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战国时期,民间私立祠、社数量大增。男女巫成为百姓信仰鬼神的关键人物,祭祀不再是固定时间的特定仪式,而变成他们的谋生手段。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紧迫性    B. 祭祀活动干扰正常社会秩序

C. 社会转型时期民间信仰趋于合理    D. 贵族政治崩溃影响民间祭祀

 

南朝时,谱学成为专门之学,士族不精谱学,不能为官,谱学既是吏部选官的依据,也是南朝鉴别庶姓大族冒名顶替、伪造家世的依据。这反映了

A.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B. 门阀政治影响谱学发展

C. 士族与庶族矛盾的缓和

D. 重视选拔真才实学人材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认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事实上起着准宗教的功能。皇帝无权阅读史官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故帝王将相惧怕史官。这种情况说明了

A. 历代帝王十分重视以史为鉴

B. 后世评说对帝王将相的制约

C. 传统人伦思想制约帝王行为

D. 帝王将相功过由史官来决定

 

《礼记‘王制》记载:“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但是“春秋之世……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这反映了(    )

A. 鲁国朝聘次数多反映其政治地位低下

B. 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C. 齐晋两国通过争霸战争成为春秋霸主

D. 诸侯国通过朝聘实行远交近攻策略

 

阅读下列材料:

唐代有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芸台四部添新库,秘殿三年学老郎”。

回答:

(1)诗中“太宗”指谁?这句话评价的是哪一种制度。

(2)太宗实施“长策”的做法是什么?

(3)太宗“长策”的影响有哪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在实力上并不如商朝,在征服商朝以后,必然面临着如何统治一个庞大国家的严峻问题。西周初建之际,中原地区出现了范围很大的权力真空,这就给周初实行大分封提供了方便条件。在夏商两代的千年统治中,名义上是版图广阔的大国,而实际上众多百姓仍被分割在一个个小国(包括诸侯国或臣服方国)里生活,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习俗各方面都有不小差异,在不同的小国族之间,心理上也有一定隔阂,当时实行分封制,容易为社会所接受,有利于巩固新兴的政权。

—摘编自胡章华《浅论周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材料二  周天子通过同姓诸侯强化了对华夏地区的政治控制,异姓之人在此难以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更不敢轻易造反。从国家政治的角度看,直接受封的诸侯必须奉天子为共主,接受王室的行政领导;就家族关系而言,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周天子即是同姓诸侯群体的最高家长——宗主,诸侯在封国内则是由其子弟构成的中小贵族的宗主。在此政治格局之下,天子与诸侯之间,是君臣而兼家长与子弟的双重关系,国事也就是王族的家事。

—杜成安、高桂荣《分封制的完善与宗法分封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和诸侯承担的义务。

(3)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代分封制实行的意义。

 

中国古代帝王不断调整相权,其主要原因是

A. 防范宰相专权

B.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C. 宰相才干不足

D. 防止丞相懒政

 

汉武帝将一些侍从天子的宾客委以官职,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然后再将决策结果让丞相去执行。此做法

A. 提高了行政决策的效率

B. 削弱了丞相权力

C. 缓和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增强了政府执政能力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其中出现了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军事家等。这表明科举制

A. 有效巩固了政权

B. 能够缓和民族矛盾

C. 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D. 有利于选拔人才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 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B. 消除了决策部门分歧

C.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D. 目的在于制约皇权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19417/68464) 首页 上一页 19412 19413 19414 19415 19416 19417 19418 19419 19420 19421 1942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