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孙道荣 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孙道荣

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掩映之中,一个小村庄,兀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带的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就连为我们带路的向导,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

小小的村落,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与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相比,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当地的村民。据说,除了偶尔有县乡的工作人员和村民的亲戚外,这些年,几乎没有什么外人走进过这个村庄。村民们看见我们这些误闯进来的外人,就像看见外星人一样,好奇而激动。我们在村民们好奇的目光中,好奇地绕着村庄边走边看。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敞开着的。在其他地方,你已经无法看到这样日不闭户的场景。

最后,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我们想在这里补充点物资。小店里只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盐、酱油、一两种廉价烟、坛装的老白干……都是村民们需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补充的矿泉水和方便面,竟然都没有。店主解释说,矿泉水,村民根本不需要;方便面,那么贵的东西,小村可没几个人吃得起。

我们买了几块当地产的大饼,店主热情地为我们灌满了冷开水,这样,我们后面的行程就不怕了。因为要出山进货,店主算得上这个小村里见过世面的人。我们和店主聊起来。小店门边,镶嵌在墙上的一块黑板,引起了我的兴趣,上面用粉笔歪歪扭扭写着一些文字和数字,如大黄,酒,4.6;二贵妈,酱油,2;黑头,盐、烟,13.45……问店主,黑板上写的是什么,店主笑着说,是大家伙赊的账,等有钱的时候,就来结一下。原来是账单。正说着话,一个中年人来买烟,店主递给他一包烟,中年人接过烟,顺手在墙上抠下一小块石灰,将黑板上的一个数字擦了,重新写了个数字,然后,拍拍手,和店主打声招呼,走了。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就这么随便擦擦写写啊?店主看出我们的困惑,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谁还会赖我几个钱啊?

有人上前用手轻轻擦黑板上的字,一擦就没了,而且,这块黑板是镶嵌在墙上的,即使晚上,也只能“挂”在外面,如果谁晚上偷偷来将名字擦掉了,或者将数字改了,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啊?店主说,这事,还真发生过。有一次,一个村民来买东西,忽然发现自己名字下面的数字没了,可能是被哪个调皮的孩子擦掉了,村民赶紧找了块石灰,将数字重新写在了黑板上。大家在我这里赊了东西,他们记得可清楚了,我这个黑板,也就是个形式,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

回城之后,我们将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闻者无不激动不已,大难得了!一批批人沿着我们的足迹,走进了深山,去寻访那个神秘纯朴的村庄,而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那块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一年之后,我们一帮人,再次踏上了那片神秘的土地。进山的道路,已经拓宽了很多。我们轻松地找到了那个小村。未进小村,就被它热闹的气息感染,一打听才知道,这一年来,小村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了。

我们顺利地找到了那家小店,小店的周围,又开了好几家纪念品和土特产店。让我们聊感欣慰的是,镶嵌在墙上的那块黑板还在,上面的账单也还在。很多游客,在黑板前拍照,留念。我悄悄摸了摸黑板上的字,擦不动,原来是白色的油漆写的。店主认出了我们,一边忙着招呼生意,一边告诉我们,小店生意大了,经常有人赖账,所以已经不赊账了,再说,现在村民也都有钱了。我问,那还留着这块黑板干什么?店主呵呵一乐,招牌啊,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呢,这还得谢谢你们的宣传啊!

我无言以对。墙上的黑板,白漆的名字和数字,冷眼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掩映在大山之中的小村庄在地图上没有标注,也不为向导所知,是为了后文突出小村经我们的宣传发生的变化,强调发展经济对乡村民风的重要作用

B.第②段写村民们对我们这些外来人十分好奇,而我们也对山村和村民感到好奇,这恰恰表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和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

C.小说第④段先借店主之口,概括介绍黑板的用途,然后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详细描摹了中年人买烟的情形,真实可感,处处透露出民风的纯朴

D.一批批人走进深山寻访近乎原始的神秘的小村庄,表现了人们对繁华虚伪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寄托了我对当下城市生活精神匮乏的深切忧虑。

E.作者对这个小村庄的感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对村民们在现代社会竟然过着如此贫穷闭塞的生活感到惊异,一方面又欣赏村庄日不闭户的景象所表现出的纯朴民风。

