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管仲制定了“兵器赎罪”的条款,价码是:重罪,一副犀牛皮盔甲,一柄戟;轻罪,一副普通牛皮盔甲,一柄戟;小罪,罚款;打官司,诉讼费为一束箭。管仲制定此条款的主要目的是 A. 博得仁慈和王道美誉 B. 减少杀人和动用刑法 C. 充实兵备,节省军费 D. 加强法制,强化专制
|
|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 ·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稳定小农”的思想指导下,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 《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和材料三哪个更能真实地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依据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琦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在材料二中这种原料发生了什么变化?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原料变化的原因。
|
|
明代制度规定,地方四品以上官员禁止经商。然而明代中叶以后,地方官员纷纷“下海”。嘉靖时,首埔徐阶就在老家华亭蓄养了许多织妇,做起了纺织生意。这说明,明代中叶以后() A. 吏治渐趋腐败 B. 内阁地位上升 C. 重农抑商政策衰亡 D. 轻商意识淡化
|
|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这材料折射出当时 A.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 商品交易受政府的严格管理 C.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
|
白居易咏《缭绫》诗日:“去年中使宣口赦,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纹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该诗从侧面反映了唐代 A. 流行裙装服饰 B. 棉纺技术的推广 C. 文学创作繁荣 D. 纺织技术的高超
|
|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随着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审美趣味受商品生产、市场价值的制约,供宫廷、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市民享用的工艺产品呈现出可类比欧洲洛可可式的纤细、繁缛、富丽、艳俗、娇柔做作等风格。”下列我国古代的手工艺产品能体现出上述风格的是 ①珐琅彩双环瓶 ②青花五彩碗 ③三星堆青铜礼器 ④江宁织造局云锦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
在中国古代冶铸业中,南北朝时某种炼钢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钢的性能,其具体操作是“用生铁的溶液,浇灌到熟铁的刀刃上,并用牲尿和牲脂淬火成钢”,这种炼钢术被称作 A. 高炉炼铁 B. 炒钢技术 C. 水排冶铁 D. 灌钢法
|
|
官营手工业存在严重的弊端,表现在: ①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②新技术难以推广 ③技术工艺容易失传;④代表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