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A. 玉米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 “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乾隆五十二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乾隆帝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是

A. 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B.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

C. 阻碍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

D. 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据材料可推断宋朝

A.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 市的交易已不受官府的监督

C. 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取消    D. 日中为市的时间限制被打破

 

中国古代最稀少、最精英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

A. 民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藩属国贡品

D. 官营手工业

 

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被刻作等不同形状,这些田字的形状特征可以用于研究

A. 井田制

B. 分封制

C. 均田制

D. 郡县制

 

“……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所蕴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A. 战国时代,法家崛起批判儒家“重农”思想

B. 隋唐时期,统治政策开明重视发展农工商业

C. 两宋时期,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D.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的弊端

B. 对外贸易无利可图

C. “海禁”政策的恶果

D. 国家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艰难而曲折,每前行一步都饱受束缚和痛苦。其主要原因是()

A. 水陆交通不发达    B.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市”、“坊”界限被打破    D. 统治者禁绝对外贸易

 

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记载的这一现象

A. 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

B. 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

C. 说明工商税已成明代税收主体

D. 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

 

对比下列两图,从中可以观察到的是(  )

 

A. 生产模式的变化    B. 社会组织的完善

C. 生产工具的进步    D. 经营方式的改变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5428/68464) 首页 上一页 25423 25424 25425 25426 25427 25428 25429 25430 25431 25432 2543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