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屋檐三境

梦天岚

雨水或者冰凌沿着头顶的檐瓦淌下来或挂着,乡村的童年就是矮矮地觅一处干禾——坐着或者躺着,任那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像叩响那扇不曾开启的童真之门。

这大抵是一种境界。

假若一条狗蹿到你面前,你毫不客气地一脚踹开,那狗就汪汪叫着到别人的屋檐下,不消一盏茶的工夫,又会摇着尾巴回来。然后你起身拍拍屁股上沾着的草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那狗就低了眉怯怯地看着你。这时的屋檐自然得就像窗外司空见惯的风景,你也懒得放在心。

梧桐叶落了又落,油菜花黄了又黄,一盏老眼昏花的桐油灯依旧滋滋地亮。一扇大门静静地候在屋檐下,开或者关似乎无关紧要。时间倒像个无事生非的顽童,或无端地抽走几块青瓦,或恶作剧地抹上几笔沧桑,唯有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你就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攀比,于是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因为你还不懂得沧桑的味道。

一颗不安分的心哪里还容得下片刻的依恋之情,屋檐就像个沉默的老人以一种深邃的目光送走你仓促而又灿烂的背影。待你蓦然一惊回过头来望上一眼,屋檐就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就越发模糊了,看不见了,惟有前方的路一片清晰。

在有风有雨有酸有甜有辣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人将你淹没,越来越多的事物将你困扰,你彷徨你失意你迷惑你无奈你身不由己,偶尔,你也会躲在某个无人的角落里汪汪地叫上几声。此刻的屋檐便是一种奢望,一种涌动不止抓肝挠肺的情绪。

这一大抵也算一种境界。

渐渐地,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寂寞地泊着白天和黑夜,让原本属于你的自由、你的梦想在无聊的张望中悄然无声地滋长……当你遥遥地恍恍惚惚又看到自家的屋檐,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在跌宕的血脉里坍塌,可你依旧离沧桑很远。因而你懂得了生命更需要像天空一样宽广、大地一样辽阔,让你的太阳炙烤着你,让你的月亮濯洗着你,让世俗的尘埃不断覆盖又不断擦亮你,远方的路程才是人生的真谛。

路总是漫无边际地长。春天风也似的跑了,火爆爆的夏天已远走他乡,踉踉跄跄的秋天正在一步步滑向深谷,冬天的霜雪预谋着就要爬上你的额际……你的屋檐呢?

哦,这就是你屋檐,你一脸的自豪——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穷尽一生的高度!

此刻,你正稳稳当当地端坐在某某街某某胡同的某幢大楼里,它虽然构不成现代都市里的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但坚硬的水泥结构已使你不在乎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大雨。

你已经很少出门,你将所有历经的沧桑锁进记忆的檀木匣子里,间或搬一条小椅坐到黄昏的阳台上,看雁来雁去云卷云舒,看如血的夕阳怎样一步步迈下对面的山岗。

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境界!

是啊,每次仰首,你浑浊的双瞳看到的或许已不再是现在或者从前的屋檐,但相信每一次仰首已成为你生命中永远的从容。

(选自《散文》2001.3)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匠心独运,以屋檐指代物质和精神的家园,借叙写“屋檐三境”,表达了对人生历程不懈追求的感悟和礼赞。

B. 文章运用象征手法,以新颖的视角将人生的哲理融入“屋檐”这一生动的具象中,读来有曲径通幽的领悟,意味含蓄隽永。

C. 文章第4自然段有对“出门”的描写,其中,“瓦片”是指从既往的生活中获得的人生经验;“沧桑”则指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和艰辛。

D. 文章终篇于“每一次仰首已成为你生命中永远的从容”。这里,“永远的从容”指充实、成熟且达观的人生境界,不仅仅指最终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

2.作者说:“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在跌宕的血脉里坍塌,可你依旧离沧桑很远。”请根据文意写出“坍塌”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步入中年的你“依旧离沧桑很远”?

3.作者用“屋檐三境”来指代人生发展的三个阶段,请分别简要概括“屋檐三境界”的寓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雅俗观是在王纲解纽、政教分离、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的历史阶段发生的。虽然以自己的文化理想和文化人格为雅,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文化理念和精英意识,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和改造现实的思想倾向,但是,这时的知识分子都仍然将自己的学术和社会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都希望自己的学术成为改造社会政治的指导思想,甚至盼望有君主赏识他们,依靠他们来改良社会政治。在诸侯们尚无力控制社会力量、需要争取社会支持的情势下,知识分子大都能够“乐道而忘人之势”或“以道抗势”,体现出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理想和社会精神的代表者所具有的人格力量。

然而,一旦统治者们有了掌控社会的政治力量,有了规范社会的统一思想,那些希望借助政治力量改造社会的知识分子就不得不与统治者合作,为统治者服务,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史记李斯列传》记李斯赴秦前对他的老师荀子所说的一段话表明,他是抱着屈身事主、争取富贵的心态去见秦王的,这与孔子、孟子所主张的处世态度大相径庭,而和韩非主张的尊人主之势的思想是一致的,反映出战国末年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当国家需要统一,而统一需要政治权威的形势下,在主强臣弱、“势尊道卑”的社会环境中,知识分子要实现文化理想和自身价值,除了依赖于政治权威外也没有其他选择。于是,知识分子便从幻想中的“为王者师”蜕变为现实中的君王“言语侍从之臣”,文学不再是知识分子文化理念的崇高勋章,而是为天子“润色鸿业”的漂亮花环,精英文学不得不与贵族文学联姻,文化雅俗观也就与政治雅俗观合流了。

