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攀登世界角膜移植高峰

——记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

姚玉峰第一任导师是日本眼科玻璃体手术的开创者,世界上第一个开展眼视网膜黄斑转位手术的医生,担任亚太眼科学会主席的田野保雄教授,姚玉峰赢得了田野的喜爱。另一位眼科“巨头”,现代免疫学之父、眼前房关联性免疫偏差现象的发现者、美国哈弗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斯特莱茵也很欣赏他。

1992年春,斯特莱茵来大阪做学术报告,报告结束,刚来的中国留学生姚玉峰要求向大师提问:“如果免疫在眼前房可产生选择性抑制,绕开机理研究的细节,这个机理是否可被用来治疗某些免疫增强性的疾病,比如排斥反应?”

他的提问,出乎斯特莱茵的意料,因为这是另一个方向上的假设。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斯特莱茵沉默片刻,若有所思地说:“我还没有研究过。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值得在这方面探讨!”

更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斯特莱茵突然从台上走下来,走到还有点羞涩的姚玉峰面前,兴奋地对着田野说:“这家伙很厉害!”

作为导师,田野感到自豪,他恳请姚玉峰留下来读学位并帮助他解决奖学金。杨玉峰向导师介绍:中国政府“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他还是希望回到祖国。

回国一个月后,学校就让姚玉峰再回大阪大学继续读博士。

回到阪大,继续师从田野保雄,还有另外两位国际眼科界的泰斗,大桥裕一、井上幸次。

姚玉峰研究的课题是前房关联性免疫偏差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1700年,有医师在埃及尝试角膜移植,失败了;140年后,爱尔兰医师将羚羊眼角膜移植到人的眼球上,也失败了。

1906年,德国医生第一次用人角膜进行移植,成功了。但是,发生了排异。

整个20世纪,世界角膜病专家都试图攻克排异反应这一难关。

1976年,美国角膜病权威理查德成功进行了上皮移植手术,向最后解决角膜移植顽症的目标逼近了一步。但结果遭到质疑:因为没有从理论上阐释上皮移植的机理,仅仅是假说,无法在临床上得到推广。

从此,证明理查德上皮移植机理又成为一道难题。

“一定要无愧学校的选派,为国家、为亲人争光!”姚玉峰在阪大的三年时间,不但证明了困惑世界眼科医学界16年的“理查德上皮移植假说”,而且独创制作了小鼠角膜上皮移植模型,终于揭开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精细机理。

借着勤劳和智慧,姚玉峰设计出术后不发生排斥反应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1995年5月20日,他成功地实施在病人身上。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遮蔽了世界整整一个世纪的阴霾,被姚玉峰拨开了!

他继续攀登。

人类的角膜由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层组成,厚度约0.5毫米。实验证明:排斥反应针对的是角膜最后一层的内皮,只有6微米厚。

理论的推导,让姚玉峰明白:只要把患者的6微米内皮层完整保留,逻辑上就不产生排斥反应。

怎样才能让这6微米不在手术中发生破损?

6微米,这是光明与黑暗之间的距离!

6微米,这是攻克角膜移植排异难题的制高点。

6微米,也是横亘在姚玉峰面前的最后难关!

姚玉峰尝试几十种方法进行试验,但均未成功。

在小鼠角膜上做上皮移植,无异于微雕艺术家在头发丝上做雕刻,而头发是死的,小鼠是活的。给小鼠打麻药,打多一点会死,打少了会动。手法已非常娴熟的姚玉峰一天能做12只小鼠的角膜移植手术。

牛顿观苹果落地而悟出万有引力定律。姚玉峰的苹果何时才能掉落?

1995年3月,姚玉峰生命中的苹果终于掉落。

这天早晨,仍停留在实验冥想中的姚玉峰去吃早餐。他拿起鸡蛋轻轻一磕,随手剥开一片蛋壳。

咦?蛋壳剥落,蛋衣竟完好保留!两眼直愣愣地盯着蛋衣……突然,姚玉峰感到醍醐灌顶:若将角膜开一个小口,露出后弹力层与内皮层,让“蛋壳”与“蛋衣”分离。而后,再剥“蛋壳”,剥破“蛋衣”的概率不就可能明显降低吗?

姚玉峰浑身颤抖起来:3年来,众里寻他千百度,世纪难题瞬间有了解决办法。

1995年5月,世界上第一例采用最新剥离术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由姚玉峰主持,在母校附属医院完成。术后无排斥反应,患者三个月后视力达到1.0。

接着是第二、第三例……所有移植均实现零排异!

困扰世界角膜界一个世纪的难题终于被一个中国眼科医生破解。

姚玉峰登上了世界角膜移植的巅峰!这一年,姚玉峰33岁。

                                                    (节选自2017年6月3日光明网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的提问,出乎斯特莱茵的意料,因为这是另一个方向上的假设。”斯特莱茵的反应,说明姚玉峰的思考很具有前瞻性,“出乎意料”是对姚玉峰的大胆质疑感到既震惊又意外。

B. 姚玉峰向导师介绍:中国政府“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主要目的是为下文回国做铺垫,暗示这是其科研的不竭动力。

C. 姚玉峰终于揭开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精细机理,主要凭借的是他的勤劳和智慧。

D. “在小鼠角膜上做上皮移植,无异于微雕艺术家在头发丝上做雕刻。”突出微雕艺术家雕刻的艰难。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这则通讯开篇就写到姚玉峰两位导师的医术高明,意在写中国的眼科技术发展落后。

