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A. 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 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C. 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 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由此可知,孟子主张

A. 遵从规律发展生产充实百姓财富

B. 鼓励农民按照农时辛勤劳动

C. 政府不要干预百姓的生产生活

D. 古代已经普遍形成环保意识

 

据韩非子记载:孔子死后,弟子散游于诸侯,儒家学派内部逐渐分为八派;墨子死后,墨家学派也分为楚墨的邓陵子、齐墨的相夫子、秦墨的相里勤三派。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各派学说不断发展革新    B. 经济体制影响学术进步

C. 文化融合的趋势增强    D. 政治分裂阻碍文化发展

 

战国某学派提出:“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这一思想在当时

A.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 推动了各国的变法运动

C.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D. 维护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这一思想

A. 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 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

C.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 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商、西周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

A. 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 凸显宗族、亲族关系

C. 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 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

A. 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 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 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 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早。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人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

B. 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

C. 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

D. 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19389/68464) 首页 上一页 19384 19385 19386 19387 19388 19389 19390 19391 19392 19393 1939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