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不能说明 A. 自由恋爱结婚被一些人接受 B. 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 C. 传统婚俗受到西方文化冲击 D. 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
|
肖恩·马洛尼说:“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他的评价是在强调互联网 A. 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B.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C. 比其他媒介更加快捷与方便,信息量更大 D. 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
|
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表明当时我国 A. 彻底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 B. 明确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 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D. 强化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
|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部分年份的出口商品结构数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
||||||||||||||
刘少奇在建国后的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次会议应该是 A. 中共七大 B. 中共八大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四大
|
|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A. 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 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 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D. 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
|
“深刻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穿云霄。彩云栓着玉米腰,吓得月亮弯弯腰”。这是50年代中国某地的一首民歌。如果将其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景象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
|
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A. “一五”计划实施 B. “大跃进”运动开展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 工业化基本实现
|
|
据北洋军阀政府农商部统计,1914年工业企业注册资本是6200多万元,1920年增长为15500多万元,增加150%;同时,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1914年只占总数的4%,1920年增为14%。这一时期 A. 政府开始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 纺织和面粉业发展最为迅速 C. 列强加大了对中国资本输出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得以开展
|
|
1896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开办的业勤纱厂尽管日夜开工,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1907年,业勤纱厂声誉鹊起,盈余50万两白银。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C. 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