B. 从1700年到1995年,人类对眼角膜移植技术的探索从未间断,期间的困难也恰好证明了姚玉峰设计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的艰辛。

C. 姚玉峰是幸运的,通过剥蛋而发现眼角膜剥离的方法纯属偶然,也让他攻克了世界难题。

D. 文章通过列举数字、语言描写,突出了姚玉峰学术研究的成就,使通讯内容更准确,更科学,更具说服力。

E. 姚玉峰让一双双失明的眼睛重见天日,为他们带来幸福生活的希望,这是他从小就有的愿望。

3.姚玉峰创造的技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被美国眼科学院快讯称为“该领域治疗方法的一个突破!”,写进美国医学教科书。综合全文,分析姚玉峰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临窗而坐,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少尉。他腋下夹着一个浅灰色公文包,神色庄重。自从踏上列车,他就一直坐在我的旁边,没有言语。

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驶,这会儿,已从南国秀丽的山川进入了一片丘陵地带。窗外古朴的山峦,在旭阳的铺盖下,呈现出一片醒目的土黄。

突然,那少尉说话了:“请你跟我换换座位好吗?列车就要经过我的家乡了,我想好好看看。”

我一听,忙说:“行。”

换过座位,我问他:“路过家乡不停停?”

他说:“不行啊,任务太紧。”

“看样子,你很久没回过家乡了吧?”我又问。

他点点头,说:“三年了。”流露出满腔的思乡情。又说:“本来部队这几天要安排我探家的,我把电报都打回家了,可突然来了任务......"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深情的注视着窗外的世界。窗外一片片起伏的黄色山峦,在眼前一一闪失。我想,他的家乡就要到了。

不一会儿,他扭过头来满脸振奋的样子:“你看到那道山峦了吗?最高处的那道。”

我点点头。我看到的是一道非常普通而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的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远远望去,在秋阳里显得寂寥和淳朴。

“那就是我的家乡。”他又说,“我们的村子就在这到山的后边,从这儿看不到,不过,可以看到山脊上我们村子的那颗老柿树。”他的表情欣喜、自豪极了。

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指着窗外的一段山峦说:“这儿离你们村子很近了吧?”

“很近了,很近了。”他又指着窗外的黄土山,“我小时候割草,总跑到这儿来,这山上的草肥极了不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篮子。”他兴致勃勃。我望着窗外绵延的黄色山峦,心想他村子的那颗老柿树就要出现了。这么快的列车,很可能在十秒钟之内就会把它闪过去。于是,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那道山脊。此刻,我非常想看一看那棵老柿树。因为这道长长的山脊上,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树,远远望去光秃秃的。如果有棵高大的树,我想,这山脊一定会显得非常生动。

此刻,少尉一直沉默着,凝望着窗外。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那柿树倔强着筋骨挺立着,蓬着繁茂的霜红的树冠。远远的柿树下站着一位老人,隐约还能看到她拄着的拐杖和那花白的头发。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秋阳里宛如雕塑一般。

“就那颗老柿树吗?”我望着窗外头也没扭地问那少尉。

少尉没有说话。这时候,我发现他哭了。

“你怎么哭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他忙抹掉眼眶中的泪水,说:“你看到那棵老柿树下站的那位老人了吗?那是我母亲。”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普通而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的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在秋阳里显得寂寥和淳朴”,写出了少尉家乡贫穷,淳朴。

B. 文章中少尉的情绪一再变化,神色庄重——满脸振奋——欣喜自豪——兴致勃勃——沉默凝望——无声哭泣,这些都因思念家乡而产生。

C. 作者通过对少尉及其家乡的描写,表明我国还有很多地方处于贫困状态,还有待加强经济建设。

D. 文中多处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达了久未归家的少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作者以“眷恋那棵老柿树”为题,有何含义?

3.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胡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节选自2017年3月8日人民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是东西方之间的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

B.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联结纽带作用。

C. 游牧民族和汉族共同开拓了丝绸之路,无数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D. 为了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丝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因为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 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除了供本国贵族享用外,还将其大量传输到西方。

C. 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它既遇到过衰败和阻遏,也曾经经历过再度的繁荣和兴盛。

D. 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之后的繁荣,离不开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中原王朝。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B. 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甚至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局限于物质方面,还有文化。

C. 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的渠道与交流的舞台,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

D. “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它不但描绘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画卷,还将架起东西方交流交往的桥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我们要站在中国看世界,不然就会成为无根之萍。有人说,我们要站在世界看中国,不然就会成为井底之蛙。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明朝灭亡后八大山人创作的《墨兰图》,请描述该画特点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怆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超速行驶,轮跆和发动机受到的影响最大,超出汽牟所能承栽的速度极限,甚 可能造成发动机报废。①    ,发动机和轮胎的压力都是首要的。超载逐合增加变速箱的磨损,汽车的栽重超过一尤范围,就需要发动机利用高转速、高扭矩输出必要的动力,而这部分强大的动力,又要靠变速箱传递到轮胎上,  ②  。除上述后果之外, ③  主要是増加了刹车距离,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黄仁宇不是“大历史观”的创立者,严格意义上讲,“大历史现”源于西方。  ①  黄仁宇的“大历史”不同于西方探究长时间的历史“变化”,  ②   在描述“问题”的持续存在,  ③  也可以算是一种创造。  ④  何为“大历史观”?  ⑤  就是要以宽广的眼光来看整个历史脉络,而  ⑥  只局限在其中某一个特定的人事物或者一小段时间。

 

A

而是

所以

/

其实

不是

B

不过

尽管

那么

/

不能

C

尽管

/

/

到底

当然

绝非

D

/

只是

因此

究竟

似乎

/

 