2.小说中的店主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3.“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从小说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对村庄的变化有所批评,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态度?请结合本文简述你的理由。

 

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2.①纯朴热情。为我们这帮路人灌满冷开水,主动解答我们对“黑板”的疑惑,讲述与“黑板”有关的故事。②勤劳能干。在偏僻的村庄经营唯一的一家代销店,并将生意做得越来越大。③精明务实。善于发现并抓住商机,用“黑板”招揽顾客;先前任由赊账的乡亲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后来不再赊账。 3.①“镶嵌在墙上的黑板”本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曾经,黑板只是个形式,因为账本自在村人心中,诚信也嵌在村民心中。后来黑板仍然只是个形式,因为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招揽顾客。黑板见证了山村与村民的变化,见证了纯朴民风的消失;黑板的变化,实则意味着村庄民风的变化。②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黑板”展开:路过小村,“我”被黑板上的数字吸引,询问店主;“我”目睹村民用石灰块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地记账;山外之人听闻,激动不已,慕名到村中寻访那块黑板;成为旅游景点后,店主用漆有白漆名字及数字的黑板做招牌,招揽顾客。③前后对比,突出主旨。原来,黑板上赊账的数字及名字是用容易擦掉的石灰块写下的,后来则是白漆漆上的;原来,村人自己诚实地在黑板上记下自己的赊账数目,无人赖账,后来却有很多人赖账:这些鲜明的对比,一方面写出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写出诚信与信任民风的缺失,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4.观点一:我赞同作者对村庄变化所持的批评态度。理由:①伴随村落富裕而来的是纯朴民风的沦丧。道路宽了,村民有钱了,却经常有人赖账不还,店主也不再赊账,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与信任消失了。②游人的大批涌入,破坏了村庄原本的安宁恬静,人心也随之变得浮躁、狡诈。店主把曾经象征着诚信与信任的黑板,当做招牌招揽慕名而来的游客,热情的招呼本质上就是一种欺骗。③表面的繁华热闹本身恰恰折射出人们精神缺失而无从寻觅、无法自救的悲哀。游客冲着“黑板”走进深山,意在寻找迷失的诚信与信任。可一次荡涤灵魂之旅却演化为在冷冷的黑板前的拍照、留念。诚信与信任岂是拍个照能留得住的。精神缺失固然可悲,然而更为可悲的是缺失了精神拯救的有效途径。 观点二:我不赞同作者对村庄变化所持的批评态度。理由:①村落地处偏远,原本闭塞贫穷,村民连简单必需品都要赊账;成为旅游景点后,道路宽了,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富裕了,这对村民而言是一种好事。②繁华热闹是村庄开发成旅游景点后必然会带来的变化,开发之后,山村能为慕名而来的人们提供一个欣赏原始美景、感受山村生活、寻找失却的诚信与信任的好去处,这对于渴望到远离尘嚣的地方放松身心的城里人而言也是一件好事情。③作者对于村庄而言是个局外人,他对村庄变化的态度不代表村民们自己对这种变化的态度。作者享受着城里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希望村庄永远保持着“世外桃源”的封闭状态,他对村庄只是一种“远观”的欣赏心态,并不知道村民们生活的艰辛。④发展是社会的主旋律,诚信与信任的暂时缺失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伴生的一种现象,不能因为害怕民风改变就让大山深处的村庄永远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也不能把民风的改变完全归咎于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A.写作目的是引出下文纯朴的民风,同时与成为景点后的小村构成鲜明对比,以突出经济发展对淳朴民风的冲击。B.“表现了……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错误。D.“表现……厌倦”,“寄托……忧虑”错误。“一批批人走进深山”是为了衬托“纯朴民风”之难得,并为下文写这种难得的民风因经济冲击而消失做铺垫。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应边读边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划出文中表明文章结构的词、句。议论性文章特别要注意论点和结论,叙事性文章看划出的词句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遍阅读时可以只看这些划了的词句,寻找答题的区位。第三遍主要是核对选项是否准确。答题的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比对选项所说,辨别正误。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店主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首先应到文中找到描写店主的内容,然后再看有没人他人和环境的衬托。