如果说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用铁血手段粉碎了知识分子坚持文化操守的痴情梦幻,那么,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则用绥靖政策激发了知识分子为政治服务的巨大热情。作为“一代之文学”的汉大赋正是在大一统的政治语境和“劝百讽一”的文化期待中发展成熟起来的,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从大赋的创作来说,它是地道的精英文学;而从大赋的消费来说,它又是典型的贵族文学。实际上,它是精英文学与贵族文学的联姻,是知识分子在政治上依附于政治权力之后的文学新变。早期的汉大赋还多少保留有一点诗人的讽谕传统,而后期的汉大赋就只剩下“铺张扬厉”的华丽辞藻了。正所谓“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随着汉代政治鼎盛时期的结束,汉大赋也逐渐式微,以致“少而好赋”的扬雄到晚年悔其少作,以为大赋乃“雕虫小技”,声言“壮夫不为”。

汉大赋的衰微宣告了精英文学依附于贵族政治的破产,却为文学的私人化和情感化开辟了道路,抒情小赋的兴起和文人五言诗的诞生使文学的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得到加强,而以人格为基础的文化雅俗观便逐渐向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雅俗观转变。

(摘编自王齐洲《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的时候,适逢王纲解纽、政教分离,文化的雅俗观也在此时生出了萌芽。

B. 最早的文化雅俗观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文化理念和精英意识,在学术与社会政治相联系的情况下反映了士人对现实的批判与改造倾向。

C. 知识分子大多能够“乐道而忘人之势”甚至“以道抗势”,体现出他们在社会精神和文化理想方面的人格力量。

D. 统治者有了掌控社会的政治力量和思想规范以后,知识分子就不得不与君王合作以实现他们的学术主张和人生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尊人主之势”到战国晚期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其社会原因在于国家统一的趋势下君主政治权威日益强势,有志之士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B. 在国家需要政治权威的形势下,精英文学和贵族文学联姻,文化雅俗观与政治雅俗观合流,知识分子在与权贵交流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

C. 秦皇汉武在对待知识分子的手段上有强硬和绥靖之分,但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使知识分子丧失对自身文化理想和操守的坚持,只能服从于政治权威。

D. 精英文学依附于贵族政治的局面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而瓦解,文学不再仅仅是歌功颂德的工具,开始成为个人审美和抒情的有效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早的文化雅俗观为标准,孔子和孟子处事态度所体现出的文化理想与文化人格属于“雅”。

B. 李斯与韩非“尊人主之势”的学术思想高度一致,表现在他为争取富贵而屈身事主,也意味着抛弃了士人“为王者师”的幻想。

C. 扬雄从“少而好赋”到声言作赋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表明旧有的以人格为基础的文化雅俗观渐渐不再为知识分子接受。

D. 汉大赋的“铺张扬厉”辞藻华丽的风格是汉代鼎盛时期“雅文化”的体现,后来其衰落原因在于精英文学依附于贵族文学的破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校秋季运动会入场式,各班代表队款式各异的班服成为开幕式上一大看点。汉服、民国学生装、定制T恤、英伦风、日韩范、Cosplay……赤橙黄绿青蓝紫,仿佛一场视觉的盛宴。校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同学对班服的看法。

康康:“我们的班服从设计款式到选择面料再到联系厂家,都是我们自己动手,既张扬个性又能增强班级凝聚力。我喜欢我们的班服。”

小妮:“我不是很喜欢他们挑选的班服的款式,据我所知,班上也有同学不想买的,因为怕被同学说没集体荣誉感,最后只好少数服从多数。”

阿杰:“我觉得大家都穿校服也很好啊,不明白为什么又要买班服,美了又穿不了几次,只是别的班都买了,我们班不买好像显得我们班不团结似的.....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3)故国神游,______,早生华发。人间如梦,_____。(苏轼《赤壁赋》

(4)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杜甫《登高》)

(5)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材料二

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则既已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注】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

【注】疾,快速。

1.概括儒家和墨家提倡的居丧方式。

2.结合现实,简述你对儒家或墨家所倡导的居丧方式的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

【宋】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  公元1108年,葛胜仲因故被贬歙州休宁县,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1.“梦逐芭蕉雨”中的“逐”字颇为精妙,请作简要赏析。

2.结合全词,分析“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

【唐】韩愈

进士侯喜,为文甚古,立志甚坚,行止取舍有士君子之操。家贫亲老,无援于朝,在举场十余年,竟无知遇。愈常慕其才而恨其屈。与之还往,岁月已多。尝欲荐之主司,言之于上位,名卑官,其路无由。观其所为文,未尝不掩卷长叹。

去年,愈从调选,本欲携持同行,适遇其人自有家事,迍遭坎坷,又废一年。及春末自京还,其久绝消息。五月初至此,自言为阁下所知。辞气激扬,面有矜色。曰:“侯喜死不恨矣!喜辞亲入关,羁旅道路,见王公数百,未尝有如卢公之知我也。比者将委弃泥途,老死草野;今胸中之气,勃勃然复有仕进之路矣。”

愈感其言,贺之酒。谓之曰:“卢公天下之贤刺史也,未闻有所推引,盖难其人而重其事。今子都为选首,其言‘死不恨’,固宜也。古所谓知己者,正如此耳。身在贫贱,天下所不知,独见遇于大贤,乃可贵耳。若自有名声,又形势,此乃市道之事,又何足贵乎?子之遇知于卢公,真所谓知己者也,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已,前古已来,不可胜数。或日接膝不相知,或异世而相慕。以其遭逢之难,故曰:‘士为知己者死。’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阁下既已知侯生,而愈复以侯生言于阁下者,非为侯生谋也。感知己之难遇,大阁下之德,而怜侯生之心,故因其行而献于左右焉。谨状。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名卑官              贱:低下    B. 其久绝消息        怪:责怪

