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之前,十月革命在中国被提及的次数很少,1920年下半年才开始重新被注意,尤其在1921年后出现爆炸式增长。这一现象表明

A. 十月革命的道路适合中国的国情

B. 苏俄对华平等外交赢得国人好感

C. 苏俄在国共合作时起了重要作用

D. 苏俄新社会模式引起知识界关注

 

观念形态的革命以批判传统为条件,但实现观念形态的变革又不仅仅在于批判传统。它表现为破坏旧传统与正面重建的同一。下列选项能准确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 梁启超发表《 变法通义》

B. 康有为发表《 孔子改制考》

C. 胡适发表《 文学改良刍议》

D. 李大钊发表《 庶民的胜利》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由此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A. 国民热衷于中国党派之争

B. 维新变法于中国无进步意义

C. 陈独秀意在反对政府政策

D. 很有必要开展思想启蒙运动

 

《筹办洋务始末》载,恭亲王奕上奏朝廷,指出外国人“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因此,“(今)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这一建议体现了他

A. 培养翻译人才的愿望    B. 师夷制夷的外交设想

C. 重振清朝国力的决心    D. 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1844年,大臣耆英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这表明耆英主张

A. 对外妥协以换取和平局面

B. 全面学习西方国家外交礼仪

C. 废除天朝上国的外交规制

D. 对外交往应变革“夷夏”礼仪

 

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材料表明马丁·路德

A. 反对上帝的权威

B. 理性地看待权威

C. 反对教皇的权威

D. 承认国王的权威

 

某学者在点评君主们执政心法时说道:“摆起面孔说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一派杂霸之术。”君主“得其心法”始于

A. 东周

B. 西汉

C. 北宋

D. 明朝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材料二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材料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判断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出处并归纳这两类作品各自的特点。

(2)材料三属于什么文学体裁?作品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古代文学有何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科技的显著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析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能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同时期的古希腊也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在基督教作为罗马帝国国教时代,特别是4世纪末,皇帝狄奥多西登位之后,信奉异端成为应受国家制裁的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少数持不同宗教观点的人被当作国贼加以剪除。

—摘编自《基督教的大事记》

材料三

“人生而自由,然而他自此处处背负着锁链。……人,一旦明白事理,就是自主的;对自身的生存手段,他拥有唯一的决断,他因此成为自己的主人。”

—卢棱《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帝国规定的实质,并列举古代中国历史上两项与之类似的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布罗代尔曾说,18世纪之前的文明是木材和木炭的文明,19世纪的文明是煤的文明。据此可知19世纪的文明进步的关键是

A. 蒸汽机的改良

B. 采矿业的发展

C. 珍妮纺纱机出现

D. 电力的广泛使用

 

一个欧洲人谈及其在美国的见闻时说:“这种地方真令人难以置信:这里有工人的帐篷营,尤其是还有无数在建铁路的护路工……此外还有缠作一团的电报和电话线缆,错综复杂的在建电力铁路线延伸至看不到边际的遥远城镇。”他描述的这一现象最早发生于

A. 17世纪末

B. 18世纪末

C. 19世纪初

D. 20世纪初

 

奥地利的大学教授、波兰裔的社会学家龚普洛维奇于1875年出版《种族和国家》一书认为世界上在宗教、思想原则名义下进行的各种社会斗争,实质上就是种族斗争。这一思想明显受到了(  )

A.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B.启蒙思想的影响

C.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D.进化理论的影响

 

19世纪诞生的一项伟大理论戳穿了“上帝创造了万物”的神学观,把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无知、愚昧中解放出来。该理论的创立者是

A. 哥白尼

B. 伽利略

C. 牛顿

D. 达尔文

 

爱因斯坦在评论一位物理学家时说,他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始。该物理学家是

A. 普朗克

B. 牛顿

C. 伽利略

D. 哥白尼

 

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题画诗写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权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朱耷的题画诗反映了明末清初绘画艺术的特点,符合这一特点的作品还有

A. 《游春图》

B. 《墨兰图》

C. 《送子天王图》

D. 《步辇图》

 

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文理论,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的积极作用。其继承了

A. 汉赋辞藻华丽的特点

B. 诗经现实主义的传统

C. 楚辞浪漫主义的风格

D. 小说通俗易懂的特点

 

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火药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萌芽

②印刷术为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A. ③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然而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A. 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B. 重视实用技术

C. 重视系统性的科学实验    D. 理论体系完整

 

“其思想否定了封建王权的合法性,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并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这位被称为“人民主权捍卫者”的思想家是

A. 洛克

B. 伏尔泰

C. 孟德斯鸠

D. 卢梭

 

有学者说:“正是这样一部书,奠定了资产阶级的法的理论基础,这部书中所阐述的三权分立的思想,至今仍有效地发挥作用。”这部书的作者是

A. 伏尔泰

B. 孟德斯鸠

C. 卢梭

D. 康德

 

马丁·路德说:“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材料表明他

A. 宣扬了上帝的万能

B. 肯定了世俗的王权

C. 打破了宗教的束缚

D. 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1926年胡适在英国作巡回演讲时,以“中国文艺复兴”为题宣讲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共同之处是

A. 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    B. 提倡禁欲主义

C. 带有反封建的色彩    D. 反对宗教神学

 

欧洲中世纪的绘画作品中很少留有作者的姓名,但到文艺复兴时期,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签名,甚至将自己的形象绘入其中。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A. 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B. 对宗教权威的认同

C. 对教会腐败的批判

D. 对现实生活的逃避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完成了一个漫长的进程,并且把这一进程推到顶点,在这一漫长的进程中,古代思想在中世纪得到恢复和吸收。”“古代思想”主要是指

A. 古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

B. 中世纪的神学思想

C.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

D.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下表中关于甲乙两人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进行的比较,表述正确的是

A. 二者的论点、论据都正确

B. 二者的论点、论据都不正确

C. 甲的论点错误

D. 乙的论点错误

 

“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朱学派……将这群学者冠名为‘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下列学者中可以被冠名为“启蒙哲人”的是

A. 朱熹

B. 程颐

C. 王阳明

D.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后期另一部“《人权宣言》”,下列有关该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作者为明末清初的黄宗羲

B. 该书影响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C. 该书强烈地抨击君主专制

D. 该书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产物和见证

 

王阳明《传习录》中载:“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这一主张表明王阳明

A. 不再认同内心自省的认知途径

B. 强调以实践去促进良知的发展

C. 片面强调用良知指导实践的开展

D. 强调实践是实现良知的唯一途径

 

中国古代一位浙江籍哲学家提出“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并强调“知行合一”。这位哲学家是

A. 程颐

B. 朱熹

C. 王守仁

D. 王夫之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