比如文中写“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店主热情地为我们灌满了冷开水”“我们和店主聊起来”“小店生意大了,经常有人赖账,所以已经不赊账了”“店主呵呵一乐,招牌啊,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呢”,据此概括即可。回答时一般的思路是:先点出人物的典型意义,再根据文章不同内容分别概括人物所具有的鲜明的性格特征,还要用实例进行分析论证。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就可以借助店主的一系列行为表现来分析其性格特点。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置题目,应包含“黑板”的含义和作用。“黑板”本是用来写东西的,在文中是用来记账的,曾经“我这个黑板,也就是个形式,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黑板只是个形式,因为账本自在村人心中,诚信也嵌在村民心中;后来黑板是:“店主呵呵一乐,招牌啊,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呢”黑板仍然只是个形式,因为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招揽顾客。黑板见证了山村与村民的变化,见证了纯朴民风的消失;因此黑板的变化,实则意味着村庄民风的变化。这是“黑板”的含义。“黑板”是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串起全文,故是文章的线索,这是从情节结构上分析“黑板”的作用;同时“黑板”上的字以前“有人上前用手轻轻擦黑板上的字,一擦就没了”,但记账的人不赖账,后来“我悄悄摸了摸黑板上的字,擦不动,原来是白色的油漆写的”“经常有人赖账,所以已经不赊账了” 这些鲜明的对比,一方面写出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写出诚信与信任民风的缺失,突出了小说的主旨,这是从主旨上分析。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本题既要回答“黑板”的含义,也要回答“黑板”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一般不要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而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回答标题隐含的深刻含义。例:《蔷薇几度花》,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蔷薇花”象征了老人淡然、不强求的品质。《不要让一粒沙成为你的阻碍》,标题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小困难比作“一粒沙”。理解标题的作用。标题的作用无外乎以下几点:1.贯穿全文线索比如本文,就是以“黑板”为线索展开文章的情节;2.关联主要情节、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3.交代文章主题、情感。4.蓄意含蓄,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5.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6.交代写作顺序。总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联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此外还有作用:表明写作对象,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制造悬念,激发的阅读兴趣等作用。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走进文本,细细揣摩,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4. 试题分析: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本题为探究题,开放性较大。要求是否赞同作者观点“从小说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对村庄的变化有所批评,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态度?请结合本文简述你的理由”, 不管是否赞同,都不能泛泛而谈,要结合文本有理有据。答题的模式:观点+理由。考生应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说说理由。可以从农村发展、农村环境、乡村文明建设等角度作答。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看似很自由,可以任意谈论自己的观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其实这是设题者给考生设置的一个“温柔的陷阱”。无论是从赞成角度来答题,还是从不赞成的角度入手,答案的依据都应在文中和现实生活中。同时本题很有时代意义和生活感,无论学生能否读懂本文,该题都可以说上两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2)《小石潭记》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3)《过零丁洋》用比喻表现宋朝国运衰溃、作者身世漂泊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卜算子