C. 比者将委弃泥途     分:料想    D. 形势            托:借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尝欲荐之主司/ 激义而死焉者也    B. 贺之酒/ 愿十五城请易璧

C. 或日接膝不相知/ 弃甲曳兵    D. 天下所不知/谁大王为此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写侯喜的学品和人品,作者“慕其才而恨其屈”,但自己推荐无门,只能“掩卷长叹”。

B. 第二段通过对侯喜的神情和语言的描写,交待了卢郎中赏识侯喜之事,赞颂了他的知人之明。

C. 全文多处正面表达了作者欲向卢郎中举荐侯喜之意,达到了举荐目的,构思巧妙,令人叹服。

D. 文章整散结合,长短相宜,形成不急不徐的节奏感,很适于表达恳切请求的荐书的独特情韵。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卢公天下之贤刺史也,未闻有所推引,盖难其人而重其事。

(2)感知己之难遇,大阁下之德,而怜侯生之心,故因其行而献于左右焉。

5.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史以名为褒贬犹且恐惧不敢为设使退之为御史中丞大夫其褒贬成败人愈益显其宜恐惧尤大也则又扬扬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而已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完美的猎物

〔加拿大〕莫洛迪·坎贝尔 著 张维 译

    上年纪的老妇人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猎物。

    萨莎按捺不住内心的窃喜,但表面上却装出十分尊敬的样子,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

    “你喜欢猫吗?呃、呃……刚才你说你叫什么来着?”

    萨莎乐不可支,强忍着不动声色。“我喜欢猫,你养猫了吗?”她飞快地回答,同时扫了一眼这套公寓,屋内的高档家具登时映入了她的眼帘。

    “正打算养,”老妇人颤巍巍地说,“我找钟点工就是为了帮我照料猫咪。”

    萨莎朝老妇人笑了笑。她确信自己很有把握做这个活——她以前从未失过手。白发苍苍,不爱打扮,衣着朴素……这样的老家伙们最容易摆平。萨莎要的薪酬比那些中介机构开价低得多,只要给现金就行,有了现金干什么事情都方便。

    老妇人还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唠叨着她的猫,萨莎的眼睛却一个劲地在房间里扫来扫去。昂贵的家具,高雅的雕塑,餐柜上摆放着银光闪闪的蜡烛台,那八成都是些纯银的。毫无疑问,主人的卧室里肯定还有许多珠宝和大量的现金,像她这样的老家伙一般都不大喜欢银行卡。萨莎沾沾自喜,想象着即将到手的果实。寻找贵重物品的藏匿之处对萨莎来说是小菜一碟。

    “亲爱的,再加点茶?”

    萨莎欣然应允,笑容可掬。老妇人拿茶壶的那双手青筋毕露,满是皱纹的手背上布满了深褐色的老年斑。萨莎灵巧地迎上茶杯,让茶壶里的茶水恰到好处地倒入她的杯中。

    “天哪!”老妇人失声咕哝了一句。

    “莫蒂菲夫人,没什么事吧?”

    “哦,没什么,”她显得很尴尬,“实在对不起,我需要去……”说着,她摇晃着身体从沙发上站起来,拖着沉重的步伐朝卧室奔去。

    去卫生间了,萨莎自言自语地嘀咕着。她一边品茶,一边微笑,即将来临的财运使她非常开心。这些老家伙们从来都懒得查看证明、介绍信什么的,这绝对有机可乘。呵呵,这些老人们都是些“菜鸟”。

    萨莎靠在长沙发上闭上眼睛,接下来的事情对她来说易如反掌。

    20分钟过后,穿着外套的埃尔维拉·莫蒂菲从卧室走出来,直接来到躺在沙发上的萨莎·萨罕斯卡身边,她仍然步履艰难,但脸上却带着古怪的笑容。

    老妇人从萨莎身上飞快地摘下三根金项链、一对厚实的金耳环,还有金手镯和金戒指,她动作如此熟练,令人瞠目结舌。她把这些战利品统统塞进外套里面装有拉链的那个贴身口袋里。

   那双枯枝般的手指紧接着又在萨莎的手袋里寻找,翻出了她的钱包。

    竟然有800美元!这足以让我过上一段好日子,老妇人喃喃自语。最近账单上的各种费用都涨得相当厉害。

    老妇人把沙发后面的一个包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个长长的蓝色热水瓶,十分小心地把茶壶、茶杯、小奶壶里所有的东西都倒进瓶里,把每件茶具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整理好这一切以后,她拉上包上的拉链,起身站了起来。

    老妇人的眼睛最后在房间里打量着。临时找一套这样的公寓十分方便,房主及其家人一般总是在这个时候离家外出度周末。

    沙发上的姑娘仍然沉睡不醒。挑选这样的目标就意味着机会和成功,因为她或他们绝不会去报警。这些年轻人总是自以为是,其实很愚蠢。即使她真的敢去报警,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这个年龄的老妇人看上去都差不多,年轻人绝对分辨不出谁的头发更白,谁的皱纹更多。

    老妇人弯下腰来注视着自己的猎物,摇了摇头。这些年轻人真的都是一些菜鸟!

(选自《译林》,有删改)

1.作者的题目有什么含义及作用?

