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勇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沤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21日)

1.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2.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阅读《简爱》片段,完成后面小题

A:好朋友也会分手的,还是好好利用我们在一起不多的时间,在这儿静静的坐一会吧!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在这儿了,我有时候对你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当你在我身边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我的心和你的心完全完全联系在一起了,紧紧地联在一起了,如果把这种联系切断的话,我感到,我感到我的血会流出来,我不知道我自己,能不能再活下去,你会忘了我吗?

B: 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相貌平平、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那么多,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像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彼此平等——本来就是如此。

1.写出A、B两个人物分别是谁。A_____B:_____

2.以上对白反应了B怎样的品质。

 

古诗词鉴赏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对《破阵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醉里挑灯看剑”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壮士形象,你看他以酒浇愁,醉眼朦胧中还不忘把灯挑亮,仔细端详手中报国杀敌的宝剑。

B.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所向披靡。

C. “可怜白发生”与前面九句形成极大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深沉地感受到词人火一般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D. “梦回”和“八百里”二句写大片军营,绵延八百里,处处炊烟烤着牛肉,极言战斗场面的宏大。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 石必倒|掷坎穴中。

B. 尔辈|不能究物理

C.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 然往|来视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固_____

十余岁_____

庞然大物也_____

④尽其肉,乃_____

3.与“其反激之力”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蔽林间窥

B. 笑曰

C. 水陆草木

D. 何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5.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并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

 

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教育里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从明代开始,“四书”被规定为科举取士的初级必读书。

B.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C. 《水浒》中两位打虎英雄的名字及打虎地点是:武松在景阳冈打虎,鲁智深在沂岭杀四虎。

D.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一位年老的印度大师身边有一个总是  ①  (埋怨  抱怨)的弟子。有一天,他派这个弟子去买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叫这个不快活的年轻人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然后喝了它。

“味道如何?”大师问。

“苦。”弟子呲牙咧嘴地吐了口吐沫。

大师又  ②  (嘱咐  吩咐)年轻人把剩下的盐都放进附近的湖里。弟子于是把盐倒进湖里,老者说:“再尝尝湖水。”

年轻人捧了一口湖水尝了尝。大师问道:“什么味道?”

“很新鲜。”弟子答道。

“你尝到咸味了吗?”大师问。

“没有。”年轻人答道。

这时大师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痛苦就像是盐;不多,也不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这么多。但是,我们体验到的痛苦,却是否取决于我们将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中。”

所以,当你处于痛苦时,你                                       

(1)为文中①②两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把文中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气(òu)   梁(jǐ)   骗(kuāng)  稍风骚(sùn)  佝偻承蜩

B. 褓(qiǎng)当(gòu)  (yǔn)落    味同蜡(jiáo) 根深蒂固

C. 渎(xiè)  灵(jiù)  辩(chěng)  吹毛求(cī)   搬师回朝

D. 粉(cā)   难(jié)  怒(chēn)   前后继(pū)   纹采藻饰

 

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 (jié)    哑(ān)     强不舍(ɡuō)      上欺下(mèi)

B. 黑(yǒu)      抖(chàn)   尽职守(kè)       气吞牛(dòu)

C. 息(qī)       外(fèn)    重蹈覆(chè)      留之际(mí)

D. (yì)     管(shù)    揉造作(jiǎo)   涕横流(sì)

 

古诗文默写

⑴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出其里。(曹操《______》)

___________ ,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⑶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渔家傲 秋思》)

⑷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________________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⑹亲小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⑺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⑼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⑽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

有人说,朋友不是那个你随便和他说声“嗨”的人。朋友是一个可以给你依靠着 嚎哭的肩膀,是一口你放心把内心的痛苦往里倾注的井,是一排令你热情高涨的巨浪,是一双把你从黑暗和绝望中拉出来的手……你交过朋友吗?你从朋友那里得到过教益吗?你怎样看待朋友间的情谊?请以“朋友”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①可以记叙你交友的过程,可以讲述朋友间感人的故事,也可以抒写对朋友的期盼,还可以谈你的认识。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②定要写真情实感,不可胡编乱造。

③写须工整,文面要整洁。

 

拓展阅读

森林的功能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尤其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更是功劳卓著。森林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面积10万亩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A)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叶”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它的另一种特殊的吞吐功能孕育了人类。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很高,(B)生物难以生存。大约在4亿年前,水陆变迁,海里的先进植物来到陆地,陆地才出现了森 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C)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嚣”。   

森林,是地球生态的主体,是地球温度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D)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但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正在日益①。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急剧增加。此消彼长,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②变暖,引发了热浪、飓风、洪涝及干旱,严重威胁着人 类的生存。

让我们大力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使地球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

1.从下边选择恰当的词用到横线处。

缩小  萎缩  减少  气候  气温  温度

横线①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线②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用到A、B、C、D四处中的哪一处才恰当?  