 

A. A    B. B    C. C    D.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课文太简单,内容“没有味道”,文化含量低,特别是中华优秀文化含量严重不足,是当前语文教材的一大问题,不应再不被忽视。

B. 不少西方媒体认为,虽然新总统特朗普在主观意图上想让美国再次强大,但在客观措施上,能会使中国再次强大。

C. 高校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精神和大学价值的体现,是滋养流行文化健康发展的土壤,能激发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D.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共享单车行业的规范化管理,推进城市慢行交通工具基础设施建设,消费者的人身安全、资金安全等得到保障。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些形象大都是以战争时代叱咤风云的指挥员为原型塑造的,具有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和高屋建瓴的雄才大略。

B. 魏其侯窦婴和太仆灌夫,失权陚闲之后互援互助,虽然夹杂着意气用事的成分,但更多的相濡以沫的精神。

C. 他做俯卧撑每次分四组,一共600个,这样过盘的训练虽然有助于体力增长,但却不利于身体健康,不足为训

D. 高中班主任老师职务不大,却相当繁多,天不亮即起,日已偏西可能还没吃午饭,夙兴夜寐,宵衣旰食,其辛苦可见一斑。

E. 小徐心肠热直,这是他的优点,但缺点也不少,第一个就是作风散漫,自奉奢 华,缓带轻裘,缺乏紧张而又节俭的传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         ,          ”两句,虽然主要目的是供托秦朝统治者的荒淫无度,但也反映了秦宫人的悲惨不幸。

(2)《论语•为政》中说明学习要不断地进行复习,以期有心得、领悟的句子是“            ”。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这个祥和的景象使得辛弃疾不堪回首。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留诲曹师等诗

杜牧

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

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

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恨。

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

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

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

【注】①此诗作于大中二年(852年),杜牧临终留诗,诲其二子曹师晦辞、祝柅德祥等。曹师,社牧之子晦辞的乳名。

1.下列对这苜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这类诗在创作上比较自由,痒操《观沧海》、白居易 《琵琶行》、李贺《雁门太守行》也都属此类。

B. 前两句诗是说万物都有美丑之别,姿态各异,开门见山,统领全篇,意在教诲曹师等要努力追求美好的品质,摈弃丑恶的行为。

C. 三、四两句诗意在強调人生的关键在于学,学与不学是人与人之间区别的核心,力学能获得美德,废学难免有鄙陋浅浮之弊。

D. 五、六两句诗承接上文,进一步告诚曹师等学习要紧抓关键,紧抓根本,不可在表面上、虚华处、非关痛痒的地方下功夫。

E. 这首诗主要写了作者教导儿子求学、做学问的方法,表达对孩子的期望,风格上平实蕴藉,余味悠扬。

2.请结合全诗对“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宗详字昌武,七岁能属文,耻以父任得官,独由乡举,第进士,授校书郎。明年,献文自莽.迁秘书郎、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先是,后苑陪宴,校理官不与,京官乘鸟不得入禁门。至是,皆因宗谔之请复之,遂为故事。真宗即位,拜起居舍人,预重修《太祖实录》。素德二年,召为翰林学士。是秋,将郊,命判太常大乐、鼓吹二署。先是,乐工率以年劳迁补,至有抱其器而不知声者。宗谔素晓音律,遂加审定,奏斥谬滥者五十人。因修完器具,更署职名,条上利病二十事,帝省阅而赏叹之。时诸神祠坛多阙外逋之制,因深堑列树以表之,营葺斋室,旧典因以振起。属契井遣使来贺承天节,诏宗谔为馆伴使,自郊劳至饮饯,皆刊定其仪。大中祥符初,从射泰山,改工部郎中。二年,始建昭应宫,命副丁谓为同修宫使。三年,知宙官属祀汾阴后土,命为经度制置副使,同权河中府事。礼成,优拜右谏议大夫。尝侍宴玉宸殿,上诮曰:“闻卿至孝,宗族颇多,长幼雍睦:朕閑守二圣基北,亦如鉀之保守门户也/又曰:“翰林,清华之地.多有故事.卿父子为之,必用知也。”宗谔尝著《輪林杂记》,以纪国朝制度,明日上之。宗谔究心典礼,凡创制损益,靡不与闻。修定皇亲故事、武举武选入官资叙、阁门仪制、臣僚导从、贡院条贯,余多栽正。五年,迎真州圣像,副丁谓为迎奉使。五月,以疾卒,年四十九。帝甚惮之谓宰相曰国朝将相家能以声名自立不坠门阀唯昉与曹彬家尔宗谔方期大用不幸短命深可惜也既厚赙其家以白金赐其继母又录其子若弟以官焉

                                                  (节选自《宋史•李昉传附次子宗愕》,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国朝将相家能以声/名自立不坠门阀/唯昉与曹彬家尔/宗谔方期大用/不幸短命/深可惜也/既厚赙其家/以白金赐其继母/又录其子/若弟以官焉

B. 国朝将相家能以声名/自立不坠门阀/唯昉与曹彬家尔/宗谔方期大用/不幸短命/深可惜也/既厚赙其家/以白金赐其继母/又录其子若弟以官焉

C. 国朝将相家能以声名/自立不迆门阀/唯昉与曹彬家尔/宗湾方期大用/不幸短命,深可惜也/既厚賻其家/以白金賜其继母/又录其子若弟以官焉

D. 国朝将相家能以声名自立/不坠门阀/唯昉与曹彬家尔/宗谔方期大用/不幸短命/深可惜也/既厚赙其家/以白金赐其继母/又录其子若弟以官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父任是古代进人仕途的一种方式,即凭借父荫而任官职。古代的大臣可以举荐他的儿子或者弟弟等担任官职。

