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课文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八则)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欲则刚。(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⑥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⑦篮球巨星科比虽已退役,但篮球世界还有正值壮年、气势如虹的詹姆斯,还有更加年轻、青出于蓝的库里……真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赵翼《论诗》)

 

岁月的流逝,带给我们每一个人一份礼物。健康的身体、丰富的学识是礼物,难忘的经历、深刻的教训也是礼物……这些礼物,无不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一笔珍贵的财富。

请以“岁月的礼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 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 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 文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2.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1)____磨面作饼压岁钱→(2)____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

3.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4.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读书如熬粥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粥拼的是米,是米本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到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是啊,读书之法,贵在选择。要多读经典好书。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这样只会徒劳无功。坚持读书,须有目标追求。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这种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读书如熬粥,要有正确的选择。常读经典,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B. 读书如熬粥,要有耐心。读书不可粗枝大叶,要从容地读。

C. 读书如熬粥,要持之以恒。读书要甘守孤独,耐得住寂寞。

D. 短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末段总结全文,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母亲熬粥的事,目的是引出文章的论题,进而进入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B. 文章第①②段及最后一段用熬粥的“三要素”比喻读书的三大法则。

C. 文章第⑤段举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读书之法。

D. 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3.作者说“读书如熬粥”,根据文意谈谈作者认为读书应遵循哪些法则。

4.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___》,相传是__________所著。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又何___  (2)衣食所安,弗敢____(3)神弗___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中,表现出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B. 曹刿认为进攻、反击的有利时机是辙乱旗靡之时。

C. 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

D. 本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及对比手法来刻画鲁庄公和曹刿的性格。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⑴星河:银河。⑵谩有,空有。⑶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2.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见欢》)

②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③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__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___________》)

 

请你写出学校文化长廊的楹联中涉及到的两位历史人物。____  ____

云鹤高秋郎郡豪吟梦得

芷兰亮节沧浪永忆灵均

 

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九一八”事变爆发三周年之际,有人散步抗日悲观论调,鲁迅先生为鼓舞民族自尊心,写下了一篇“犀利如刀而又热情似火”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B. 《钦差大臣》中,果戈里以辛辣的笔触描写了中关园读了假钦差的信件后极力为自己开脱的丑态,无情地揭露了俄国封建官僚社会腐败与黑暗的本质。

C.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由内而外详尽介绍花朵各颜色形成原因的事物说明文,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富有艺术情趣。

D. 面对圆明园废墟,宗璞忧国忧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召唤全社会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之中来。

 

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不同修辞方法的是(      )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D、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要看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

B. 随着国家平抑物价的政策和外地蔬菜的大量调运,最近蔬菜价格有所回落。

C. 从微笑的树蛙到开心的绵羊,这些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动物们的“笑功”和幽默感。

D. 为了防止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班同学制定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B. 同学们拿到试卷后一定要全面浏览,仔细读题,切不可断章取义

C. 杭州休博会上,超精细液晶显示器、遥感手控电子画册、3D触摸屏等高科技多媒体展示令人应接不暇

D. 我们深情缅怀革命前辈,虽然他们早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贡献我们一直铭记在心,耿耿于怀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三月,醉一场青春的流年。慢步在三月的春光里,走走停停,看花开嫣然,看春雨绵绵,感受春风面,春天,就是青春的流年。青春,是人生中最美的风景。青春,是一场花开的遇见;青春,是一场痛并快乐着的行;青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比赛;青春,是一场鲜衣奴马的峥荣岁月;青春,是一场风花雪月的光阴;                           

(1)给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___                  ________

(2)找出文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______ 改为 _______           _______ 改为 _______

(3)请仿照前文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结束后,张文觉得自己需要好好复习一下《弟子规》的中内容,准备向同学邓佳借一本《弟子规》,5月20日前归还。请你以张文的名义给邓佳写一张借条。

 

活动中需要你从三个不同方面就“中学生如何尽孝”提出具体建议,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表述。