这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说明画线句作用。   

从内容方面看,第一个画线句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结构方面看,第二个画线句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

5.第二段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短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李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oC,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 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是如何安排说明顺序的?

2.“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的原因是什么?[来

3.产生“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的原因是什么?

4.在这几段文字中,除了举例子,作者还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来,抄在下面。

5.在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时,作者一共举了两个例子,有必要吗?为什么?

6.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与文中哪句话所说的意思一致?

 

给下列文字正确排列顺序(                  )

①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②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它为物候。

④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⑤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本课的说明极有条理性,其逻辑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物候现象的成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物候现象的特征——研究意义

B. 物候现象的特征——决定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决定意义

C. 物候现象的特征——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因素——研究意义

D. 大自然的现象——物候现象的特征——物候现象的成因——研究意义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 抒情   比喻   拟人

B. 证明   拟人   比喻

C. 叙述   拟人   比喻

D. 描写   对偶   拟人

 

选择恰当词语填空。

(1)物候——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A.观察  B.观测    C.观看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

A.耕种  B.播种  C.耕地

(3)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A.区别    B.区分    C.区划

(4)如果能注意到物候——,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以避免。

A.延迟    B.推迟    C.推长

 

给下列各组多音字注音。

和平______    落叶______       差劲______        

和面______    落枕______       出差______        

和了______    丢三落四______   参差______

 

(甲)汤姆想了一下,正打算答应他;可是他立刻又改变了主意: “不——不行,本——我想这恐怕不行。要知道,波莉姨妈对这面墙是很讲究的……我想在一千,也许在两千个孩子里,也找不出一个能按波莉姨妈的要求刷好这道墙的。”“哦,是吗?哎,就让我试一试吧。我只刷一 点儿——汤姆,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让你试试的。”

“本,我倒是愿意,说真的。可是,波莉姨妈——唉,吉姆想刷,可她不叫他刷,希德也想干,她也不让希德干。现在,你知道我该有多么为难?要是你来摆弄这墙,万一出了什么毛病……”

“啊,没事,我会小心仔细的。还是让我来试试吧。嘿——我把苹果核给你。”

“唉,那就……不行,本,算了吧。我就怕……。”

“我把这苹果全给你!”

汤姆把刷子让给本,脸上显示出不情愿,可心里却美滋滋的……这位离了职的艺术家却在附近的阴凉下,坐在一只木桶上,跷着二郎腿,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苹果,一边暗暗盘算如何再宰更多的傻瓜。这样的小傻瓜会有许多。每过一会儿,就有些男孩子从这经过;起先他们都想来开开玩笑,可是结果都被留下来刷墙。……一个又一个的傻小子受骗上了当,接连几个钟头都没有间断。下午快过了一半的时候,汤姆早上还是个贫困潦倒的穷小子,现在一下子就变成了腰包鼓鼓的阔佬了……

他一直过得舒舒服服,悠闲自在——同伴很多——而且墙整整被刷了三遍。要不是他的灰浆用光了的话,他会让村里的每个孩子都掏空腰包破产的。

(乙)男孩子们更是忌妒得咬牙切齿——可是最懊悔的还是那些用背《圣经》得来的条子跟汤姆换他出卖刷墙特权时所积攒下的财宝的孩子们。为了汤姆这些宝贝玩意,他们给了汤姆这些条子,这帮了他大忙,使他获得了这种令人气愤的荣誉。可是,现在才发现,后悔已经晚了。这些孩子们现在才明白他们的对手是个诡计多端的骗子,是一条藏在草里狡诈的蛇,而他们自己却是上了当的大傻瓜,因此他们都觉得自惭形秽。

1.请概括甲段故事的来龙去脉。

2.选段主要表现了汤姆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描述简要分析。

3.小说的特色之一就是用儿童的心灵描述故事,把属于孩子的情趣表现的淋漓尽致。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

 

请以“请为我的          点赞”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要求:(1)在文题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如:梦想、努力、微笑……),使文题完整;

(2)要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3)作文中不允许出现真实姓名、地名。

 

招聘幼儿教师 

余升平

①自打老黑人托马斯·吉姆从格林马戏团辞职以后,他就失去工作时的诸多欢乐。有一天,他偶然在纽约时报上看见一条招聘广告,这才激发起他消逝已久的内在热情,他也立刻被自己这个可能转瞬即逝的大胆念头激动得彻夜难眠。第二天一大早,他便匆忙穿戴好演戏时的服装和各样行头,昂首挺胸地来到纽约诺伍得教会幼儿园。