B. 斋室指斋戒叫的居室,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表示虔敬。

C. 郎中是官职名称,唐宋时期中央有六个部.每一个部有若千个司,每一个司的长官是侍郎,侍郎的副手就是郎中。

D. 贡院是开科取士的场所,始设于唐代,既有地方贡院,也有中央贡院。贡,有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宗谔才华横溢,以文自荐。他早在孩童时期就能下笔成文,考中进士之后,他又把自己的诗文呈献给皇帝以自荐,受到了皇帝的提拔。

B. 李宗谔锫通音乐,裁汰庸员。他掌判太常寺大乐署、鼓吹署后,凭借自己的音乐造诣,辨别出一批滥竽充数的乐工并大加淸理,直接罢免五十人。

C. 李宗谔积极建言,兴利除弊。他在太常寺任职期间.向皇帝逐条陈述二十件事情,他的建议事关太常利弊,因此到得皇帝赞许嘉叹。

D. 李宗溽为人孝敬,通晓典制。他至亲至孝,连皇帝都有所耳闻;著有记录本朝制度 的《翰林杂记》,参与朝廷创立制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契丹遣使来贺承天节,诏宗谔为馆伴使,自郊劳至饮饯,皆刊定其仪。

(2)翰林,清华之地,多有故事,卿父子为之,必周知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现代法学的“洋翰林”——程树德

程树德先生曾获举人功名,后留学于日本,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法律科回国后通过 留学生授职考诫,赐予法政科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

先生十岁丧母,孤苦无依;勤奋自学,通育达兰,熟读经史,博览群书。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先生二十九岁,首部著作《国际私法》七卷问世;1919年,《汉律考》七卷问世。

1925年,出版《九朝律考》,这是树德先生平生最为重秀的著作之一。曾于1935年再 版,后又重版两次。此著广收从公元前2世纪起至公元后7世纪间历代已经散失了的法 律、科令、格式'刑名和其他相关资料,并作了综合考证与论述。以十年之功,编成《九朝 律考》二十卷,三十余万言。参考书藉凡數百种,内容包括汉律考、魏律考、晋律考、南北 朝律考(梁、陈、后魏、北齐、后周)、隋律考等九朝的法律考据与论证。新中国成立前,此书在国外已有多种译本=在国内列入大学教材,现在仍为政法高校研究生必读参考书 目,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程氏有云:“余尝谓有清一代经学词章远轶前轨,独律学阙 馬不讲。纪文达编幕《四库全书》,政书类法令之属仅收二部,存目仅收五部,其按语则谓 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所录略存梗概,不求备也。此论一创,律学益微。将清代统治者不重视法律因而造成律学衰落之弊病予以发微,影响深远。1955年重版时,商务印书馆编审部曾评价云:“该书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法律史而言,不但可以供研 究我国法律变迁沿革的人作参考,而且也是研究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

1928年,《中国法制史》问世。这是为京师法科学生所编的教材。上溯黄帝,下逮有清,以简括之笔,阐述历代法令及刑制的发展。1931年,《比较国际私法》出版。 1933年,《说文稽古编》出版。先生在叙迷著述旨趣时曾云:“性耽古籍,不能自已,偶检阅旧藏《说文解字》诸书,颇悟‘因字求史’之法,遂有《说文稽古编》之作。”从文字之形成,窥上古逸史与其社会之情状,是此书的创造性探索之所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由商务印书馆再版。

由于多年辛苦工作,积劳成疾,1933年,树德先生患血管硬化症。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京大学等高校陆续南迁,先生失去教职,从此经济来源断绝,处境凄惨,衣食不完。在日伪统治时期,先生病无医药,生活无着,子女多而幼弱,因而困窘不堪,至病况不断恶化,最终瘫痪。在病中,先生著成《论语集释》四十卷。这也是先生最后一部重要 著作。为弘杨中华固有文化,以“目难睁不能视,手颤抖不能书”之病弱残躯,自己口述,亲戚笔录,历时九年,《论语集释》终于在1942年脱稿。所引书目六百八十种,全书共一百四十万言。此书为研究《论语》之学者提供了自汉至清的详尽资料。又对《论语》之训诂注释有充分考证,用各家学说阐明孔子的思想本盾,为译注、研究《论语》的学者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提供了广泛的根据。

                                      (摘编自邸永君《“洋翰林”——中国现代法学大家程树德》)

相关链接

①夫文化者,国家之生命;思想者,人民之倾向:教育者,立国之根本,凡爱其国者, 未有不愛其国之文化。思想之鹄,教育之程,皆以是为准。反之而毀灭其文化,移易其思 想,变更其教育,则必不利于其国者也。著者以风烛残年,不惜汗蒸指皲之劳,穷年矻矻 以为此者,亦欲以发扬吾国固有文化,间执孔子学说不合现代潮流之狂喙,期使国人之舍 本逐末、徇人失己者俾废然知返。余之志如是而已。

(程树德《论语集释.自序》)

②程树德是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科的莫基人之一,他的《九朝律考》一书,与沈家本的 《历代刑法考》一起,为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九朝律考》对唐以前的 汉、魏、晋、梁、陈、后魏、北齐、后周、隋等九个朝代的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献进行了考证、梳 理和甄别,从中采摭了内容丰富的律、章程、令、科、比、故事、谓、条等法律资料,一定程度 上恢复了这九个朝代法律发展的大体面貌。对每一个朝代律令状况的具体考证十分细致,以 “汉律考”为例,涉及律名考、刑名考、律文考、律令杂考、沿革考、春秋决狱考、律家考等8个方 面。为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朝代的法律制度和思想等提供了基本素材:勾勒出了中国 古代法律发展的“律系表”。

