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东方杂志》发表署名勇立的《兴女学议》一文,指出“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这表明当时

A. 女子兴学成为教育主流

B. 国家意识和公共观念深入人心

C. 提倡合理的女子教育和家庭教育

D. 男尊女卑思想已经不复存在

 

改革开放之初,如果一个农村中学的女生给一个男生递上一杯水,很容易被认为是有情愫好感的表现;如今,一般只会被认为是关心同学的表现。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以上主要体现了

A. 近代化史观

B. 文明史观

C. 社会史观

D. 全球史观

 

2010·徐州模拟) 下图显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 政治观念    B. 审美情趣    C. 生活水平    D. 国际潮流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该婚姻制度颁布于

A. 戊戌变法时期

B. 新文化运动时期

C. 新中国成立初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开发开放

A. 上海浦东

B. 大连、青岛

C. 深圳、珠海

D. 海南岛

 

下图是一幅漫画,其描绘的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20世纪

A. 30年代中期的民族企业中

B. 50年代中期的公私合营企业中

C. 60年代初期的国营企业中

D. 80年代后期的中外合资企业中

 

1957年,全国农业总产值536.7亿元,比1952年的417亿元,增长24.8%,平均每年递增4.5%。粮食总产量19505万吨,比1952年的16392万吨增长19%,平均每年递增3.5%。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优先发展农业

B. 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

C. 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

D.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各城镇精简职工队伍,到年底职工减少了872万,城镇人口减少1000万左右。1962年—1963年又减少职工1000多万人,减少城镇人口1600万左右。其直接原因是

A. 粮食供应紧张

B. 疏散人口准备战争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左”倾错误的扩大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而造成的猛烈、痛苦的动乱……”。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非重要的成分”主要指

A. 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B. 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C. 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

D. 提高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素质

 

1923年《申报》编辑在《最近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一文中提道:“由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为中国政府奖励工业最力之时代……此时中国之实业,如红日初升,前途希望正复无穷。”下列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B. 民国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C. 此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 清末政府采取了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

 

自1894年以后到1913年的二十年间,进口机纱加强了攻势,除印纱外,还有日纱,且国内近代纱厂兴起,产量已占进口纱的62.5%,这对棉农纺织户的自纺纱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以上现象说明

A. 列强在华设厂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C. “纺织分离”体现传统经济解体

D. “男耕女织”模式受到内外夹击

 

1900年《东南商报》记载,汉口“乡间老成妇女子,特购入棉纱,以自织成其所好土布,余剩则卖却”。汉口乡间的现象反映出

A. 耕织结合更加紧密

B. 自然经济趋向瓦解

C. 西方经济掠夺加剧

D. 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下列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主张的是

A.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B.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C.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D. “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六年七月敕:如闻十六宅置宫市以来,成弊既久,须有改移。自今以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这说明唐代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 政府加强市场管理

C. 着手打破坊市界限

D.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

A. 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 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C. 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嫛⒊、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 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B.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C. 战国时期随葬品以铁器为主

D. 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材料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近代中国知识界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

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的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材料三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月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案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现代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什么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异同点。

 

物价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

(1)你如何理解15世纪和16世纪两次物价上涨的不同,并分别说明两次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使邦联政府感到棘手的是纸币贬值。在战争期间……大陆会议发行过42批纸币,总额达19155万美元,此后各州也开始发行纸币。到1783年有11个州共发行了24636万美元的纸币……杰斐逊在当时讲到:“1000元的大陆纸币只值硬币1元。”

                                                     ——《美国通史》

(2)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源,并运用所学说明美国为此采取的对策。

材料三  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1992—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

(3)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总体上稳定的最主要原因?1992—1994年我国物价为什么会大幅上涨?

 

据媒体报道,2015年中国将派出70名军人组成方队参加莫斯科红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这场阅兵式举办的月份是

A. 4月    B. 5月    C. 8月    D. 9月

 

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A. 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 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艺术作品也可以反映历史。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可以反映19世纪中期俄国的

A. 政治民主化已经起步    B. 经济工业化尚未启动

C. 文化科学化还在蕴酿    D. 经济市场化已经启动

 

探险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时经过的大洋顺序依次是

A.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B.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C.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D.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此,梁漱溟

A. 赞扬了“五四”民主、科学的精神

B. 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C. 肯定了“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 应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下图中的文字是“一个萝卜千斤重,两个毛驴拉不动”类似题材的漫画在中国某个时代大量出现。这个时代是

A. 过渡时期    B. 建设道路探索时期

C. 十年动乱    D.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胡适曾提到自己名字的来历:有一天早晨,我请我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说“就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好不好?”我很高兴,就用“适之”二字。这个情况可以反映当时

A. “进化论”的影响

B. 民族主义大行其道

C.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 社会风气趋于保守

 

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庚申之变2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有
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福州船政局的创办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古代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人画

A. 在理学影响下兴起

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C. 强调个性,追求写实

D. 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东晋的孙盛讨论《三国志》与《世语》有关袁绍出兵人数的差异。《三国志》写到:“袁绍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曹操根据地)许。”《世语》则记载:“袁绍仅有步卒五万,骑八千。”孙盛指出:“根据曹操曾对崔琰说,冀州户籍曾有人口三十万,再加上幽、并、青等州,更是不少。袁绍用兵,必然大举出动,所以他出兵十万攻打曹操应属可信。”上述孙盛所说的内容,在历史学中称为

A. 叙事    B. 考证    C. 褒贬    D. 史论

 

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    B.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

C. 扩大入仕途径,加强统治基础    D. 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

 

《千字文》中“九州禹迹,百郡秦并”的历史现象发生于

A. 公元前二世纪初    B. 公元前二世纪晚

C. 公元前三世纪初    D. 公元前三世纪晚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