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 商品经济发达

C. 自耕农经济脆弱    D. 农家生活自然祥和

 

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强化    B. 社会政局动荡

C.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D. 铁工具的出现

 

唐代《田令》中规定:“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一夫百亩)。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若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此规定

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C. 有利于加强对人口管理    D. 防止了农民卖地逃税

 

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

A. 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B. 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

C. 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D. 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下列图示中所示的生产技术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①②

 

从经济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论证这一结论的是

A.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 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

D.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 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 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会馆是地域性很强的社会组织,是商帮“联乡情于异地”、“叙桑梓之乐”的场所。与其他城市中的会馆不同,各地商帮在北京的会馆大多被称之为“试馆”,且规模差别较大。这主要是因为“试馆”

A. 带有鲜明的政治与等级色彩    B. 聚集了来自全国的大量人流物流

C. 具有服务于士宦科举的功能    D. 规模取决于各地入仕人数和品级

 

宋代诗人范大成在《四时田园杂兴》诗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达    B. 即使儿童也从事辛苦的劳动

C. 女子具有和男子一样的权利    D.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 财产平均分配    B. 禁止土地买卖

C. 实行土地国有化    D. 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5429/68464) 首页 上一页 25424 25425 25426 25427 25428 25429 25430 25431 25432 25433 2543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