 

【众说纷纭】最近,某校开展践行《弟子规》活动。一晚,妈妈因某事严厉批评小明。小明刚要反驳,想到《弟子规》中“父母教,须敬听”的训规,低头不语了。对于小明的表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30字左右)

 

孝亲敬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古有“扇枕温衾”等24孝故事代代相传,今有“为父捐肾”等当代中国24典范。请你也讲一个你熟知的关于“孝”的故事。

 

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师生“感恩父母,孝亲敬老”意识。习水县官店镇中学将在本周五(5月11日)下午两点利用全校师生道德讲堂举行“创建孝亲之家”启动仪式,请全体师生按时参加。请你以教务处的名义写一则通知。

 

现在不少青少年无节制地在网上聊天、刷微博、玩游戏,以致厌食、失眠、精神萎靡,严重者甚至猝死,或有自杀行为。请结合以下两则孝亲名言,对这一类青少年进行劝说。

A.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孝经·开宗名义章》)

B.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小雅·蓼莪》)

 

请你仿照示例设计三项活动。

示例: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阅读下面名人有关母亲的回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自述里忆及的母亲:

“我母亲是精明而又慈爱的,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为多。……我母亲最慎于言语,将见一亲友,必先揣度彼将怎么说,我将怎样对。别后,又追想他是这样说,我是这样对,我错了没有。且时时择我们所能了解的,讲给我们听,为我们养成慎言的习惯。我母亲为我们理发时,与我们共饭时,常指出我们的缺点,督促我们的用工。我们如有错误,我母亲从不怒骂,但说明理由,令我们改过。若屡诫不改,我母亲就于清晨我们未起时,掀开被头,用一束竹筱打股臀等处,历数各种过失,待我们服罪认改而后已。选用竹筱,因为着肤虽痛,而不至伤骨。又不打头面上,恐有痕迹,为见者所笑。我母亲的仁慈而恳切,影响于我们的品性甚大。”

材料二: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写到: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材料三: 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在22岁时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冠军,是国际象棋史上的奇才。他能讲15国语言,是一位有造诣的数学家、计算机专家、纽约华尔街杂志的定期撰稿人。他7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自此以后,他的母亲克拉拉成了他前进的指导力量。在他的自传《变化的童年》中,他把童年对象棋的兴趣归结于观看母亲下棋,是母亲鼓励他树立强烈的自我,这对他成为国际象棋世界级大师起了关键作用。他的朋友曾这样描述他的母亲:“每一场比赛他的母亲总要到场,在隐蔽的地方,因为她是他的侍从副官、他的参谋长。他依赖她的出现,他需要知道她在哪里。”

1.从三则材料中,你认为名人的母亲有什么特点?

2.根据蔡元培母亲事迹有人拟了条上联,请你根据材料二或三对出下联。

上联:严格要求造就北大校长。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宝剑赠英雄,鲜花送母亲。”缤纷多彩的草木之花,适合不同人物。

下面的几种花你认为献给上面哪位名人的母亲合适,

梅花、荷花、桂花、菊花、木棉花、康乃馨。

我选择的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   适合的母亲是: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原来”,意思是发现从前不知道的情况。生活百味,青春多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蓦然回首,原来:凡事蕴理,万物成趣,人间有情;苦难也可成营养,美丽或许有缺憾,我也是一道风景……

请以“原来,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写一篇记叙性文章;(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李红霞的《香椿的味道》一文,完成小题。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我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里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1.文章以“香椿”为线索,第①-⑤段分别写了香椿、___香椿、___香椿、___香椿、___香椿等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提示,根据情节,在横线上各填写一个合适的动词)

2.结合上下文,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

(2)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

3.文题“香椿的味道”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回答。

4.请比较阅读本文第④段与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长与〈山海经〉》

请从表现手法和表达目的两方面简析两段文字的异同处。

表现手法相同点:

不同点:

