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如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A. 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B. 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D.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C.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旨在说明全球化

A. 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利益

B. 导致英美两国走向衰落

C.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 对各国都是机遇与挑战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B.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C.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 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吉福德·平肖第三次在《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指出:“先进国家生产的产品价值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从蓝领工人的劳动及从资本物中得来,而主要是从设想和创新中得到。”能典型地体现这一观念的是

A. 斯大林经济模式

B. 美国的“新经济”

C. 罗斯福新政模式

D. ​苏联新经济政策

 

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放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 外来疾病导致美欧原住民大量死亡

C. 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D. 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汉族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其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这种建筑

A. 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

B. 符合尊卑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法

C.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性

D. 是古代小农经济下的普遍建筑样式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 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大型系列片《百年商海》播出了《首家华侨缫丝厂陈启沅和继昌隆》。在介绍继昌隆成立的原因时,可能会提到

①洋务运动的诱导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④引进外国技术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下列材料描绘与所指对象相符的是

选项

描述

所指对象

A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翻车

B

“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

灌钢法

C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白瓷

D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海上丝绸之路

 

 

A. A

B. B

C. C

D. D

 

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 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④

 

关于罗马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十二铜表法》的出台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这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

自然法思想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而自然法思想的源头在古希腊

罗马法规范了私有制下人们之间的关系和商品经济社会秩序,它在私法领域对后世影响巨大

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既表现在具体的法律制度上,也表现在抽象的法律精神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雅典执政官最初有王者执政官、军事执政官和名年官,终身任职。公元前683年改为一年一任,且增加了6名司法执政官,人数增至九人,但拥有选举权和当选为执政官的都是贵族。这些变化

A. 确保了贵族各项特权

B. 提高了政府决策的效率

C. 保证了公民政治权利

D. 推动了雅典民主化进程

 

有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新中国外交历程时,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用一个小标题来反映。其中适合用于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 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 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 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D. “一边倒”、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张贴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下对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兴无灭资,反帝防修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联产承包田丰收,自主经营人欢笑

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①②

C. ④②①③

D. ①④②③

 

“这次会议,党的指导思想由教条主义占主导逐渐变为实事求是占主导,随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实事求是观念一步一步地深入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这次会议”发生在

A. 国民革命时期

B. 解放战争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红军长征时期

 

(题文)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B. 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A. 皇帝制度

B. 郡县制度

C. 大一统制度

D. 世袭制度

 

【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后,因经费难筹、管理混乱、销场未广、支持愈久、用款愈多,无法为继。后转由郑观应接手汉阳铁厂。郑观应到厂后,接到一封密函,函中揭发厂内管理者的种种浮开,亦即虚报假冒。1896年8月16日,郑观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颁布了汉阳铁厂厂规,对用工制度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与此同时,他草拟了《处理公文章则六条》《总文案、提调分别办事管见四条》上呈盛宣怀,从厂规的颁布到公文制度的制定,奠定了汉阳铁厂制度建设的基础,同时,文件还着重强调国家维护对汉阳铁厂发展的意义说:“查美国重税进口钢铁等货,正以保护本国工商自制之货。”鉴于洋工程师种种弊端,郑观应向盛宣怀建议,“聘请上等各工师,必须访其有学问、有历练者方可无误”。郑观应接手汉阳铁厂总办后,把焦炭问题放在首位,“鄙见第一重在焦炭,如焦炭所产近便价廉,则事业可久可大。”总之,在汉阳铁厂的思考、建议以及诸多举措,为汉阳铁厂后来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郭莹、陈锴《郑观应与汉阳铁厂》

(1)根据材料,概括郑观应整顿汉阳铁厂的背景和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经营汉阳铁厂的影响。

 

【历史一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36年的世界局势尤其是欧洲的局势已经处在动荡不安之中,……这年,日本广田内阁的建立,加之此前意大利墨索里尼上台、德国纳粹党执政,使得法西斯主义在三国掌握政权。也是在这一年,西班牙爆发了内战。人民阵线和共和政府有苏联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国民军则有德国、意大利王国和葡萄牙的支持。因为西班牙意识形态的冲突和轴心集团与苏俄势力的代理战争,说西班牙内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场“二战的彩排”一点也不为过。

——摘编自《风起西华》

材料二说起1936年的中国,也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情。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大西北就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