张元干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张树声,字振轩,安徽合肥人。粤寇扰皖北以禀生与其弟树珊、树屏治团杀贼。复越境出击连下含山、六安、英山、霍山、潜山、无为而太湖一役以五百人陷阵击退陈玉成众数万功尤盛复力行坚壁清野法。其时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辈皆相继筑堡联为一气皖北破碎独合肥西乡差。曾国藩檄守芜湖调无为迁知府。同治元年从李鸿章援上海。鸿章立淮军与铭传等分领其众从克江阴晋道员。鸿章亲视娄门程学启军遣树声援荡口破谢家桥逐北至齐门又败之黄埭。学启遂逼城而军于是娄门寇盗始。二年攻无锡、金匮击寇芙蓉山大破之夺获战舰器械不可称计赐号卓勇巴图鲁予三品服。树声乘胜常州。逾岁攻河干二十余营尽破之。城拔进复浙江湖州以按察使记名。四年署江苏徐海道。授直隶按察使赴大名督防务。

九年调补山西。越二年擢漕运总督署江苏巡抚十三年实授。遭继母忧归。光绪三年起授贵州巡抚。适广东总兵李扬才据灵山构匪扰越南朝旨调树声抚广西治之。事宁擢总督先后剿平西林苗匪、武宣积匪。八年鸿章丧母归葬树声摄直督任。值朝鲜乱作日使花房义质将兵五百入王京迫朝议约树声飞檄吴长庆等赴之遂成约寻盟而还。于是长庆等宵攻乱党悉歼其渠乱乃定树声奏令长庆暂戍朝上嘉其能加太子少保。明年还督两广。会法越构兵即以法人侵逼状上闻。逮北宁陷自请解总督职专治军报可。复坐按事不实革职留任。未几病卒谥靖达予直隶、江苏及本籍建祠。

树屏以收复江苏各州县积勋至副将。从征捻驻周家口战数捷捻平擢提督赐号额腾额巴图鲁赴晋防河光绪二年徙守河曲保德。会皖军赴援乌鲁木齐甘肃流贼曹洪照窜后山树屏适奉檄诣省闻警乘大雪追击之。事定赐头品服授太原镇总兵。移防包头调大同。十三年乞休。既殁鸿章状其绩以上予优恤太原建祠。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四》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征捻驻周家口/战数捷/捻平擢提督/赐号额腾额/巴图鲁赴晋/防河/光绪二年/徙守河曲/保德

B从征捻/驻周家口/战数捷/捻平/擢提督/赐号额腾额巴图鲁/赴晋防河/光绪二年/徙守河曲/保德

C从征捻驻周家/口战数捷/捻平擢提督/赐号额腾额/巴图鲁/赴晋防河/光绪二年/徙守河曲/保德

D从征捻/驻周家口战数捷/捻平擢/提督赐号额腾额/巴图鲁赴晋/防河/光绪二年/徙守河曲/保德

2.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察使:官名。宋仿唐初刺史制设立,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相当于现代的省级公、检、法机关。由宋代提点刑狱演变而来。

B坚壁清野:坚壁,坚固壁垒;清野,清除郊野。对付强敌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C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D诏,本文指上级给下级的文书或命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树声骁勇善战。太湖一役张树声凭借五百人击退陈玉成数万之众胜利后又开始实行坚壁清野法。

B张树声不辱使命。曾国藩后来被调到无为县不久之后又升迁为知府就是因为张树声防守芜湖有功。

C张树声平寇有功。朝鲜出现内乱日军趁机侵略朝鲜张树声派吴长庆等人赴朝鲜和日本人周旋最终平寇。

D张树声屡获嘉奖。同治二年因战功赐号卓勇巴图鲁给予三品服。死后允许在直隶、江苏及家乡建立祠堂。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树声援荡口破谢家桥逐北至齐门又败之黄埭。

(2)明年,还督两广。会法越构兵,即以法人侵逼状上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之言,不仅对个人自然生命的健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个人道德生命的提升尤其是对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君子三戒”涉及人性中最常见的方面人性好色、好斗、贪得。何谓色?含义一,“色”主要指面部表情,怒色、和颜悦色都属此类,也可引申为表面上;含义二;“色”指美色,尤其是女性美色。也可理解为专指夫妇一伦,为夫者能敬妻之贤德而略其色貌。“斗”指争斗,战斗。孔子所说的斗,主要是指人壮年时血气方刚,好胜心正盛,容易好勇斗狠,人们的意气之争也包括其中。“得”指取得,获得,此处意指贪得。贪,泛指无节制的爱好,贪得无厌。财货、金钱、宝物、田产、房屋、女色等都是贪得的对象。表现为对既得的唯恐丧失,也表现为对未得的贪取。

孔子将人生大体分为少、壮、老三个阶段,所谈“君子三戒”是从血气出发,但并未止于自然生命层面。孔子之后的注疏透显出“君子三戒”从养生到养志、以理胜气的理论发展路向。孔子从血气出发所谈的“君子三戒”,指向了从人的自然生命向道德生命的提升,关注人对色、斗、得的节制及对礼法、习俗等社会规范的遵守和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正因为人性好色、好斗、贪得,所以孔子提醒人们要有所戒惧,为此,人们需具有拘束性道德,在诱惑面前克制自身,不能悖理违法,丧失人格,失落道德,失去本心。由此,人们才有可能超越血气的役使走向道德修养的提升,进而挺立道德主体、扩充道德生命。