(何勤华《程树德与< 九朝律考>》)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程树德所经历的苦难,少年丧母,晚景困窘,身患重疾,国家动荡,也介绍了他的主要著作,详略得当。

B. 光绪三十二年,七卷本《国际私法》出版,这是程树德第一部作品,他当时年仅29岁, 从此他的作品陆续问世,一生著作等身,泽被后世。

C. 程树德的《九朝律考》面世以来多次再版,而且在国外也有多种译本,此书具有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力,曾被列入大学教材.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D. 程树徳作为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在法学领域取得很大的成就,为中国近代法律史学作出巨大贡献,同时在经学上也有贡献,如《论语集释》等。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国际私法》完成以后,程树德把研究领域从国际转人国内,转而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进行深人研究,用十年的功夫,完成了对九个朝代法律的考据和论证。

B. 在程树徳看来,清朝在经学、文学方面都能够超过前代,但在法律领域却一片衰微,究其原因,皆在于纪昀编辑《四库全书》时对律学的有意贬抑。

C. 程树德为法学专业的学生编写的《中国法制史》,从黄帝时期的法律科令、刑法制度—直论述到淸朝时期,详尽地勾勒出中国法制的发展脉络。

D. 根据文宇的形成,窥察上古社会的信息,以补古史之缺,程树德创制的“因字求史”的治学方法,为他研究 《说文解字》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E. 程树德《九朝律考》《论语集释》为有关研究领域提供了相关资料,并对所涉及的一些内容进行了考证,为后_学者的研究提供素材或依据。

3.程树德是一位多产的大家,他蔚然大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贾政教子

(背景提示:贾宝玉引逗忠烦王爷的戏子琪官.王爷派府官到贾府索要,该宫在贾政面前质问宝玉,宝玉先是不承认,被揭穿底细后交代琪官的下落。)

贾政此时已气的目瞪口歪,一面送邓长府官,一面回头命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一直送那官员去了。才回身,忽见贾环①带着几个小澌一阵乱跑。贾政喝令小斯“快打,快打!”贾环见了他父亲,唬的骨软筋酥,连忙低头站住。贾政便问:“你跑什么?带着你的那些人都不管你,不知往那里逛去了,由你野马一般!”喝令叫跟上学的人来。贫环 见他父亲盛怒,便乘机说道方才原不曾砲,只因从那边一过,那井里淹死了一个丫头, 我看见头这样大,身子这样粗,泡的实在可怕,所以才赴着跑了过来。”贫政听了惊疑,问道好端端谁去跳井?我家从无这样事情,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大约我近 年于家务疏懒,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致使生出这暴殄轻生的祸患,若外人知道,祖宗 顏面何在!”喝令快叫贾琏、箱大、来兴》小厮们答应了一声,方欲叫去,贾环忙上前拉住 贾政的袍裸,贴膝跪下道:“父亲不用生气。此事除太太房里的人,别人一点也不知道。 我听见我母亲说……”说到这里,便回头四顾一看。贾政知其意,将眼一看众小厮,小厮们明白,都往两边后面退去。贾环便悄悄说道:“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②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睹气投井死了。”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的面如金纸,大喝“快拿宝玉来!"一面说一面便往里边书房里去,喝令“今 日再有人劝我,我把这冠带家私一应交与他和宝玉过去!我免不得做个罪人,把这几根烦恼鬂毛刹去,寻个干净去处自了,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雅!”

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凶多吉少,那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梢一信,偏生没一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見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 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 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 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 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千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 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酴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功不成!”

众人听这话不好听,知道气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听了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悦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 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 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己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 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 自重。况且炎天署曰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 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沐提这话,我养了这个不肖的孽嶂,已不孝,教训他一 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s王 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陣,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渑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衔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 了,泪如雨下。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有删节)

【注】①贾环,系贾玫庶子,赵姨娘所出,宝玉异母弟。②宝玉与金钏儿开玩笑,被王夫人误会,金钏儿挨打,并被赶出贾府,金钏儿满含冤屈,投井而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项是

A. 贾政“气的目瞪口歪”这个极为夸张的表情,其实是贾政做给王府官员看的意在表 明自己绝不护短,要痛惩孽子。

B. 贾政听罢贾环的话,未加分析与验证,就给宝玉定下淫辱母婢的罪名,这表明贾环在贾政心中是有很重的分童的。

C. 贾政狠絲罚宝玉,甚至要杀之后安,他的出发点是大家族利益,他认为这个有危险的儿子会毁掉祖宗历经九死一生创下来的基业。

D. 王夫人以死逼劝贾政,实际上更多出于她的一己私心,宝玉一死,她就失去了依靠,他日贾环继承家业,她甚至会毫无安全保障。

2.文中贾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贾政的形象是复杂的,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小题。

税制是周礼的重要内容。礼确立一定特权,更限制特权的扩张,所以叫“制”。西周的什一而税,东周礼制被诸侯破坏后就不断被改革加税,这是一个王朝腐敗没落的必然 趋势。古人早看出“靡不有初(政权无不有善始),鲜克有终(少能保持到善终〉”。 (《诗大雅,荡》)创业初主,多不敢轻视民生,尚能省政宽民,什一而足。嗣后享成之君 及其权责集团,生来就是奴役人民,一代骄奢于一代,上行下效,挥霍无度,机构不断臃 肿,“国用”老嫌不足,贪欲总是超前膨胀,故君臣不断策划改制加税。

