|
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各项可以为作者提供论据的是( ) A. 偏远的农村地区开始出现草市 B. “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C. 出现了大量工商业市镇 D. 生产领域出现了新型生产关系
|
|
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人口增长 B. 稳定地方秩序 C. 完善政绩考核 D. 增加政府收入
|
|
下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局部),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 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 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
|
|
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这一变化表明 A.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B.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 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 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
|
|
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吕氏春秋》是专业的农学著作 B.注意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C.战国时期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D.百家争鸣已经接近尾声
|
|
人们常把做事不分轻重主次称为“本末倒置”。在中国古代,统治者的经济思想中“本”是指( )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海外贸易
|
|
《三字经》里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几句。中国人最早培植“六谷”、养殖“六畜”的时代是( ) A.原始社会末期 B.西周时期 C.战国时期 D.明朝时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