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王制》记载:“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但是“春秋之世……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这反映了( )
A. 鲁国朝聘次数多反映其政治地位低下
B. 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C. 齐晋两国通过争霸战争成为春秋霸主
D. 诸侯国通过朝聘实行远交近攻策略
阅读下列材料:
唐代有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芸台四部添新库,秘殿三年学老郎”。
回答:
(1)诗中“太宗”指谁?这句话评价的是哪一种制度。
(2)太宗实施“长策”的做法是什么?
(3)太宗“长策”的影响有哪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在实力上并不如商朝,在征服商朝以后,必然面临着如何统治一个庞大国家的严峻问题。西周初建之际,中原地区出现了范围很大的权力真空,这就给周初实行大分封提供了方便条件。在夏商两代的千年统治中,名义上是版图广阔的大国,而实际上众多百姓仍被分割在一个个小国(包括诸侯国或臣服方国)里生活,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习俗各方面都有不小差异,在不同的小国族之间,心理上也有一定隔阂,当时实行分封制,容易为社会所接受,有利于巩固新兴的政权。
——摘编自胡章华《浅论周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材料二 周天子通过同姓诸侯强化了对华夏地区的政治控制,异姓之人在此难以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更不敢轻易造反。从国家政治的角度看,直接受封的诸侯必须奉天子为共主,接受王室的行政领导;就家族关系而言,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周天子即是同姓诸侯群体的最高家长——宗主,诸侯在封国内则是由其子弟构成的中小贵族的宗主。在此政治格局之下,天子与诸侯之间,是君臣而兼家长与子弟的双重关系,国事也就是王族的家事。
——杜成安、高桂荣《分封制的完善与宗法分封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和诸侯承担的义务。
(3)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代分封制实行的意义。
中国古代帝王不断调整相权,其主要原因是
A. 防范宰相专权
B.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C. 宰相才干不足
D. 防止丞相懒政
汉武帝将一些侍从天子的宾客委以官职,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然后再将决策结果让丞相去执行。此做法
A. 提高了行政决策的效率
B. 削弱了丞相权力
C. 缓和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增强了政府执政能力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其中出现了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军事家等。这表明科举制
A. 有效巩固了政权
B. 能够缓和民族矛盾
C. 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D. 有利于选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