2.请简要分析老妇人有哪些性格特点。

3.小说对“萨莎”进行描写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小说篇幅短小,但能“尺水兴波”,与作者妙用伏笔有关。请举例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粗鄙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着我们的社会

冯骥才

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的文化主体元素。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中国就麻烦多了。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可是到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在“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或是呆头呆脑的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没有现代审美,也就提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而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我想它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另一方面则是公众的认可。因为,只有成为集体审美,才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

然而,我们至今还没有把美育列入素质教育;还有,知识界的努力是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只去克隆舶来的“现代”,或者在传统中找卖点,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则无法建立起来。我很欣赏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这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现代审美。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有删节)

1.下列关于“暴发户审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暴发户审美”在清代已经出现,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

B. 到乾隆盛世时的“暴发户审美”,表现在极度追求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使中原汉文化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荡然无存。

C. 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必然造成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从而出现“暴发户审美”。

D. “暴发户审美”表现在没有自己的时代社会审美,要么仿古,在传统中找卖点,要么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我们现在如果到北欧旅行,在繁华的都市中还能看到像农舍一样的屋顶,房子里还有很多没有使用油漆的器具。

B. 把文化古迹一概拆除,大干快上,或者一味保守,甚至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名,建一些不伦不类的“古迹”,这两种极端都是有问题的。

C. 清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和建国后一段时期以及我们现在的社会,审美观念是不同的,看来审美跟时代的崇尚有关。

D. 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表明,中国的知识界作出了杰出努力。未来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必然会消失。

3.简要概括清代审美发生变异的原因。

 

针对下面媒体报道的现象,写一段点评,100 个字左右。

近几年,中国游客不断“刷出”境外消费的新纪录。在国庆和春节假日期间,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免税店、商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密密麻麻的都是中国人。中国人在境外消费成了常态,从动辄数万元的奢侈品、上千元的智能马桶盖、电饭煲等高端耐用品,到指甲钳、剃须刀、保温瓶、化妆品等一大批日用品,都纷纷登上中国人的“爆买榜单”。

 

提取下面一则报道的内容要点,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

中国国际救援队副总队长兼首席医疗官郑静晨日前透露,我国第一个高度机动化、设备现代化、人员专业化、急救多样化的现代急救“野战医院”将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组建完成。

这个急救“野战医院”将由8个帐篷医院组成,最快可以在选址后1小时之内同时展开两到三台外科手术。一天可处理100多名伤员,具备了全天候和各种地形环境下的紧急救援能力。野战医院所有的医疗器械箱都将装备减震、防水、信号识别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必要时能通过飞机空投,地面的救援队员可在最短时间准备就绪,进行手术等高难度的救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看到了不屈不挠、生命飞扬的自然景象! [甲]感叹之余,围绕着古塔,我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簇拥着、裹挟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假如没有众多的树根以顽强之力护卫古塔,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坍塌于荒野下。刹那间,我感动不已。

我在琢磨中再次抬起头,仰望古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因为塔内堆积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宛若蛇虬的根茎不断延续。[乙]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塔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仰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丙]鸟、树和塔是如此地相互厮守、依存,难割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 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屈不挠    B. 琢磨    C. 延续    D. 顶礼膜拜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B.     C.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综艺节目《中华百家姓》用姓氏作纽带,以亲情和地缘的家族文化为裁体,激活了全体华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共同情感。

B. 抗战胜利70 年后的今天,中国首次以阅兵这种特殊形式来纪念,源于抗战胜利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历史地位所决定。

C. 英国交通部拟于今年出台更为严格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继续加大对开车使用手机的处罚,以期尽快遏制这一驾车恶习。

D. 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的政协联合调研,提出了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人、稳定粮食生产的建议。

 

下列各句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中国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谐同性,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bèng)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慧及全体人民。

B. 滚滚红尘,名缰利锁缠绕。教师,尤其是身负重担的班主任的生活更为艰难,在工作之余,教师要及时调适身心,将自我本性回归到清静无染之中,不可被世俗桎(gù)。

C. 月亮早在《诗经》中就是一个(jiǎo)好的意象,以其客体的冷净构成精神的美好。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到唐代,月亮意象的符号意味在思乡情感上趋于稳定。

D. 一条浅溪萦绕万康村,平添了几分灵气:清泉山中来,淙淙溪流,汩汩有声,鱼虾嬉戏水藻间;远处,奇峰、怪石、绿植层(xiàn)迭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孤独,虽无法准确定义,却是现代人逃不了的一种情绪。有人认为,拥有孤独,才拥有真正的自我。灵感在孤独中产生,创造在孤独中萌发,思想在孤独中闪烁,有了孤独,才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19世纪,作家爱伦•坡在《人群中的人》中描述了现代人孤独的处境,主人公通过不断追逐人群来寻找安慰。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经历:遇到不痛快,想找人倾诉,翻开通讯录,猛然发现“没人可打”。一个群租房中,大多数是刚毕业来北京打拼的年轻人,彼此不认识,同屋室友往往早出晚归,各自忙工作,极少交流。其中一个室友的言行逐渐变得奇怪,从寡言到不言再到对着墙壁自言自语,所有人意识到可能“出问题”了。马尔克斯创作完《百年孤独》后这样解释:孤独是一种爱的能力的缺失。社会就像一部大书,每个人是其中一页,但不能“不容许被阅读”。在人群中,只有打破坚壳、带着渴望、努力追逐的人,才能收获温暖。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仔细观察这幅“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图,描述其画面构成并说明含义。

构图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照示例,请以“跑步”“写字”为话题写人生,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与示例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个别词语可与示例重复,字数也可略有增减。

