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树声,字振轩,安徽合肥人。粤寇扰皖北,以禀生与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张树声,字振轩,安徽合肥人。粤寇扰皖北以禀生与其弟树珊、树屏治团杀贼。复越境出击连下含山、六安、英山、霍山、潜山、无为而太湖一役以五百人陷阵击退陈玉成众数万功尤盛复力行坚壁清野法。其时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辈皆相继筑堡联为一气皖北破碎独合肥西乡差。曾国藩檄守芜湖调无为迁知府。同治元年从李鸿章援上海。鸿章立淮军与铭传等分领其众从克江阴晋道员。鸿章亲视娄门程学启军遣树声援荡口破谢家桥逐北至齐门又败之黄埭。学启遂逼城而军于是娄门寇盗始。二年攻无锡、金匮击寇芙蓉山大破之夺获战舰器械不可称计赐号卓勇巴图鲁予三品服。树声乘胜常州。逾岁攻河干二十余营尽破之。城拔进复浙江湖州以按察使记名。四年署江苏徐海道。授直隶按察使赴大名督防务。

九年调补山西。越二年擢漕运总督署江苏巡抚十三年实授。遭继母忧归。光绪三年起授贵州巡抚。适广东总兵李扬才据灵山构匪扰越南朝旨调树声抚广西治之。事宁擢总督先后剿平西林苗匪、武宣积匪。八年鸿章丧母归葬树声摄直督任。值朝鲜乱作日使花房义质将兵五百入王京迫朝议约树声飞檄吴长庆等赴之遂成约寻盟而还。于是长庆等宵攻乱党悉歼其渠乱乃定树声奏令长庆暂戍朝上嘉其能加太子少保。明年还督两广。会法越构兵即以法人侵逼状上闻。逮北宁陷自请解总督职专治军报可。复坐按事不实革职留任。未几病卒谥靖达予直隶、江苏及本籍建祠。

树屏以收复江苏各州县积勋至副将。从征捻驻周家口战数捷捻平擢提督赐号额腾额巴图鲁赴晋防河光绪二年徙守河曲保德。会皖军赴援乌鲁木齐甘肃流贼曹洪照窜后山树屏适奉檄诣省闻警乘大雪追击之。事定赐头品服授太原镇总兵。移防包头调大同。十三年乞休。既殁鸿章状其绩以上予优恤太原建祠。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四》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征捻驻周家口/战数捷/捻平擢提督/赐号额腾额/巴图鲁赴晋/防河/光绪二年/徙守河曲/保德

B从征捻/驻周家口/战数捷/捻平/擢提督/赐号额腾额巴图鲁/赴晋防河/光绪二年/徙守河曲/保德

C从征捻驻周家/口战数捷/捻平擢提督/赐号额腾额/巴图鲁/赴晋防河/光绪二年/徙守河曲/保德

D从征捻/驻周家口战数捷/捻平擢/提督赐号额腾额/巴图鲁赴晋/防河/光绪二年/徙守河曲/保德

2.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察使:官名。宋仿唐初刺史制设立,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相当于现代的省级公、检、法机关。由宋代提点刑狱演变而来。

B坚壁清野:坚壁,坚固壁垒;清野,清除郊野。对付强敌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C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D诏,本文指上级给下级的文书或命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树声骁勇善战。太湖一役张树声凭借五百人击退陈玉成数万之众胜利后又开始实行坚壁清野法。

B张树声不辱使命。曾国藩后来被调到无为县不久之后又升迁为知府就是因为张树声防守芜湖有功。

C张树声平寇有功。朝鲜出现内乱日军趁机侵略朝鲜张树声派吴长庆等人赴朝鲜和日本人周旋最终平寇。

D张树声屡获嘉奖。同治二年因战功赐号卓勇巴图鲁给予三品服。死后允许在直隶、江苏及家乡建立祠堂。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树声援荡口破谢家桥逐北至齐门又败之黄埭。

(2)明年,还督两广。会法越构兵,即以法人侵逼状上闻。

 