②可是当托马斯·吉姆真的走进招聘办公室的一瞬间,他立即显露出从未有过的窘促和难为情,因为招聘室里挤满了前来应聘的佳丽靓妹们,看上去她们每个人都仪表端庄又不乏青春朝气,莫不显示出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专业素质。而相形之下,托马斯·吉姆就不免自惭形秽了,他满脸的络腮胡须,一件宽松的背带裤搭配褐色条纹长衬衣,真可谓不伦不类、滑稽可笑。

③好在黛丽丝园长无意间的一瞥就发现了这个鹤立鸡群的异类。“咳,后边的那位先生,招聘勤杂工在隔壁房间!”“噢,我叫托马斯·吉姆,是来应聘幼儿教师的!” 黛丽丝园长的下腭神经有些僵硬了。 “……什么什么,应聘幼儿教师的!……有没有搞错啊。请问您多大年岁了?” “噢,我是四九年三月七日出生的,今年刚好五十五岁了。” 扑哧的一声,招聘室里一个女人首先笑出了声,紧接着引起其他女人的一阵哗然声。“天呐,一个快退休的黑人老头来应聘幼儿教师的,这简直可以成为报纸的头版新闻了。”“这老头会给孩子们喂饭吗?”“ 他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吗?”“他给孩子们当厨师爷爷倒完全合适,嘻嘻……。”

④对于这种揶揄嗤笑,老吉姆故意充耳不闻,完全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他不请自便地在黛丽丝园长对面的椅子上大大咧咧地坐了下来,然后认真地补充道:“我虽然年龄大了一点,可是人生阅历和经验都很丰富。最重要的是,我爱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 黛丽丝园长抿着嘴唇,说:“……那么好吧,吉姆先生,请您谈一下个人履历,也就是您的幼教资历和实际经验!”“噢,说实话,我没有任何幼教资历!”“哈哈!”黛丽丝园长也忍俊不住地捂着嘴笑起来,她如释重负,现在完全有充足的理由赶走这个“外星人”了。“吉姆先生,我必须指出的是,做幼儿教师最起码也要受过专业的短期培训!”“我不理解,不就是管好一帮孩子们吗!”“可是我们要按着规定的教材课程,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各种知识以及技能的启蒙教育啊,这包括语言、算术、美术、音乐、舞蹈……”“噢,原来是这样!我是懂音乐和舞蹈的啊!” 说到这儿,托马斯·吉姆那随机应变的本领立即显现出来,滔滔不绝的话匣子一下子又打开了,他非常自信肯定地说:“我完全具备为孩子们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您知道吗,我在舞台上干了一辈子,对孩子们喜爱的唱歌、跳舞完全在行!什么踢踏舞、霹雳舞我都跳得不错,不信我现在就可以演示给您看!

⑤幼儿园既不是舞台,也不是说书场,黛丽丝园长再也无暇听他腆着脸皮喋喋不休的纠缠了,她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很抱歉,托马斯·吉姆先生,我们不能聘用你!”“……您肯定?”“当然!”“唉,太遗憾了!真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被你们拒之门外了。”吉姆老人从椅子上缓缓地站了起来,显露出一副被人拒之门外后悲天悯人的神情,并且不紧不慢地感慨道:“我是名老演员了,过去三十多年一直在格林马戏团里扮演着小丑的角色,深受观众和孩子们的喜爱!我非常热爱这个职业,因为我给孩子们带去快乐的同时也给我带来莫大的欣慰!多么怀念当年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欢乐时光啊,也多么喜爱看见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笑脸啊!可是现在我老了,超过了在舞台上蹦蹦跳跳的年龄。但是我总想着能换一种方式继续我和孩子们之间的快乐,我不愿意萎靡不振地在咖啡馆里消磨后半生,更不想让我一生在舞台上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白白荒废掉!”

⑥说着话,托马斯·吉姆老人倏地走到黛丽丝园长跟前,他出人意料地突然“哗啦”一声拉开黛丽丝园长的办公桌抽屉,女人们还未看仔细,他已经伸手在抽屉里变出一簇姹紫嫣红的玫瑰花。然后,老吉姆趁黛丽丝园长的神智还未反应过来之机,又上前粗鲁地拉开她的衣服左口袋,从里边竟然抓出了一只鹦鹉。不容她分说,他再次手疾眼快地翻开她的衣服右口袋,伸手在里面又抓出了一只鸽子。接着,吉姆老人在众目睽睽之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赫然拉开黛丽丝园长粉红色的下裙摆,从里边钓出一条活蹦乱跳的红色大鲤鱼…… 瞬间,整个屋里的女人们都被他一连串娴熟精湛的魔术技艺惊得目瞪口呆,谁也没看清楚老吉姆是如何变化出这些小动物的。眼花缭乱的现场贴身表演更让黛丽丝园长娇容失色,霎时间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⑦托马斯·吉姆酣畅淋漓地表演了他的绝活,接下来就是演好最后的谢幕收场了。 只见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呆若木鸡的黛丽丝园长,意味深长地说:“我是不具备你们要求的那些条件和资历,也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我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快乐,明白它的意义吗?人的一生都用得着啊!想象一下,如果孩子们的教室里出现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马戏团小丑,他会变戏法,变出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那该引起孩子们多大的快乐和惊奇啊!”