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004年以来,我省生产总值连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目前,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试验区、皖江城市带的规划建设就是内外力结合的重要举措

②也要借助充足的优秀人才、一流的技术水平、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外力”因素

③经济已处于加速崛起的重要阶段

④要解决这一问题

⑤然而我省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⑥既要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较好的产业基础等“内力”因素

A. ③①④⑥②⑤    B. ⑤①③④⑥②    C. ③⑤④⑥②①    D. ⑤④①⑥②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梦赋予了当代中国青年新的历史使命。当代中国青年是中国梦的实现者、助跑者和寄托者,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托起中国梦。

B. 鉴于周永康涉嫌严重违纪,中共中央决定,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其立案审查。

C. 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气氛,学校举办“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着重表现岁月流转而美丽依旧的自然美,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D. 北京警方提醒广大市民,网络社会也是法治社会,公安机关也会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对利用互联网编造或传播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流失,对那些师资力量本就不厚实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___________。

②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中___________ 的现象将大大减少,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作风将有很大的转变。

③从此以后,黑格尔将父亲的话牢记在心,每当要出现________、贬低别人、粗暴打断别人说话苗头的时候,他都会想起父亲的提醒:“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A. 釜底抽薪  滥竽充数  自以为是    B. 雪上加霜   尸位素餐  自以为是

C. 釜底抽薪  尸位素餐  自行其是    D. 雪上加霜  滥竽充数  自行其是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之景,被后人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

(2)联想往往能起到绝佳的艺术效果,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两句就由琴声想到了珠玉之声。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明之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_____”,而今之众人却“耻学于师”,所以更加愚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玉字温甫,,其先相人,曾祖锡仕金,以济南尹致仕。玉明昌五年经义、辞赋两科进士,入翰林为应丰,应制一日百篇,文不加点。又作《元勋传》,称旨,章宗叹曰:勋臣何幸,得此家作传耶。泰和中,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升两阶,授同知陕西东路转运使事。

大安三年,都城受围。夏人连陷邠、泾,陕西安抚司檄玉以凤翔总管判官为都统府募军,旬日得万人,与夏人战,败之,获牛马千余。时夏兵五万方围平涼,又战于北原,夏人疑大军至,是夜解去。当路者忌其功,驿奏玉与夏寇有谋,朝廷疑之,使使者授玉河平军节度副使,且觇其军。

先是,华州李公直以都城隔绝,谋举兵入援,而玉恃其军为可用,亦欲为勤王之举,乃传檄州郡云:“事推其本,祸有所基,始自贼臣贪容奸贿,继缘二帅贪固威权。”又云:“裹粮坐费,尽膏血于生民。弃甲复来,竭资储于国计。要权力而望形势,连岁月而守妻孥。”又云:“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公直一军行有日矣,将有违约、国朝人有不从者,辄以军法从事。京兆统军便谓公直据华州反,遣都统杨珪袭取之,遂置极刑。公直曾为书约玉,玉不预知,其书乃为安抚所得,及使者觇玉军,且疑预公直之谋,即实其罪。玉道出华州,被囚死于郡学,临终书二诗壁间,士论冤之

子不疑,字居之。以父死非罪,誓不禄仕。藏其父临终时手书云:“此去冥路,吾心皓然,刚直之气,必不下沉。儿可无虑。世乱时艰,努力自护,幽明虽异,宁不见尔。”读者恻然。

(选自《金史·韩玉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B.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C.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D.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义,是古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以经书中文句为题,让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

B. 泰和,是金章宗的年号,一般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永乐帝、乾隆帝。

C. 勤王,是指当国君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去救援王室。

D. 传檄,是指传送公文,檄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玉文采出众。他奉旨起草文书可一日百篇,且一气呵成,不用修改;撰写的《元勋传》,连章宗都赞叹不已,章宗认为由韩玉为元勋大臣们作传是他们的幸运。

B. 韩玉战功显赫。大安三年,西夏人围攻都城,韩玉受命招兵,十天时间就招了一万人,率军击败西夏军队,缴获牛马千余只,敌人最终连夜撤退。

C. 韩玉为人所忌。与西夏人作战大获全胜,韩玉功不可没,但遭到掌权者的嫉妒,他们奏报韩玉与西夏人有勾结,朝廷也怀疑他,派人暗中监视他的军队。

D. 韩玉蒙冤而死。华州人李公直举兵谋反被杀,李公直曾写信给韩玉而韩玉并不知道,此信被安抚司获得,怀疑韩玉参与了李公直的阴谋,韩玉被囚致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推其本,祸有所基,始自贼臣贪容奸贿,继缘二帅贪固威权。

(2)玉道出华州,被囚死于郡学,临终书二诗壁间,士论冤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名士刘文典

汪修荣

刘文典,字叔雅,安徽合肥人。因父亲以经商为业,家境较好,所以从小就被送到教会学校接受了良好的外文教育;后通晓英、德、日等多种外语,这在民国学人中也是较少见的,这大约也是他后来倨傲的一个原因。一九○六年,刘文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芜湖安徽公学。这是一所新式学校,当时,陈独秀、刘师培正受聘于这所学校,担任学校教师,校内民主气氛十分浓厚。同年,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在安徽公学加入了同盟会。一九○九年,刘文典赴日留学,进入早稻田大学。当时许多青年学子和学术精英留学日本,刘文典正是在东京结识了流亡日本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不久师从章太炎学习文字音韵学,成为章门弟子,并在章太炎等人影响下开始反清活动。  

