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自1990年以来,中国先后参加18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1.47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这一行动表明我国 A. 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B. 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C.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D. 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
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 A. 基层民主制度开始确立 B. “民主建政”有利于国家政权建设 C. 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D. 人民代表大会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
|
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日罗店第四军溃退,但左右各部队未动摇,故未致大害。保定阵线如常,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材料表明 A. 国共两党实现了全方位合作 B.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 C. 平型关大捷增强其抗战信心 D. 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战主战场
|
|
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的史料价值。下面老照片记录的是1900年法国远征军经过卢沟桥的情景。它反映的历史事件中 A. 英法联军大肆焚毁圆明园 B.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被割让 C. 清朝利用义和团对抗联军 D. 中国逐步开始全民族抗战
|
|
洪仁玕《资政新篇》记述:“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是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 B. 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 C. 严厉批评天王独断专行 D. 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
|
|
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载:“洪武元年,始备六尚书,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品,郎中以下品秩有差,而皆隶中书省,一仍元旧。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材料本质上说明当时 A. 丞相权力受限更多 B. 政令畅通得到保证 C. 六部地位显著提高 D. 极权统治得到强化
|
|
《晋书·卫瓘传》载:“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据此可知 A. 卫瓘主要代表士族门阀的利益 B. 卫瓘认为察举制具有教化功能 C. 官制改革使民俗更加淳朴和顺 D. 魏晋以察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
|
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至秦始皇帝,灭诸候为郡县,不世官。”与此表述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不包括 A. 世官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科举制
|
|
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殷墟发现大量甲骨文遗存,它记录了商代的天象祲异、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 A. “传说时代”没有可信历史 B.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 C. 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 D. 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原始史料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根本上结束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其之所以能迅速取得全国性的胜利,一个重要原因是起义各省权力结构的成功转换。以东南地区而论,革命派、立宪派和从旧政权中分离出来的地方实力派,立即组成新的权力机构。……东南地区在民国时期之所以成为全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高亢之区,根本上是与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精英在变革传统政治制度中的活力分不开的。……从社会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才是质变的开始。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清王朝没有倒台,那么就不会有民国以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方面的重大变化。从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转型这一社会史角度看,辛亥革命才是近代史的真实起点,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界标意义,应该比1840年鸦片战争更高大,更重要。 ——《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精英在变革传统政治制度中作出了哪些努力。这对于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起到什么影响?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看法,并阐明理由。(看法可肯定、可否定,但必须自圆其说,言之有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