⑧吉姆老人最后宣泄完了聚集在胸腔间的所有愤懑和不平,然后默默地收拾好属于自己的几件小道具,带着无限的悲怆,黯然出门离去。那些被他甩在屋里的黛丽丝园长和其它女人们,直瞪瞪着一双双不知所措的美丽眼睛,竟没有了一丝声息。 ……

⑨当天夜晚,托马斯·吉姆就接到了黛丽丝园长的正式电话通知:“吉姆先生,您被我们诺伍德教会幼儿园荣幸地聘用了,我向您表示衷心的歉意和敬佩!相信您将是我们幼儿园有史以来特聘的最优秀的幼教老师!”

⑩托马斯·吉姆老人终于笑了,他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那份工作,而且薪金优厚!

1.文中黛丽丝园长对老吉姆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根据小说情节,填上合适的词语。

不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那些被他甩在屋里的黛丽丝园长和其它女人们,直瞪瞪着一双双不知所措的美丽眼睛,竟没有了一丝声息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老吉姆被录用的原因。

4.从全文来看,本文的②③④段有何作用?

 

(三)数字地球

①近来媒体的有关报道引起了人们对“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地球呢?

②为有效研究和解决有关地球的重大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案和有力措施,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使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技术手段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③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人们设想有关地球的大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数字地球。借助于这个数字地球,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按地理坐标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任何方面的信息。

④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⑤数字地球由下列体系构成:数据获取与更新系统、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系、网络体系、专用软件体系等。数字地球可以包客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是信息资源高速公路上的“车”和 “货”。

⑥货币流通专家指出,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一个自然发展。无论是否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地球信息集成和整体化工作都是当前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数字地球并非一个孤立的科学项目和技术目标,而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地设施为依托的具有整体性、导向性的战略思想。

1.“数字地球”一词的意思是(     )

A. 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

B. 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认识。

C. 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D. 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数字地球将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B. 人们借助数字地球可以按地理坐标随时随地获取来自全球各地全方位的信息。

C. 数字地球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

D. 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人类中尚有20%的人还不能利用信息资源。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99年,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专家认为“数字地球”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的深化,是对地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实现地球圈层间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数据的集成,从而对全球化进行广泛研究。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通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例如,美国利用资源卫星在估测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数据制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策略,由此每年可获利数亿美元。

结合选文内容,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

 

(二)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节选自王嘉《拾遗记》)

【注释】

①任末,东汉新繁人,字叔本,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

②笈: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笈从师              势竞上

B. 依林木之下         王命急宣

C. 常以净衣之          寒暑

D. 死犹存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或 依 林 木 之 下 编 茅 为 庵 削 荆 为 笔 刻 树 汁 为 墨

3.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

 

(一)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水皆缥碧_________  (2)猛浪若________  (3)鸢飞天者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 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写出了山水诱人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和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C. 作者善于把握景物在空间位置、形态动静、音响色彩等方面的差异,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描写,使得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D. 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直接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成为一段完整的话。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修改:将句尾“美好世界”改为“美好愿望”)

B. 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修改:将“通过”或“使”去掉)

C. 三位导演虽然都是中国新生代导演,但他们的电影对法国观众并不陌生。(修改:将“法国观众”和“他们的电影”调换位置)

D. 由北京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昌平区民政局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策划的“纪念抗震救灾一周年,昌平区福彩义卖活动”,得到了全区人民的积极响应。(修改:将“开展”和“策划”互换位置)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作为奥运会主办国的公民,应当文明观赛事,理智看输赢,不要看到主队输球就大惊失色

B. 有些地方为增产粮食而盲目毁林开荒,结果事倍功半,不仅粮食没增产,还破坏了生态环境。

C. 尽管外界对中华文化标志城的非议不断,但在当地,各项工作仍按部就班地进行。

D. 武侠小说《天龙八部》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无数读者。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如果我能kuān  shù___________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2) 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nì ài_______,也颇不以为然。

(3) 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xī lì_______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

(4) 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shēn wù tòng jí_________的文字.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2)_____________________。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王维《终南别业》)

(3)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使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课外类文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暮:

(2)炳烛:

(3)戏:

(4)昧行: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课内语段阅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治经博士邪    为:成,当

B. 当涉猎        但:然而,却

C. 始就学      乃:于是,就

D. 鲁肃寻阳      过:经过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予以说明。

4.现在人们常用“吴下阿蒙”喻指什么?用“刮目相待”又形容什么?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