一九一二年,刘文典学成回国,与于右任、邵力子等人创办《民立报》,任编辑和翻译,经常发表文章宣传革命思想。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在场的刘文典也手臂中弹受伤。同年刘文典再次流亡日本,并担任孙中山的秘书。一九一六年,刘文典回国,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失望与不满,决定专事治学之道。一九一七年,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聘请刘文典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主攻校勘学,从此踏上治学之路。在陈独秀等人影响下,刘文典积极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担任英文编辑和翻译,翻译了大量西方学术著作,名重一时。

一九二八年,刘文典出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长兼预科主任,也曾任校长一职。十一月二十三日,安大附近省立第一女中校庆,安大学生在看戏过程中与女中校长程勉发生冲突,程诬蔑学生捣乱,请军警弹压,遂引发一场学生风潮。时值蒋介石路经安庆,蒋对此十分恼怒,召见刘文典训话。刘文典对蒋直接介入学校具体事务十分不满,这次见面自然很不愉快,蒋让他交出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并严惩肇事的学生,刘却拒不执行,并当面顶撞,甚至斥蒋为"新军阀"。蒋介石听了十分恼怒,将刘关押起来,并宣布解散安徽大学。消息传出,群情激愤,安大师生组织了"护校代表团",到省政府请愿,要求立即释放刘文典,同时致电教育部长蒋梦麟以及蔡元培、胡适等人,请求援助。在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下,蒋迫不得已,最后同意保释,但要求刘文典即日离开安大。刘文典被关押七天后,于十二月五日获释。此事曾轰动一时,刘文典也因敢于直接顶撞蒋一时名声大噪,为士人景仰。

"七七"事变后,刘未能及时南下,鉴于他的名望,日本人通过周作人来做他工作,请他出来任伪职,遭到他断然拒绝。刘文典对周作人说"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日本人被他的态度激怒了,闯进刘家翻箱倒柜。刘愤然作色,拒绝回答日本人的任何问题,翻译官责问道:“你是留日学生,太君问话,为何不以日语作答。”刘称"以发夷声为耻",拒不说日语。一九三八年,在朋友帮助下,刘文典化装逃出北平。

刘文典的治学生涯始于一九一六年。到北大之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淮南子》校勘上,经过多年努力,一九二三年,《淮南鸿烈集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皇皇二十一卷。刘文典一时声名大振,由此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胡适破例为其作序:"叔雅治此书,最精严有法……其功力之艰苦如此,宜其成就独多也。"此后胡适又在《中国思想史长编》中给予高度评价。刘文典并没有就此满足,此后又开始了《庄子》和《说苑》等经典的校勘工作,在校勘界声誉日隆。

刘文典虽然语言有些放诞,身上多名士派头,但治学之严谨却是不容置疑的。刘文典自视甚高,佩服的学者极少,陈寅恪就是其中一个。刘对同辈人很狂,十分倨傲,但平时对学生却十分亲切,平易近人,没有一丝架子。当年弟子这样描述他在昆明时的形状:"先生身材不高,晚年体弱瘦削,虽为一级教授,日常均身着青布长衫,脚着布面圆口鞋,不修边幅,却飘逸自如,不失学者风度。” 刘文典一大雅好是看滇戏。带他进入滇戏的是他的学生、著名古典文学学者陶光。据说人到中年的陶光看中了一位才貌双全的滇戏女艺人,便想请刘文典作媒,于是经常拉着刘去看滇戏,结果刘渐渐迷上了滇戏,而陶也成全了好事。此事一时传为佳话。刘甚至认为能真正保持中国之正统者,惟有滇戏。四十年代,他几乎天天泡在滇剧场中。 

新中国成立后,刘文典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对自己的进步十分高兴,兴奋地说:"今日之我,已非昔日之我!我‘再生了’!"

相关链接:

抗战时期,日军轰炸机来袭,昆明城内拉响了紧急警报,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令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视力不佳,行动更为不便,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折回来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学生要搀扶刘文典,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寅恪先走

(莫娟娟、付嘉明《赤子真情刘文典》)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刘文典早年考入安徽公学,后赴日留学师从章太炎,受环境影响接受了革命思想,较早开始了反清活动。

B. 一九一六年,刘文典再次从日本回国,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失望与不满,他的治学生涯也就始于此年。

C. 一九二八年,安徽发生学生风潮,蒋召见刘文典训话,让他严惩肇事学生,刘拒不执行,并当面顶撞,甚至斥蒋为"新军阀"。刘文典因此一时名声大噪,为士人景仰。

D. 一九二三年,《淮南鸿烈集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皇皇二十一卷,此后又开始了《庄子》和《说苑》等经典的校勘工作,由此奠定了刘文典在学术界的地位。

2.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刘文典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又出国留学,并成为章太炎的弟子,这对他后来在治学方面取得惊人成就有决定性影响。

B. 刘文典学成回国从事革命活动时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只得流亡日本;再次回国时,他积极参与《新青年》的编辑,以此传播革命思想。

C. 蒋介石平息学生风潮的方式是责令刘文典严惩肇事学生,这让刘文典颜面无存,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当面顶撞蒋介石和之后各界的积极援助。

D. 刘文典与周作人面对日本人做了不同选择,本文写周作人劝刘文典,既突出了刘文典的民族气节,也表现了对周作人的不齿。

E. 刘文典因为才能卓绝而轻视同辈,受陶光的影响而痴迷滇戏,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上再生,这些都能很好地突出传主的形象。

3.刘文典身上充满了傲气,你对这种“傲”怎么看?请结合阅读材料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坐在垃圾堆上的男人

