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2008年令人兴奋的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令人敬畏的国庆60年阅兵后,世博会完成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三连胜”,北京和上海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见证。以下对这两个城市表述正确的是( ) A.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分别代表着南北不同的文化类型,都是我国著名的古都 B.20世纪30年代两地人民共同谱写了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权利的英雄赞歌 C.陈独秀和李大钊分别在两地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D.20世纪80年代两个城市对外开放,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
|
|
香港《亚洲周刊》引用辽宁省委组织部的数据说,该省在1992年前后有3.5万名官员辞职下海,另有700名官员“停薪留职”去创办企业。据《中华工商时报》的统计,当年度全国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B. 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 C. 进一步冲破“左”倾思想的束缚 D. 对外开放政策的吸引
|
|
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 A.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 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C. 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D. 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
|
|
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
|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橫批“综合平衡”,这是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联是对当时党中央为纠正哪一方针路线通俗易懂的注解 A. “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
|
据下列中国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A. 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B. 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 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D. 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
|||||||||||||||||||||||||||||
《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有这样——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种婚礼的原因不包括 A. 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B. 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C. 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 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
|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A. 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 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 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
|
1928年,蒋介石在参加一个国货展览会的开幕式时便曾经宣称:“国民政府是要提倡国货,要振兴实业,要挽回利权,使外国货在中国没有销路,大家都用国货来打倒帝国主义。”为此,国民政府 A. 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B. 建立中华民国,抵制日货 C. 促使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侵略 D.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
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C. 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D. 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