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题文)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 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 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 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 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题文)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 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观察下列《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

A. 建国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 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 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

D. 是新中国坚持“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完全反映

 

1971年,尼克松提出当今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苏、西欧、中国、日本)的观点,并且认为“在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该观点出现的原因是

A. 美国正视世界多极化趋势

B. 美中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

C. 美国实力被苏联全面超越

D. 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破裂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 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两极格局出现,冷战与热战相交织

B.美苏操控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C.冷战风云笼罩,德国分裂

D.德国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指出:“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做主的权利。”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逐步推行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 促进世界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

B. 使工人斗争富有科学性

C. 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

D.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某学者评价说: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的抗日战斗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和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一观点

A. 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B. 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

C. 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

D. 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

 

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这段电文(    

A.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实

B.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C.是研究全面抗战的珍贵史实

D.是后人伪造的史实

 

(题文)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鄂、豫、皖、赣、闽等地大力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想要

A. 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 得到农民对抗战的支持

C. 抵制中共农村革命的影响

D. 把工作重心转入农村

 

1927年“八七会议”上瞿秋白代表中央常委做报告,他指出:现在主要的是要从土地革命中造出新的力量来,我们的军队则完全是帮助土地革命的。农民要求暴动,各地还有许多的武装,有这样好的机会,这样多的力量,我们必然要点燃这爆发的火线,造成土地革命。对此正确的理解是,中共

A. 开始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

B. 决定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 对当时革命形势任务认识不清

D. 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1923年陈独秀指出,“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瞿秋白在同年提出:中国的民族运动“得最宜于组织、最宜有团结的无产阶级之猛进”,要“联合小资产阶级”,“督促资产阶级而行向民族革命。”两者主要分歧在于

A. 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

B. 是否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 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孰先孰后

D. 民族资产阶级是否具有双重性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这些省份的社会群体参与公推本省都督的情况见下表。由此可见

省别

参与公推的群体

省别

参与公推的群体

湖北

革命党人、部分咨议员及绅商代表

浙江

各界代表

湖南

革命代表、省城士绅、商警各界代表

江苏

党人代表、新军、官绅

陕西

革命党人、新军

广西

咨议员、革命党人、新军

贵州

省城各机关及团体代表

安徽

咨议员

山西

起义领导人、学界、警界代表

广东

各界代表

云南

军、政、学、商各界代表

福建

福建同盟会分会

江西

新军、绅学各界

四川

士绅和军官

 

 

A. 共和制度正式确立

B. 地方势力割据自立

C. 民主政治渐成潮流

D. 南方力量走向联合

 

据史载,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不久,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就租赋问题向天王洪秀全上了一道奏章并得到天王的同意,不久,太平天国施行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此举反映

A. “照旧交粮纳税”是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

B. 封建地租关系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C. 农民领袖意识到《天朝田亩制度》的不足

D. 解决财政问题是当时天国的核心问题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该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保持普鲁士王国的政治优势

B. 促进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C. 保留和坚持君主专制政体

D. 减少德意志各邦国之间的矛盾

 

美国1787年宪法第十款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1792年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这表明美国政治体制中

A. 保障人民主权建立共和体制

B. 联邦政府加强了各州的自主权

C. 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

D. 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分权制衡

 

英国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就,其根本性变化在当时表现为

A继承发展了古希腊罗马的混合政体思想

B.源于13世纪以来的传统政治形式

C.提高议会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

D.实践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制衡学说

 

有学者评价古罗马某部法律时指出,“几乎所有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据此推断这部法律

A. 巩固了罗马帝国统治

B. 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

C. 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D. 主要是维护平民利益

 

(题文)有学者指出,雅典民主“比之现代民主,民众与精英的权力关系很容易处于失衡状态,‘人群’或‘人群’中的个人权力过大,往往使精英陷于被动甚至危险境地”。材料表明雅典民主

A. 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B. 保障了民众的决策权利

C. 推崇公民集体利益至上

D. 限制精英阶层的参政权

 

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 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 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 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 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

A. 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 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

C. 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D. 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唐代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A. 考生名望决定结果

B. 主要受制于门阀

C.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