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举步维艰,但是中国民族企业像一颗小树在夹缝中还是逐渐生长。以下两家近代企业的共同点有 ①它们都采用机器生产 ②都是近代中外合资企业 ③都是洋务运动的直接产物 ④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 荣氏兄弟创办的申新纺织公司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
|
下图是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某商标图片,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A.民族工业产生于火柴业 B.民国初期诞生了工人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实业救国思想 D.中国火柴工业技术水平世界第一
|
|
1873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 A.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
|
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文中的“当时”是指 A. 清朝末年 B. 民国初年 C. 民国后期 D. “文革”前后
|
|
1873年清政府批准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该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组建方式,并招商集股,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股票。据此可知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民间资本得到官方认可 D.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
|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新出现的经济形态有 ①自然经济 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④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
我国古代封建王朝进行对外贸易时,普遍表现为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动机。造成这 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本身物产丰富 B. 统治者好大喜功 C. 封建经济的独立性 D. 交通条件的限制
|
|
统计资料表明: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造成这种局面的经济根源在于( ) A.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界完全隔绝 B.中国的农业文明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C.中国没有出现过类似西方的工业革命 D.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
|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材料中的农民“迁业”现象主要说明了( ) A.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C.明代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D.手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
|
|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这反映了 A. 开禁政策促成海上贸易发展 B. 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C. 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 D. 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