1.B 2.D 3.B 4.(1)(李鸿章)派遣张树声支援荡口,攻破谢家桥,追赶敌军逃兵一直到齐门,又在黄埭大败敌军。(关键词:遣、逐、至;省略句“又败之黄埭”)(2)第二年,还任两广总督。恰逢法越交战,就把法国人侵略的情况上报朝廷。(关键词:明年、会、构兵、逼状、上闻)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从征捻驻周家口战数捷捻平擢提督赐号额腾额巴图鲁赴晋防河光绪二年徙守河曲保德”,这句话的大意是:跟随征讨捻军,在周家口驻军,几次战斗均获胜,捻军平定,擢升为提督,赐号额腾额巴图鲁,赶赴晋防卫黄河。光绪二年,调任守卫河曲、保德。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动词进行断句,比如“捻”“周家口”“提督”“额腾额巴图鲁”“光绪二年”“河曲保德”。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动词进行断句,比如“捻”“周家口”“提督”“额腾额巴图鲁”“光绪二年”“河曲保德”。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D项,“诏,本文指上级给下级的文书或命令”有误;诏,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伏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曾国藩后来被调到无为县”错误,选项对应的文字在文章第一段,文中是说“曾国藩檄守芜湖,调无为,迁知府”,意思是:曾国藩发文书让其守卫芜湖,又调任无为,升迁为知府。可见不是曾国藩而是张树声被调到无为县,不久之后又升迁为知府。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4.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遣”,派遣;“逐”,追赶;“至”,到达;“又败之黄埭”是省略句,应该为“又败之于黄埭”。第二句中,“明年“,古今异义词,在文中是”第二年“;“会”,恰逢;“构兵”,交战;“逼状”,侵略的情况;“上闻”,使动用法,使……知道。同时要注意句中的人名、官职名,比如“树声”“荡口”“谢家桥”“齐门”“黄埭”“明年”“两广”“法越”“法人”。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树声”“荡口”“谢家桥”“齐门”“黄埭”“明年”“两广”“法越”“法人”。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又败之黄埭”是省略句,应该为“又败之于黄埭”;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树声,字振轩,安徽合肥人。粤北寇贼侵扰皖北,凭借禀生的身份与弟弟张树珊、张树屏置办团练杀贼兵。又越境出击,连续攻下含山、六安、英山、霍山、潜山、无为;在太湖的一次战斗中,凭借五百人冲入敌阵,击退陈玉成的数万军队,功劳最大,又努力推行坚壁清野法。当时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等都相继修筑堡垒,连为一片,皖北攻陷,唯独合肥西乡保全。曾国藩发文书让其守卫芜湖,又调任无为,升迁为知府。同治元年,跟随李鸿章支援上海。李鸿章建立淮军,与刘铭传分别率领其众,跟随他攻克江阴,晋升为道员。李鸿章亲自视察了娄门程学启军队,派遣张树声支援荡口,击破谢家桥,追逐逃跑的敌人到齐门,又在黄埭击败敌军。程学启于是逼近城池驻军,于是娄门的寇贼才断绝。同治二年,攻克无锡、金匮,在芙蓉山击败寇贼,大败敌军,夺得战舰器械不计其数,赐号卓勇巴图鲁,给予三品服。张树声乘胜追击到常州。过了一年,攻克河干二十多个军营,全部打败。城池攻下,进而光复浙江湖州,皇帝下诏按照按察使记名。同治四年,暂代江苏徐海道。不久又担任直隶按察使,赴大名督查军事防务。 同治九年,调补山西。过了两年,擢升为漕运总督,暂代江苏巡抚,同治十三年,实际授任,后遭遇继母丧事,回到家乡。光绪三年,担任贵州巡抚。适逢广东总兵李扬才占领灵山,构匪侵扰越南,朝廷下旨调张树声到广西督办。事情宁息,提升为总督,先后剿灭平西林苗匪、武宣积匪。光绪八年,李鸿章丧母回家乡办丧事,张树声代理直督一职。当时朝鲜混乱,日使花房义质率领五百人军队攻入王京,迫使朝鲜签订协议,张树声飞快发文书召集吴长庆等前往,于是前往签订协议,不久定立协议归来,于是吴长庆等在夜晚攻打敌人,都歼灭他们,叛乱才平定,张树声上奏朝廷让吴长庆暂时卫戍朝鲜,皇帝赞许他的才能,加封为太子少保。第二年,还任两广总督。恰逢法越交战,就把法国人侵略的情况上报朝廷。等到北宁失陷,自己请求解去总督职务专心治军,传达允许。又因为查办案件不实,革职留任。不久,因病去世,谥号靖达,允许在直隶、江苏及家乡建立祠堂。 张树屏,因为收复江苏各州县,累积功勋至副将。跟随征讨捻军,在周家口驻军,几次战斗均获胜,捻军平定,擢升为提督,赐号额腾额巴图鲁,赶赴晋防卫黄河。光绪二年,调任守卫河曲、保德。恰逢皖军奔赴乌鲁木齐,甘肃流寇曹洪照在后山作乱,张树屏奉旨前往,听闻军情,乘着大雪追击,事情平定后,赐头品服,授予太原镇总兵,调往包头防务,后又调任大同。十三年,请求退休。已经去世,李鸿章上报其功绩给朝廷,予以抚恤,在太原建立祠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之言,不仅对个人自然生命的健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个人道德生命的提升尤其是对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君子三戒”涉及人性中最常见的方面人性好色、好斗、贪得。何谓色?含义一,“色”主要指面部表情,怒色、和颜悦色都属此类,也可引申为表面上;含义二;“色”指美色,尤其是女性美色。也可理解为专指夫妇一伦,为夫者能敬妻之贤德而略其色貌。“斗”指争斗,战斗。孔子所说的斗,主要是指人壮年时血气方刚,好胜心正盛,容易好勇斗狠,人们的意气之争也包括其中。“得”指取得,获得,此处意指贪得。贪,泛指无节制的爱好,贪得无厌。财货、金钱、宝物、田产、房屋、女色等都是贪得的对象。表现为对既得的唯恐丧失,也表现为对未得的贪取。