从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人,名叫法尔博斯。尽管他非常富有,但他也很痛苦。 

他用尽一切办法,想抚平自己的痛苦。他去看医生,但他们全都说他气壮如牛。他去玩音乐,玩各种运动,尽情跳舞,去旅游,甚至尝试冥想,但这一切似乎全都没用,他仍然很无聊,很郁闷。 

无奈之下,他向一位智者求教。 

“你的问题,”智者说,“是因为你从未做过慈善。你完全是为自己而活——所以你会痛苦。如果你要快乐,那就开始去帮助他人吧。” 

这是他从未想到过的!他可以做慈善,然后就可以摆脱忧郁。他带着新希望离开了智者。 

但是,他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那些看起来贫穷的人给他的感觉是他们并不是真的贫穷。他相信,一定有很多人真的需要钱,但他们并没有表露出来。他不可能就这么把钱给每一个人,如果把钱给了那些不该给的人,那根本就不是做慈善。  

于是,他有了一个主意:他把钱给那些已经绝望了的人。他认为,这种人才真的贫穷。 

他开始到那些可以找到不幸的人的地方:医院、孤儿院、监狱、酒吧和贫民区。但他根本无法成功。 他见了有困难的人、有疾病的人、有债务的人、有对手的人,他见了无家可归的人、身无分文的人、失业的人、无助的人,但却没有见到绝望了的人。 

他感到越来越绝望了。 

有一天,当他在一条小巷中行走的时候,他听到了从垃圾场方向传过来的呻吟。他立即朝那个方向走过去。 

垃圾堆上坐着一名男子,他衣衫褴褛,浑身疖子,不停地呻吟,仿佛这就是他的工作。 

“你怎么了?”法尔博斯急切地问道。 

“哎呀,不要问了。”男子回答,他双手抱着头,来回摇晃,“我失去了一切!哦!我的钱,我的工作,我的房子,朋友,家人,所有的一切!现在我又长了这么多疖子!哎呀!” 

“告诉我,”富翁激动地问,“你还有希望吗?” 

“希望?”他回答,“你说希望是指的什么?” 

“你知道的,”富翁说,“希望事情会变好。” 

“当然!”穷人睁大眼睛看着他回答。“只要我还在大地之上,而不是大地在我之上,我都有希望。进坟场就没希望了!你在寻找无望?到坟场去吧。” 此时,法尔博斯真的是绝望了。难道他注定要痛苦一生吗?他就没有办法把钱给出去吗? 

突然,有个念头在他脑中一闪而过……他可以采纳这个人的建议!他可以到坟场,把钱放在那里。

他知道这是一种孤注一掷的做法,而且也不是真正地做慈善。但至少这是给与!而且,钱肯定不会落入不对的人手中。 

于是,当天晚上半夜,他带着一麻包钱和一把铁锹,悄悄地潜入当地一处墓地,随便挑了一座坟墓,挖了一个洞,把钱扔进去,用泥土覆盖好,然后跟进来时那样悄悄地离开。 

他一回到家,立即就感觉好受多了,仿佛一块压在他心头上的石头被取下来了。他终于开心了!

一眨眼,两年过去了,法尔博斯几乎忘记了坟场这件事。但是,造化弄人,此时,他的命运轮盘朝着厄运方向旋转了——他生意大不如前。5年后,他已近破产,迫切需要一笔现金。 

突然,他想起了那笔埋了的钱。 

这是他最后的希望了。当晚,他带着同一把铁锹和同一个麻包,再次悄悄地潜入同一处墓地,找到了他埋钱的那座坟墓,好了,再过几分钟他就可以…… 

“举起手来!”他身后一声厉喊。“举起手,别放下!警察!” 

法尔博斯的膝盖开始颤抖,他几乎被吓得摔倒。“现在慢慢转身。”又一声厉喊。 

他转过身子,看到一位警察,用一支巨大的枪对着他。“抢劫死人,哦?你真低贱!”警察说,然后给法尔博斯戴上手铐。 

他想解释,但他颤抖得很厉害,已经无法自控,只能说出“不是……但是……我只是……”几分钟后,他就被送去坐牢了。

一个星期之后,唯一能够让他感到安慰的,是数年前那位坐在垃圾上的男人所说的那句话:“只要我还在大地之上,而不是大地在我之上,我都有希望……” 

那位警官出庭作证。 

“法官大人,我是在犯罪现场抓住他的。他当时用一把铁锹在挖,在坟场中挖,想盗窃死人的财物。他甚至还带来了那个麻包,用来装金牙等财物。” 

“你有什么要为自己辩护的吗,法尔博斯先生?”法官转向他问道。 

“法官大人,事情不是这样的。你知道吗,几年前,我把一些钱埋在那里了,因为我那时在寻找没有希望的人。也就是说,我得做慈善,因为有位智者叫我那样做,所以我就去寻找这种人……”法尔博斯看着法官,想知道自己所说的是否有用。 

“好,接着说。”法官说。 

法尔博斯接着说:“嗯,我在垃圾场遇到了一位男子,他浑身长满疖子,是他让我去坟场的。于是我就去了,并把钱埋在了那里,而现在我需要把它们取回来。” 

“你相信这话吗?!”警察惊讶地叫起来。“请原谅,法官大人,这是我听到过的最疯狂最混乱的谎言!” 

