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任期间发表的一次演说中说:“我们将结束大家都了解的那种福利。我将一劳永逸地抹掉福利的恶劣名声。”克林顿这里所说的“那种福利”制度

A. 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内涵

B. 与罗斯福新政密切相关

C. 是亚当·斯密思想的实践

D. 有助于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1929年10月,一场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的经济危机,在美国本土爆发。这场危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激化

②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③贫富悬殊

④狂热的股票投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胡佛总统之所以被美国选民抛弃,是因为

A. 他是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

B. 他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加剧

C. 他提出的竞选纲领不得人心

D. 在他总统任期内发生了经济危机

 

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B.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

C. 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D. 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

 

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是

A. 自由经营,自由竞争

B. 适度干预,政府调节

C. 国家干预,政府垄断

D. 管控金融,股市调节

 

1930年,美国颁布《霍利·斯穆特关税法》,为保护美国农业和相关商品,制定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那是一项引发严重恶果的错误法案。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该法案可谓是1929~1933年全球大萧条的“扳机”。这些经济学家的观点是由于《霍利·斯穆特关税法》

A. 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B. 引发了国际市场上的关税大战

C. 将美国的危机转嫁给了他国

D. 为保护农业而影响了工业发展

 

中国青铜时代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仪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

材料二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和道具”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两幅图片信息概括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层次分明,史论结合。)

 

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西周分封制的危害。根据材料二说明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影响。

(2)材料三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叛国”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2015年,在陕西富县秦直道两侧发现了一批建筑遗址和墓葬群,采集文物标本100余件,并发现了削山填沟的痕迹,即史籍上所谓的堑山堙谷现象。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A. 上述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时的社会    B. 秦代的该墓葬可揭示秦皇族的发祥地

C. 建筑和墓葬中可能出土画像砖和玻璃    D. 文物和史籍等文献资料是第一手史料

 

战国时期,被称为南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与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同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孕育出了《楚辞》这样伟大的诗篇。材料表明

A. 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城交流    B. 楚辞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

C. 文化发展成就了楚国霸业    D. 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条,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把天地的典礼),不政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

A. 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

B. 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

C. 直传儒学的独尊地位

D. 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A. 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

B. 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

C. 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

D.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

 

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物勒工名”制度已较为普遍。另据《考工记》记载,当时分工细致,仅“攻木之工”就有七种;铸造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所谓“金有六齐”。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

A. 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

B. 商人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

C. 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

D. 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

 

《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说明当时东吴

A. 农业商品化加强

B. 士族制度十分腐朽

C. 不注重保护环境

D. 地主田庄自给自足

 

下图为中国封建时代某种选官制度的选才程序。此图可反映出(  )

A. 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

B. 九品中正制选才程序具有严谨性

C. 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是依靠门第

D. 士人们普遍关注和追求进士科目

 

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 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

B. 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 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 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A. 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

B. 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

C. 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

D. 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

 

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

A. 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B. 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

C. 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

D. 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

 

有人发现秦国与其它诸侯国实行分封制不同,每占领一地都设立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或者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这反映了秦国

A. 宗族势力的弱小    B. 庶民政治的建设

C. 官僚体制的探索    D. 等级秩序的破除

 

周人“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西周统治疆域比较广阔

B. 西周推行了严格等级制

C. 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

D. 周人比较重视血缘关系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外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A. 《老人与海》

B. 《人间喜剧》

C. 《母亲》

D. 《巴黎圣母院》

 

下面框内对话中所论及“新的宇宙”缘于

A. 牛顿的力学体系

B. 爱因斯坦相对论

C. 达尔文的进化论

D. 普朗克的量子论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他们(启蒙思想家)在经济领域的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这种对政府干涉的反对,是对通常被称为重商主义的这种对经济生活全面、严格控制的一种反应。”这表明

A. 启蒙运动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B. “重商主义”不能推动经济发展

C. 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密不可分

D. 经济理论是启蒙运动的较重要议题

 

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他们追求“人”的本能发挥,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材料中的“他们”

A. 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B. 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

C. 描绘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D. 以“人性”反对“神性”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B. 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C. 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 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 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C.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 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