早在哀公百年前的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就以“国用不足”为由改什一为什 二,孔子在《春秋》中书田:“初税亩。”《左传》云:‘‘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周礼:百亩粮田以十分之一为公田,藉(借)助民力代种,所出谷物交公,国用量入为 出,不超过此数a其余十分之九分配給农民自种自收,不再征税,是为周礼“取民什一”。 宣公的“初税亩”,是除原有的什一税而外,“又履(步量面积)其余亩(原来不税的十之九 私田),复十取一”(《左传》杜预注)。公田已什一,又加收私田的什一,总计什二矣。由 于是首次对农民私田丈量征税,故名“初税亩”,为孔子所讥。

后来年饥乏食,哀公已享取民什二之用,还说:“二,吾犹不足!”要求饥民百姓再“为君分忧”。有若一语喝破千古剥削者的无限贪婪:“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 与足?”所以有若之对,语若傲君,实出于不忍见饥民转死沟壑之惨象也,这话在后人听来,够惊世骇俗的了。而在春秋时代,乃是公论正理。

孔子有过十分贴切而精彩的论述职: “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礼记缁衣》)世间事,要对立双方统一认识,很难,最难莫过君对民,故须辅谏匡君、使君守礼,使对立趋 于中和。关键在为君之道,“既为君,尽君道”。君道不明,由贪欲昧心;诫贪应知足,足不 足靠人君与百姓比而后知。故智者出而以“知足”教世:“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 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 人口爽(失去味觉),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行为有害)。”

(《道德 经》第十二章>都是名言至理。

释道二家都教世人知足荚贪,而世之贵人总嫌权不大、富人从不厌财多,罕能知足不贪;倒是贫践众生,生已不足而自成知足,永远过不上人的日子。富责过足而鼓励党取, 百妓不足而功慰知足,只能加深人间不平。故任何思想都只宜作思考利器,不可作唯一口号刮风。有子教哀公与百姓比足与不足,老子言“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才抓住事 情的实质。人法天,责在取法“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财政决策,必须先分清哀公与 百姓究竞谁更不足,政策当孰补孰损,方能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势恶道”。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礼,其全称是周代礼制,它具有双重而又辩证的功能.既是对贵族享有一定特权的—种保障,更是对特权过分膨胀的一种限制。

B. 税制属于礼制范畴,在西周时期税额是十分取一,这个能够宽民、比较节制的数额反映出周王朝缔造者对民众的惧重态度。

C. 周王朝的后嗣君王迫于财政不足的压力,总是揣摩着如何增加税收,财政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他们不知政权来之不易。

D. 初税亩是不符合周礼的,按照周礼.国君只能借助民力耕种公田,而在公元前6世纪却对民众的私田进行粗暴的征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有若的回答,虽然有对君主做慢的嫌疑,但其根本动机,却是对饥民的一片仁爱,实际上是为民请命的壮举。

B. 孔子把民比作心脏,把君比作躯体,把君民看作统一体,不过这个精彩的比喻只是理论状态,现实中君民关系多是难以调和的3

C. 老子极力陈述色、音、味、狩猎、珍宝对人生理、心理以及行动的摧伤与狀害,意在告诫人要克己寡欲,可谓人生之大道。

D. 老子的知*足学说有深刻的救世情怀,因为一旦君主富厚其生,那么民众就会深受剥削,进而轻生敢为,社会就会不安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初税亩这项新政为孔子所大不许,因为它“损不足以奉有余”,加重民众的负担,这体现了儒家重民的思想。

B. 君民关系趋于中和,关键在于为君之道,君上不要因贪欲蒙蔽自己的心志,因为利令智昏,君上智昏,天下昏暗。

C. 权要富豪仍觉得权势不够充裕,于是进一步侵损本已贫贱的民众以自肥,这是人世 丑恶的规则,是违背大自然运行规律的。

D. 统治者大富大贵仍被鼓励竞取,百姓又卑又乏却被劝说安分知足,人间不平更为加剧,这是佛老思想本身造成的。

 

名著简答题

(1)《边城》中傩送二老从川东押物回茶峒过渡船说“你们这渡船是怎么的,等了半天也不来个人!”,翠翠爷爷一开始说“我以为——”,后又改口说“我以为你们过了渡”。老船夫改口的原因有哪些?

(2)《老人与海》中老人与鲨鱼搏斗后回到茅屋,男孩“看见老人的手”“随即哭了起来”,小说结尾听老人说受了很多苦后“路上又哭了起来”,两处“哭”的情感有哪些异同点?

(3)《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有人说“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说话者是谁?他为何说这番话?