“君子三戒”为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智慧,当代中国官员如何戒“色”?第一,修身养性,涵养拘束性道德。第二,修身齐家,弘扬夫妻忠贞美德。如何戒“斗”?第一,弘扬“掣矩之道”,处理好上下级、平级、同级行政官员之间的关系。第二,“正名”,官员明确自己的职权职责,在其位谋其政,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有助于避免争权夺利。第三,提倡君子之争。在竞争、竞岗、竞职时,尊重社会规范、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以礼来化解恶性竞争或争斗,营造和谐良性的竞争氛围。如何戒“得”?第一,不受不义之货财。第二,理解义利关系的三重境界,有助于官员拒贪自主性的提高。最低的一重境界是“以利为利”,就是说为官的目的是唯利是图。第二重境界是“以义为利”,就是说为官者确实有为己谋福的目的,但他是通过行善举,为百姓服务而达到自己利益。第三重境界是“以义为义”,即纯粹为行善而行善的境界,纯粹为百姓服务而为官,惟其如此才能心安。

“好色、嗜斗、贪得”的最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官员唯有涵养自己的拘束性道德,提高面对色、斗、得的道德持守能力,方能获得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的幸福。尤其是在今天,官员内心对制度的敬畏,对色、斗、得的戒惧,应该成为反腐制度建设的内在动力,也正因此,“君子三戒”及与此相关的道德修养应该成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三戒”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的启示》节选)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主张戒色、戒斗、戒得,也从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和从血气特点不同揭示三戒思想的依据。

B.孔子所谈三戒思想既对个人自然生命的健康意义重大,又对个人道德生命的提升以及对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C.“得”主要指贪得。泛指无节制的爱好,贪得无厌。表现为对财货、金钱、宝物、田产、房屋、女色等未得对象的贪取。

D.“君子三戒”针对人性的通常弱点而论,其中的人性好色重要一层意思指人们对女性美色的喜好,即人们厚于女性美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要超越血气的役使走向道德修养的提升,就要对好色、好斗、贪得有所戒惧,就需要在诱惑面前克制自身。

B.孔子所谈“君子三戒”从血气出发,但并未止于自然生命层面,而是显出从养生到养志、以理胜气的理论发展路向。

C.“君子三戒”为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智慧,如修身齐家、掣矩之道、正名、君子之争、以义为义等。

D.借鉴君子之争戒官员之斗,是指在职场竞争中,尊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以礼来化解恶性竞争或争斗,营造和谐良性的竞争氛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谈的“君子三戒”,从人的自然生命向道德生命提升,既关注人对色、斗、得的节制,又关注对社会规范的遵守以及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

B.“正名”之法有利于戒官员之斗,官员明确自己的职权职责,在其位谋其政,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有助于避免争权夺利。

C.“好色、嗜斗、贪得”的最终结果都是事与愿违,官员对制度的敬畏,对色、斗、得的戒惧,是今天反腐制度建设的内在动力。

D.理解义利关系的三重境界来戒“得”,意在否定唯利是图,而培养“以义为利”之风,进而崇尚“以义为义”的最高境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三同学胡喜进读完一则报纸的报道后,大呼“感动”。原来,这则报道写的是,哈尔滨一位老奶奶,今年105岁,虽然年老体弱,但她仍然自食其力,不仅养活自己,还养着一个50岁的智障儿子。她常常白天择菜晚上捆,第二天坐公交一小时到早市上卖,如此这般坚持了几十年,一直到现在……报道配发了老奶奶卖菜时的白发飘乱的照片,下面配的文字是“奶奶眼里闪耀着坚毅的力量”。

同学柳程鹏看过之后,对胡喜进说,你的“感动”太廉价了吧,面对这样的事情,我感到羞愧。难道我们就不能想想,应该替这样的老人,替社会做些什么吗?胡喜进说,你不要极端,报纸的观点不也是在强调感动吗?

对这两个人的观点,你赞同那一个?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