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生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结论

A. 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

B. 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

C. 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

D. 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

 

195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这说明

A.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B. 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

C. 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成绩斐然

D. 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

 

“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它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它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之下酝酿出某种一触即发的怨恨。”上述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 批判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

B. 加强国家干预,健全福利制度

C. 反对福利国家,主张市场自由

D. 同情各类弱者,加强社会救济

 

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题文)《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 小农经济

B. 精耕细作

C. 铁犁牛耕

D. 自给自足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些人名的出现受到什么制度的影响?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制定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其核心特点是什么?

(3)上述两种制度是什么关系?

 

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秦朝能够完成这一工程是基于( )

A. 小农经济的兴盛    B. 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C. 工匠水平的高超    D.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材料意在说明(  )

A. 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C. 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其危害小于分封制

D. 郡县制与分封制互有利弊,应相互借鉴

 

(题文)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

A. 执掌奏章,下达诏令

B. 统领百官,处理政事

C. 监察官员,审理大案

D. 草拟诏书,审议执行

 

(题文)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

A. 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B. 体现了皇权上天赐予的神秘性

C. 意在突出皇帝与众不同的地位

D. 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

 

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分封制逐渐瓦解

B. 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C. 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 宗法制已完全崩溃

 

《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旨在强调

A. 尊祖敬宗是人本性

B. 家国亲情本是一体

C. 君主百姓原本一家

D. 封邦建国利于统治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备选者

年龄

生母

周王子甲

20岁

周王正妻

周王子乙

14岁

周王子丙

25岁

周王妾一

周王子丁

12岁

周王妾二

 

 

A.

B.

C.

D.

 

《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土,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子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武王这样做主要为了

A.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 彻底废除王位世袭制

C. 奖赏先代贵族和功臣

D. 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指的是西周推行的

A. 氏族制

B. 分封制

C. 禅让制

D. 宗法制

 

《书序》说:“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这里所说的“诸侯”

①臣服于商王朝

②相对于材料中的武王是小宗

③可以拥有军队,可以自己任命官员

④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 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 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在蒙恬打败匈奴,拒敌千里之后,他带兵继续坚守边陲。蒙恬又根据“用险制塞”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

同时,蒙恬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了44个县,统属九原郡。还建立了一套治理边防的行政机构。又于公元前211年,发遣三万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带垦殖。另外,蒙恬又派人马,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了宽阔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

材料二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疆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史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恬为加强边防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司马迁对蒙恬的评价。

 

材料一  美国在南朝鲜和一些联合国成员的支持下,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人的战争,而输掉了另一场针对中国人的战争。这两场战争的起因本质上完全不同:北朝鲜人公然发动侵略而被挫败;中国人努力保护其家园免遭潜在的入侵威胁并获得了胜利。

——摘自(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材料二  除战争亲历者外,对许多美国人而言,朝鲜战争始终是历史中的一个黑洞。停火的第二年,它就变成了一场没人愿意再去回忆和了解的战争。而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次值得自豪的成功,也是这个国家在新的历史中写下的最灿烂的一个乐章。

——摘自(美)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人的战争”的结果是什么?中国人认为“潜在的入侵威胁”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美双方对朝鲜战争结局产生不同认识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制定政策时对老年人进行社会救济。据记载,桓公“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并且要求“食如言而勿遗”。管仲在粮价上涨时抛出粮食,利用粮食差价收入来抚恤包括贫病无子老年人的社会弱势群体。对于子弟战死沙场或无子的老年人去世,由国家负责安葬。

—《试论管子的养老思想》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制定了许多强制家庭和亲属进行赡养的法律,如规定直系血亲及兄弟姐妹互相赡养的义务。1955年平均每个日本家庭的成员为4.97人,1975年却锐减到3.44人,1995年减少到2.28人。21世纪初,日本68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5%,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因此,日本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提出“由全社会支撑老年人。”同时,护理保险制度在“家人护理”上也有规定,根据一定的条件对护理自家老人的人支付“慰劳金”。

—王伟《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日本养老模式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的转变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530年,德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只怀表,计时器真正得以‘便携’。在此之前,它是教会的奢侈品,只出现在高大教堂的塔顶……斯特拉斯堡教堂内11米高的天文钟,每整点都有死神提着板斧出来报时,准确无误,教堂落成之际,大主教下令将热铅灌入钟表师的双眼。”钟表的发展历程折射出(      )

A. 科学的发展带来技术的进步    B. 文艺复兴的影响绵长深远

C. 工业革命的发明层出不穷    D. 教权的桎梏逐渐被挣脱

 

以下是近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1923922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l04上午 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l013晚,看《共产党宣言》。”1016看《共产党宣言》。”1018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由此可见

A. 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 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 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 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

 

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A. 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 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C. 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

D. 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

 

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写道: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包含着“自然法”的思想,“具体体现为正义和公正的理性自然的思想。他们断言,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都有权享受一些基本权利,对这些权利政府无权侵犯。这一法律优先于国家本身,任何擅自亵渎它的统治者必然成为暴君”。这种自然法的思想在近代政治思想中应该体现为

A. 天赋人权

B. 社会契约

C. 主权在民

D. 反抗暴政

 

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A. 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 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 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 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

A. 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B. 争取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交流

C. 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维护欧洲的集体安全

D. 壮大欧洲整体实力,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

 

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指的是

A. 大国霸权主义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布雷顿森林体系

D. 经济全球化趋势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