——摘自《中国的1936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班牙内战爆发的背景,并结合所学史实,简述作者之所以说“西班牙内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场‘二战的彩排’”的理由。

(2)1936年在中国大西北发生的两个“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分别指什么?简要分析其各自的影响。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代政府沿袭前朝的匠籍制度,将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加强管理,不得脱籍。手工业者一般分为轮班匠和住坐匠两大类。轮班匠必须定期到京师手工业作坊无偿服役3个月,称“一班”,周期因行业而异,一年至五年不等。轮班匠常常通过怠工、隐冒、逃亡等手段进行反抗。而住坐匠主要是京师附近的工匠,每月上工10天,有一定报酬。这种匠籍制度极大限制了工匠独立自主的经营。15世纪末,明政府允许轮班匠以银代役。从16世纪末开始,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这样,轮班匠实际名存实亡。到了清代顺治年间,清政府决定废除匠籍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持续了4个半世纪的匠户制度正式终结,匠人也获得了自由身份。

——摘编自张民《古代中国手工业》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对轮班匠一律征银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废除匠籍制度的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马汉的《海权论》认为,以贸易(指商品输出)立国的国家,必须控制海洋。夺取并保持制海权,特别是与国家利益和海外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要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具有占优势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舰队和商船队以及发达的基地网。而在近代中国,两次鸦片战争惨败之后,经洋务派中坚力量推动,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发展比较快,各方面都胜日本一筹。但李鸿章作为兴办近代海防的领军人物,仍坚持“守疆土,保和局”的海防战略。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清朝大败,这种失败,实际上是传统海防体系的全面崩溃。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海权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定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商、周时期,除天子亲自巡视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诸侯进行巡视监察。秦汉时期,中央设监察机关,建立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唐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的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样,分工明确,制度完备。

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全国官吏。清朝沿袭明制,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摘编自李其《巡视监察制度综述》

材料二19世纪初,挪威议会认为,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制度,迫在眉睫。20世纪初,荷兰建立议会监察制度和司法监督制度。荷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荷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监察官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受理普通公民对国家公职人员的举报。

——摘编自张迪《国外巡视监察制度探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主要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巡视制度的历史作用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和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的本质区别

并对当今中国加强巡视制度建设提出合理建议

 

到2002年,全球跨国公司大约有6.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大约有8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分别占全球GDP的1/10和全球出口的1/3。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区域化的推动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 两极格局的瓦解

D. 贸易自由化体制建立

 

二战后,美国推行反苏反共的杜鲁门主义,尼克松上台后,主张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并在其担任总统之后实现了访华的目标。尼克松政府的这一转变

A. 改变了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

B. 使得美国放弃了在亚洲的战略收缩

C. 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

D. 促成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罗马法规定,买卖双方要亲自到裁判官面前,买受人手持物品,并说:“依罗马法,此物为我所有”。裁判官则问出卖人:“你对买受人的主张有无异议?”若出卖人不提出异议或默不作声,裁判官便裁定该物为买受人所有,买卖就告成立。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A. 保留有原始落后的习俗

B. 注重调解贸易纠纷

C. 重视保护贵族私有财产

D.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从1949年到1959年,中国城市人口从576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增幅为72.58%。其主要原因是

A.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

B. 公有制企业的广泛建立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D. 工业化建设的蓬勃开展

 

近代历史上某一时期,武昌城内家家户户都悬挂着用布或纸做的青天白日旗,街道上也挂着不少的口号标语,比如“政权归革命的民众”“拥护革命中心力量”等。这反映了

A. 清政府的统治走向土崩瓦解

B. 国共合作推动革命形势高涨

C. 开展土地革命赢得民众拥护

D. 驱逐日寇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

 

下表反映了咸丰初年户部银库数量(单位:万两)的变化情况,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库存银数

新收银数

支出银数

实存银数

咸丰元年(1851)

844.0962

850.8529

956.9910

737.9581

咸丰二年(1852)

737.9581

836.1837

1032.6172

541.5246

咸丰三年(1853)

541.5246

475.3397

847.1746

169.6897

 

 

A. 外来侵略迫使农民破产

B. 洋务势力截留地方税收

C.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

D. 太平天国冲击统治秩序

 

明朝时期,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

A. 促进了高产农作物推广

B. 与重农抑商观念背道而驰

C. 阻碍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D. 缓解了徽州人多地少矛盾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