表达目的方面的不同点:

 

阅读杨绛的《老王》一文节选,完成小题。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部分内容。

2.选段第①段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反复手法和委婉语气的表达作用。

 

阅读《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完成小题。

①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之中。重新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从容淡定,能让我们在困境中超然忘我。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让我们的人生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②从容淡定是一种修养。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从容淡定,表现为“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称赞还是诽谤,都能泰然处之。

③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中华民族的先贤志士为我们做出了诠释。正因为有远大的理想,诸葛亮才能做到淡泊宁静;正因为有豁达的胸襟,范仲淹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正因为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才能从容面对生死。

④做到从容淡定,还需要健康的心态。面对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现实,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说:“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的做的。他排除干扰,从容淡定,潜心治学,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使自己成为一位文化巨匠。(选文有改动)

1.请阅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联系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积累,回答问题。

(1)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之中。(请指出句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2分)

(2)请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和表达需要,灵活仿用“首先……接着……最后……”的句式,概述这一段的论证思路。

3.请联系语境,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②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③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②苟:马虎,随便。  ③务:追求。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陈康肃公射 

微颔之)

与水居也

④ 见舟而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A. 康肃笑遣之。

B. 七岁能涉。

C.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去。

D. 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夫 没 者 岂 苟 然 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 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2)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4.[甲][乙]两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比较阅读武元衡的《春兴》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完成题目。

春 兴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①春风到洛城。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①逐:追逐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上首诗的题目“春兴”,指因春天的景物而触发的感情。下首诗题目中的“洛城”,即作者故乡。

B. 上首诗,“春”贯串全诗,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下首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C. 上首诗中的“流莺“,即“莺”,流,写出其鸣声婉转。下首诗中的“折柳”,指《折杨柳》,它是汉代乐府曲名。             

D. 上首诗中“又逐春风到洛城”,“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下首诗中的“何人不起故园情”, 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所展现的画面。

(3)想象、夸张是诗歌常用的手法。请简析想象或夸张的手法在《春夜洛城闻笛》中的表达效果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本学期,光明初级中学七年级(1)班将于5月28日下午两点在艺术楼二楼开展《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活动。

(1)我们读过许多表达爱国主题的古代诗歌,请你写下你熟悉的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妍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她的开场白如下。请你仿照示例①②为她再写一句话,和①②两句构成排比。

每个人对自己祖国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①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②赞美祖国的山河,为之描画为之歌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表现。今天我们开展一次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大家积极参加。

(3)老师邀请你的家长参加本次主题活动,你回家后向你家长转述道:(称呼;时间、地点、事情交代清楚;语气委婉)

 

(题文)名著阅读。

(1)填空: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长篇小说________(作品)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重庆地区地下党人英勇斗争的故事。《创业史》是小说家________(作者)的代表作品,讲述了以梁生宝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为建设农村合作社事业而奋斗的故事。

(2)对《骆驼祥子》内容的表述及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_____

A.《骆驼祥子》把“小人物”写活了,除祥子外,还描写了他周围的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虎妞,离死亡只差一步的老马和小马祖孙俩,还有抢车的孙侦探等,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B.《骆驼祥子》中的虎妞是一个美丽、要强、勤俭的女子,后因生活所迫沦为娼妓,终因不甘生活的屈辱而含恨自缢。

C.“我算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是祥子对生活的感叹。

D.祥子不拉刘四爷的车却能住在刘四爷车厂的原因是祥子很勤劳,常帮刘四爷干活。

(3)请用一句话概括《骆驼祥子》这部名著中给你感触最深的某个情节,并简要写出感触深的原因。

示例:情节 ——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

原因 ——祥子的遭遇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普遍遭遇,我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深表同情。                            

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   

(2)__________,死而后已。

(3)______,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         

(6)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

(7)《木兰诗》中侧面表现木兰战功赫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出自《论语》,这句话是儒家“仁”的具体体现。它告诉人们:一个仁爱的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