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民国史》指出,辛亥革命爆发后,“当革命势力表明他们掌握了国家的时候,他承认了民国的必然性。在共和制的最初几年.他为避免同革命领导人完全决裂而讨好他们,面临对抗就作策略上的退却”。这一叙述表明 A. 孙中山有效节制了革命激进潮流 B. 袁世凯为追求政治目标不择手段 C. 孙中山是政治妥协的成功运作者 D. 袁世凯是典型的政治实用主义者
|
|
薛福成在一份代李鸿章所拟的奏疏中说:以前“中国与英法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被其迫胁,兼受蒙蔽,所定条款,吃亏过巨,往往有出全球公法之外者”。以后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据此可知,洋务派 A. 初步具备近代外交思想 B. 认为国势弱导致民族危机 C. 着力抗击列强外交胁迫 D. 推行对外妥协的外交政策
|
|
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 A. 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 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 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 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
|
《苏维埃乡村追求》一文中说:“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A.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 红军长征的胜利 C.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D. 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
|
近代某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所以失败之故,由于群议之掣肘者半,由于鸿章之自取者亦半。其自取也,由于用人失当者半,由于见识不明者亦半。”下列史实中不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 户部长期拖欠、挪用北洋海军军费 B. 江南制造总局等洋务企业腐败严重 C. 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D. 洋务派对于列强扩张野心认识不足
|
|
魏源的《海国图志》在1843年正式出版后少有人问津,甚至有守旧官吏主张将其付之一炬。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产生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海国图志》只学习西方器物 B. 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C. 《天演论》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D. 清政府放松舆论管制
|
|
图6和图7是龚启圣和马驰骋对山东107县在144—1911年间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的统计。据此可知儒家文化 A. 兼有墨家行侠仗义和锄强扶弱之风 B. 对山东的影响比全国其他地区要深 C. 在清代民间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下降 D. 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
|
|
下表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A. 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 B. 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 C. 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 D. 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
|
|||||||||||||
有学者指出:“由于人的种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与支配,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的外在体现,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从而从一个重要角度反映了封建王朝的盛衰兴亡”。材料说明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 A. 常常受到人为因素干扰 B. 实际效果背离设计初衷 C. 具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 D. 是王朝盛衰的根本原因
|
|
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 A. 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 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 C. 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 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