(4)《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四回“曹髦驱车死南阙,姜维弃粮胜魏兵”中,姜维被后主召回成都,君臣对话后姜维叹息出朝,请简要说明姜维“叹息”的原因。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A. 《边城》中多次写到翠翠无由地哭,翠翠哭的原因很多:没有母爱的孤独,面对不是内心所愿的天宝时的无奈,面对爱情危机的无助……

B. 《边城》中白河涨水时,岸边的人会捞取从上流浮沉而来的财物,也会设法救出在水中挣扎的妇人小孩,做得十分敏捷勇敢,显得既爱利又仗义。

C. 《老人与海》中老人说“鱼”和“两只手”三样东西是他的好朋友。他的左手在经历抽筋、恢复正常后兴奋地认为这是对鱼的坏消息,这体现了他的自信、自豪、贪婪。

D. 《老人与海》中老人并不像一些年轻的渔夫把大海当做竞争对手,而是把大海想象成女性,如果她干出了什么坏事,也是因为她由不得自己。

E. 廖化劝刘备斩刘封、孟达,不料竟走漏了消息,刘封畏罪降魏,并欲说降孟达。孟达率部与之死战,败归成都,结果却被刘备拿下问斩。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A. 关羽为东吴孙权所害后,刘备急欲雪恨攻打东吴,赵云认为应以天下为重不主张伐吴,张飞旦夕号泣、以桃园之誓要刘备发兵。

B. 陆逊退魏兵之后,被吴王拜为辅国将军、江陵侯,统领东吴兵权,在魏主遣使至吴时他劝孙权一定要与魏对抗,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C. 孟获被马岱生擒活捉,祝融夫人并一应老小被王平、张翼所引一军于蛮寨中活捉,孟获一人代表全族肉袒谢罪,诸葛亮就此完成对南蛮的平定。

D. 魏将曹真、郭淮大败之后,定下一计,跟羌人许以和亲共同对付蜀军。天降大雪后孔明派兵遣将,关兴砍死越吉元帅,马岱活捉雅丹丞相,曹真、郭淮又败。

E. 司马昭听说计划诞会合吴兵前来决战,召集裴秀、钟会商议破敌之策。司马昭进入寿春城后灭诸葛诞三族,诸葛诞部卒无一人投降。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初作寿陵。将作大匠窦融上言园陵广袤,无虑所用。帝曰:“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太宗识终始之义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反复,而霸陵独完受其福,岂不美哉!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

(节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后汉书》有别于通史,是       ,作者是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       合称“前四史”。

3.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光武帝提倡“薄葬”的原因。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手机。手机,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手机是信息时代的标志,见证时代的发展。手机影响人们的生活,寄寓人们的情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想念地坛(节选)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的。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1.“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作者对“灵魂”作出了哪些“眺望”?

2.请理解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3.第3段“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和最后一段“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中都出现了“界线”,两处的“界线”有什么内涵和作用?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告别语

铁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舅舅家,都住这间。

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每次她来,舅舅都会给她一些钱。舅舅开着一些砖厂,家里的一些角落冷不丁就会出现几块红的黄的砖的样品,只是,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朱丽常常依照某些电视剧的场景比对现实,心里对舅舅的单调生活不满意,却从不流露这不满意。

这次朱丽是逃婚而来,在婚礼上突然扔下新郎就跑了。舅舅安慰朱丽说,婆家人来找,有舅舅挡着。朱丽有点感动,每次离开北京回家,客气话都没有讲过一句,最多只道一声:“舅舅舅妈,那我就走了啊。”原来朱丽的语汇也很单调。

这一次,朱丽又沮丧又难为情。每天吃完饭回到房间,朱丽会立刻上床,闭眼假寐,有时,邻居一些喧闹的声音从窗外传来,如响在耳边。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见”或者“拜拜”。可是小宝似乎不乐意合作。

朱丽翻身起来,走到窗前向邻居家的院子张望。

在邻家的门廊下,站着一个四岁左右的小男孩,那位死不开口的小宝,完全不同于电视屏幕上的那个小宝,长相普通,大脑门,肉眼泡。“蜗牛!蜗牛!”他边说边拽着保姆的衣服往水边走。朱丽看见,在院子西侧起伏的草坪上,有一条蜿蜒成S状的人工水系,小宝,爬上那只锻铁摇椅扭动身子摇着自己……

朱丽在窗和床之间徘徊,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不可。朱丽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新郎是她公司的同事,对她很好,公司里的人都看好他们,那天婚礼去了很多人。可是她却跑了,连个“再见”也没说。她不辞而别,也只有“不辞”才能“而别”。当她一路跑来北京,眼前闪过的不是婚礼,也不是新郎,而是母亲那张浮肿的、经常是“乌眼青”的脸。

母亲和父亲的争吵由来已久,争吵总以父亲对母亲的殴打结束。朱丽在两个大人拳脚的夹缝里长大,直到父母终于离婚。离家的父亲有时会来看朱丽,他们也有告别,但朱丽从来不对父亲说“再见”,她不想再看见他。在婚礼上,朱丽注意到喜盈盈的母亲,她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般的命运。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入伏后的一个下午,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的邻居的大人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叔叔、阿姨说拜拜!”

朱丽“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是未曾听过的孩子们的一声清脆的童音,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小宝说出的不是别的,正是大众们长久以来苦口婆心敦促他说出的告别语:“再见!”

所有人都听见这声“再见”,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这前所未有的、此起彼伏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两边的大人不得不开始劝阻各自的孩子,小宝却不听劝,再次大喊起“再见”。他拧着眉头,嘴角一撇一撇的,就要哭出来的样子。

露露也大喊起“再见”,人已被她的父母领出院门。

小宝更激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再见,再见……”他顽强地、势不可当地向那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来,他憋红了小脸,汗流浃背的,以至于那“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他们的生命。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朱丽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她就琢磨,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1.文章开头从舅舅家二楼闲置的客房写起,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分析第二段中“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句的含意。

3.文中画线句写出了朱丽什么样的心理?