“是的,我相信他的话,”法官强调说,“这个人说的是真话,把他释放了,他是无辜的。” 

“什么,法官大人?”警察说,根本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说把他释放了。立即释放。” 

法尔博斯先生回到大街上之后,迷惑不解的他努力想:为什么会是这样?在他沉浸于意想不到的自由的喜悦之中时,好像有什么在他脑后不停地唠叨。那个法官,他以前见过他吗?他记得,自己应该是在哪个地方见过这副脸面……

(【美】图维亚博尔顿《坐在垃圾上的男人》,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法尔博斯富有却很痛苦,一开始就点出主人公富有却不知满足的心态,为后文他不停的寻找埋下了伏笔。

B. 智者是想要让法尔博斯明白:人只为自己而活着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这样没有意义的生活正是法尔博斯痛苦的根源。

C. 法尔博斯始终没有找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直到把钱埋进坟场,他才觉得真正做了慈善,这正是小说的讽刺性所在。

D. 小说标题为“坐在垃圾堆上的男人”,这个男人后来成了法官,而法尔博斯却因为要找回自己的钱被他审判。

E. 作者写了法尔博斯想方设法做慈善及后来被误当小偷却又被法官释放的奇特经历,并借此表达好人终得好报的主题。

2.小说的情节设置巧妙,运用了多种手法,请找出两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只要我还在大地之上,而不是大地在我之上,我就有希望”,这句话既是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交融与文明对话中包容的智慧

刘长乐

有人说,世界的动荡不安源于“文明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将越来越深刻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怎样通过对话消弭人类的隔阂?这时,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包容进入了人们的视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

中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重新走向开放,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时,社会形态也不可逆转地走向了开放、开明。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开放应是中国文化必然呈现的一种状态。从唐僧西天取经到郑和下西洋,从接受佛教到接纳遣唐使,传统中国曾有着对外开放包容的恢弘气度,而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一百多年来中国学生大规模的出国留学潮和最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大潮,更显示了中国知识阶层在工业化、现代化方面的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寻求真理与复兴的不懈努力,显示了中国学习世界,融合世界的强烈愿望。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儒家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

儒家创始人孔子作为鲁文化的代表,与齐文化的代表晏婴是有矛盾的,在齐鲁“夹谷之会”还曾发生过公开的争执,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排斥齐文化,他在整理《五经》时,并不因为《诗经》中的齐文化内容而删掉齐诗,这正是他胸怀宽广的体现。孔子被后世誉为“集大成者,其主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思想。

中国古代研究者“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从仁出发,亦可肯定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圆满和谐。“和而不同”的模式对各种不同文化有相当宽厚的容忍性。中国文化在观念和价值上对21世纪人类所能提供的有意义的东西,也许就是“以仁为体,以和为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开明的中国更加渴望与世界对话。中国在传统文化精粹中找到了包容的智慧,希望参与到世界文明的对话中,希望在文明的对话中找到和谐,找到中国未来文明发展的坐标。世界应该感觉到了中国人对于文明对话的自信和迫切。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走势,最终将使东西方文化彼此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社会进步的路径,也将是殊途同归,长安罗马,大道相通。用平等铺路,无差别尊重。与人为善,尊重个性,交换立场,平等众生——那就是求同存异的过程,那就是多赢共和的结局,也就是包容智慧的体现。

(有删改)

1.下列对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儒家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注重对其他各派思想的吸收融合,但这种多元开放并不意味着儒学就具有包容性。

B. 郑和下西洋、接纳遣唐使、洋务运动以及百年来大规模的留学潮,都显示出中国学习世界、融合世界的包容心态。

C. 包容是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它能为解决“文明的冲突”、消弭人类的隔阂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D. “和而不同”在强调思想文化的多元性的同时,也突出了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是一种富有中国智慧的古老理念。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具有必然性,是中国愿意融合世界、包容世界的反映。

B. 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促成了中国文化的连贯发展,维系了中国文化脉络的绵延不绝,哺育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C. 开放的中国之所以渴望与世界对话,并拥有相当的自信心,是因为它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包容的智慧。

D. 中国文化得以绵延不绝,这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多元开放,并进而形成了其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文化理念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且使其兼收并蓄,绵延不绝 。

B. 中国古人倡导“仁”的观念,亦是对“和”的肯定,体现了一种包容精神,它对人类在2l世纪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C. 孔子在整理《诗经》时,并没有删掉其中的齐诗,是因为他对儒学以外的文化传统采取了积极的继承和吸收的态度。

D. 东西方文化最终的相互融合,有赖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走势,也依靠平等、尊重求同存异等包容的智慧。

 

以“眼神”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种,自然界到处是人类的弟兄。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由于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看到流逝的江水,①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看到再生的小草,②会想到生命力的强悍;在寂静的山林里,③会平息烦zào的心情;面对暴风雨,④会想到时光的一去不返。单是一个秋天,就会带给人许多不同的感受。它的萧sè会带来寂寞和感伤;它的成熟,会带来喜悦和满足;它的悄然而至,会使人联想到生命的代序。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一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

(3)文中划线的句子在照应上存在不当,请作调整。

 

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①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鲸和海豚的四肢也逐渐________成了鳍状。

②舒婷把这种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她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诗的意象。

A. 蜕化   灌注   揣摩    B. 退化   贯注    揣测

C. 蜕化   贯注   揣测    D. 退化   灌注    揣摩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某文化局长因工作需要调任交通银行行长,收入提高了十几倍;后改任财政局长,收入又降到了行长任上的十几分之一。

B.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每年会有近5个月的时间执行深海资源勘察、环境勘探、海底生物研究等工作。

C.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成功后,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

D. 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和西班牙,失业率已经超过20%,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国家经济衰退和实施大规模财政紧缩政策所导致的。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 “两会”召开后,全国上下激浊扬清,形成了弘扬正气的政治局面。

C.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D. 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才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 ,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 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遣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亊,还鼓动她到医脘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徳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耍分析。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