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PM 2.5”数据监测纳入公众视野.“PM 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1微米=10﹣6米)的细小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而“PM 2.5”是形成“雾霾”的原因之一.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雾霾没有可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B.“PM 2.5”没有必要纳入空气质量评价指标 C.雾霾天气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D.实施绿化工程,可以有效地防治“PM 2.5”污染
|
|
|
如图所示,向A中充入1mol X和1mol Y,向B中充入2mol X和2mol Y,起始时,V(A)=V(B)=a L.在相同温度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两容器中各自发生下述反应:X(g)+Y(g)⇌2Z(g)+W(g)△H<0达到平衡时,V(A)=1.2aL.试回答:
(1)A中X的转化率α(X)= . (2)A、B中X转化率的关系:α(A) α(B)(填“>”“=”或“<”). (3)平衡时的压强:P(B) 2P(A)(填“>”“=”或“<”). (4)打开K,一段时间又达平衡时,A的体积为 L(连通管中气体体积不计). (5)在(3)达平衡后,同时等幅升高A、B的温度,达新平衡后A的体积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
|
|
在一定温度下,把2mol SO2和1mol O2通入一个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里,发生如下反应:2SO2+O2 (1)若a=0,b=0,则c= , (2)若a=0.5,则b= ,c= . (3)a、b、c取值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是(用两个方程式表示,其中一个只含a和c,另一个只含b和c): , .
|
|
|
下列情况中说明2HI(g)⇌H2(g)+I2(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H2的同时,生成nmolHI; ②1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2个H﹣I键断裂; ③混合气中百分组成为HI%=I2%; ④反应速率v(H2)=v(I2)= ⑤混合气体中c(HI):c(H2):c(I2)=2:1:1时; ⑥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⑦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⑧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⑨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⑩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上述⑥~⑩的说法中能说明2NO2⇌N2O4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
|
|
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H2(g)+ ②H2O(g)=H2(g)+ ③C(s)+ ④C(s)+O2(g)=CO2(g);△H=﹣393.5kJ/mol 回答下列各问: (1)上述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用序号填写) (2)C的燃烧热为 . (3)燃烧10g H2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 . (4)CO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
|
|
在化学反应中,能引发化学反应的分子间碰撞称之为有效碰撞,这些分子称为活化分子.使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提供的最低能量叫活化能,其单位用kJ•mol﹣1表示.请认真观察如图,然后回答问题.
(1)图中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该反应 (填“需要”或“不需要”)环境先提供能量,该反应的△H= (用含E1、E2的代数式表示). (2)对于同一反应,图中虚线(Ⅱ)与实线(Ⅰ)相比,活化能 ,因此反应速率 ,你认为改变的条件是: . (3)已知常温下拆开1mol H﹣H键,1molN﹣H键,1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946kJ,则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
|
|
从下列叙述中能肯定判断某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 A.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改变 B.混合体系中气体密度发生变化 C.正、逆反应速率改变 D.反应物的转化率改变
|
|
|
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bB(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缩小一半,当达到新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1.6倍,则( )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B.物质A的转化率增大了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减小了 D.a>b
|
|
|
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都充有等物质的量的SO3,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2SO3(g)⇌2SO2(g)+O2(g),并达到平衡.在这个过程中,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若甲容器中SO3的转化率为p%,则乙容器中SO3的转化率( ) A.等于p% B.大于p% C.小于p D.无法判断
|
|
|
某温度下,N2O4(g)⇌2NO2(g);△H>0.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加压时(减小体积),将使正、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保持体积不变,加入少许NO2,将使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保持体积不变,加入少许N2O4,再达到平衡时,颜色变深 D.保持体积不变,升高温度,再达平衡时颜色变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