4.本文叙写朱丽的北京生活,请探究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绿云扰扰,             。(杜牧《阿房宫赋》)

(2)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4)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余嘉其能行古道,             。(韩愈《师说》)

(6)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7)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论语》)

(8)民为贵,             ,君为轻。(《孟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潘处士宅会别

戴叔伦

相邀寒影晚,惜别故山空。邻里疏林在,池塘野水通。

十年难遇后,一醉几人同。复此悲行子,萧萧逐转蓬。

1.简要分析“相邀寒影晚”的作用。

2.“十年难遇后,一醉几人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赏析“萧萧逐转蓬”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兄百川墓志铭

方苞

兄讳舟,字百川,性倜傥,好读书而不乐为章句文字之业。八九岁诵左氏、太史公书,遇兵事,辄集录,置袷衣中。避人呼苞,语以所由胜败。时吾父寓居棠邑留稼村。兄暇,则之大泽中,召群儿,布左右为阵。

年十四,侍王父于芜湖。逾岁归,曰:“吾乡所学,无所施用。家贫,二大人冬无絮衣。当求为邑诸生,课蒙童,以赡朝夕耳。”逾岁,入邑,遂以制举之文名天下。慕庐韩公见之叹曰:“二百年无此也。”自以时文设科,用此名家者仅十数人,皆举甲乙科者。以诸生之文而横被六合,自兄始。一时名辈皆愿从兄游,而兄遇之落落然。江西梁质人、宿松朱字绿以经世之学,自负其议论,证曏经、史,横从穿贯,闻者莫不屈服。而兄常默默,退而发其覆,鲜不窒碍者。苞谓兄:“盍譬晓之?”曰:“诸君子口谈最贤,非以忧天下也。”

兄长余二岁。儿时,家无仆婢,五六岁即依兄卧起。兄赴芜湖之岁,将行,伏余背而流涕。其后少长,即各奔走四方。余归,兄常在外;兄归,余常在外。计日月得与兄相依,较之友朋之昵好者,有不及焉。兄常曰:“吾与汝得常家居,二大人无离忧。春秋佳日,与二三同好步北山,徘徊墟莽间,候暝色而归,吾愿足矣。”及庚辰四月,余归自京师。七月,兄归自皖江而疾遂,未得一试斯言也。

弟林先兄十岁卒。兄欲于近郊平畴买小丘自为生圹,而葬弟于其侧。辛巳四月,余为弟卜地于泉井,梦土人云:“伯夷今葬是。”余不忍废兄之命,遂以次年三月十六日迁弟柩与兄并葬其村之北原。兄殁于康熙辛巳年十月二十一日,年三十有七。娶张氏,子道希、道永。

曰:不若于道者,天绝之。胡体其所受而至于斯?矧材与志,古固有不遂而又何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右为阵                    勒:率领

B. 逾岁,入邑                    庠:学校

C. 二大人无离忧                俾:使

D. 兄归自皖江而疾遂            笃:深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如读书不乐为章句文字之业        ②侣鱼虾友麋鹿

B. ①语所由胜败                    ②险远,则至者少

C. ①则大泽中                        ②恐恐然惟惧其人有闻也

D. ①退而发                        ②且意不在书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氏:即左丘明,相传他为《春秋》作传,成《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B. 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本文指全国。

C. 辛巳:干支纪年法的某一年。干支纪年法的每一年用一对干支表示,五十年一循环。

D. 铭:墓志铭的一部分,概括墓志铭全篇,内容主要为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求为邑诸生,课蒙童,以赡朝夕耳。

(2)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欧阳修《〈伶官传〉序》)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燕父子以组(缚)

  梁君臣之首(用木匣装)                本其成败之迹(或者)

B. 此矢所以也(作标记)                以此远(诽谤)

  则或其人欲出者(责备)                非常之常在于险远(景象)

C. 西山之白云(引)                    穷耳目之胜以自也(适合)

  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主持)            成于思毁于随(德行)

D. 贪多务得,细大(舍弃)                若夫财贿之有亡(谋算)

  然临之而不惊(突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少)

 

下列各项中,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借代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更显凝练。

B.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用拟人写出了花在月光下摆弄身影的动态之景,境界全出。

C.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句运用反复手法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写出了少年阶段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

D.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句以反诘语抒情,让人感觉悲怆而又无奈,“何事”虽未明言,却尽在不言中。

 

下列有关读本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句话,被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

B. 秋瑾《满江红》中“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句化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句意。青衫,唐代低级官员穿青衫。

C. 因为听将令,因为其时主将不主张消极,所以鲁迅先生在《呐喊》中用了曲笔,小说《药》中作者在华小栓的坟上添上了花环。

D.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出自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哈姆莱特》。犹豫是因为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犹豫也让哈姆莱特更清醒更深沉。

 

下面的对联与行业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春暖杏林花吐锦,泉流桔井水生香。        ②画栋前临杨柳岸,青帘高挂杏花村。

③栈曲有云皆献瑞,房幽无地不生香。        ④剪裁奇妙随心动,斩切艰难任意行。

a宾馆        b酒铺        c布店        d药店

A. ①d②b③a④c    B. ①a②c③d④b    C. ①c②d③a④b    D. ①a②b③c④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如果说刑法是道德的底线,那么刑事判决就是将道德底线实质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司法部门通过刑事判决向公众传达正确的价值导向。

B. 加快证券法的修订步伐,不仅能增强投资者的安全感与获得感,更能促进资本市场可持续稳健发展,促进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

C. 当前一些电视台、互联网和直播平台充斥着大量低俗媚俗的娱乐节目,盲目追求高收视率,误国误民,有关部门必须及时制止。

D. 丝绸之路国际文化首届论坛上,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中国丝绸之路”基金会宣布,将在“丝路”沿线各国举办了寻找100个“丝路明珠”的文化活动。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