孔子将人生大体分为少、壮、老三个阶段,所谈“君子三戒”是从血气出发,但并未止于自然生命层面。孔子之后的注疏透显出“君子三戒”从养生到养志、以理胜气的理论发展路向。孔子从血气出发所谈的“君子三戒”,指向了从人的自然生命向道德生命的提升,关注人对色、斗、得的节制及对礼法、习俗等社会规范的遵守和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正因为人性好色、好斗、贪得,所以孔子提醒人们要有所戒惧,为此,人们需具有拘束性道德,在诱惑面前克制自身,不能悖理违法,丧失人格,失落道德,失去本心。由此,人们才有可能超越血气的役使走向道德修养的提升,进而挺立道德主体、扩充道德生命。

“君子三戒”为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智慧,当代中国官员如何戒“色”?第一,修身养性,涵养拘束性道德。第二,修身齐家,弘扬夫妻忠贞美德。如何戒“斗”?第一,弘扬“掣矩之道”,处理好上下级、平级、同级行政官员之间的关系。第二,“正名”,官员明确自己的职权职责,在其位谋其政,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有助于避免争权夺利。第三,提倡君子之争。在竞争、竞岗、竞职时,尊重社会规范、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以礼来化解恶性竞争或争斗,营造和谐良性的竞争氛围。如何戒“得”?第一,不受不义之货财。第二,理解义利关系的三重境界,有助于官员拒贪自主性的提高。最低的一重境界是“以利为利”,就是说为官的目的是唯利是图。第二重境界是“以义为利”,就是说为官者确实有为己谋福的目的,但他是通过行善举,为百姓服务而达到自己利益。第三重境界是“以义为义”,即纯粹为行善而行善的境界,纯粹为百姓服务而为官,惟其如此才能心安。

“好色、嗜斗、贪得”的最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官员唯有涵养自己的拘束性道德,提高面对色、斗、得的道德持守能力,方能获得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的幸福。尤其是在今天,官员内心对制度的敬畏,对色、斗、得的戒惧,应该成为反腐制度建设的内在动力,也正因此,“君子三戒”及与此相关的道德修养应该成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三戒”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的启示》节选)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主张戒色、戒斗、戒得,也从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和从血气特点不同揭示三戒思想的依据。

B.孔子所谈三戒思想既对个人自然生命的健康意义重大,又对个人道德生命的提升以及对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C.“得”主要指贪得。泛指无节制的爱好,贪得无厌。表现为对财货、金钱、宝物、田产、房屋、女色等未得对象的贪取。

D.“君子三戒”针对人性的通常弱点而论,其中的人性好色重要一层意思指人们对女性美色的喜好,即人们厚于女性美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要超越血气的役使走向道德修养的提升,就要对好色、好斗、贪得有所戒惧,就需要在诱惑面前克制自身。

B.孔子所谈“君子三戒”从血气出发,但并未止于自然生命层面,而是显出从养生到养志、以理胜气的理论发展路向。

C.“君子三戒”为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智慧,如修身齐家、掣矩之道、正名、君子之争、以义为义等。

D.借鉴君子之争戒官员之斗,是指在职场竞争中,尊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以礼来化解恶性竞争或争斗,营造和谐良性的竞争氛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谈的“君子三戒”,从人的自然生命向道德生命提升,既关注人对色、斗、得的节制,又关注对社会规范的遵守以及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

B.“正名”之法有利于戒官员之斗,官员明确自己的职权职责,在其位谋其政,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有助于避免争权夺利。

C.“好色、嗜斗、贪得”的最终结果都是事与愿违,官员对制度的敬畏,对色、斗、得的戒惧,是今天反腐制度建设的内在动力。

D.理解义利关系的三重境界来戒“得”,意在否定唯利是图,而培养“以义为利”之风,进而崇尚“以义为义”的最高境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三同学胡喜进读完一则报纸的报道后,大呼“感动”。原来,这则报道写的是,哈尔滨一位老奶奶,今年105岁,虽然年老体弱,但她仍然自食其力,不仅养活自己,还养着一个50岁的智障儿子。她常常白天择菜晚上捆,第二天坐公交一小时到早市上卖,如此这般坚持了几十年,一直到现在……报道配发了老奶奶卖菜时的白发飘乱的照片,下面配的文字是“奶奶眼里闪耀着坚毅的力量”。

同学柳程鹏看过之后,对胡喜进说,你的“感动”太廉价了吧,面对这样的事情,我感到羞愧。难道我们就不能想想,应该替这样的老人,替社会做些什么吗?胡喜进说,你不要极端,报纸的观点不也是在强调感动吗?

对这两个人的观点,你赞同那一个?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了我国15年来农村人口城镇化变化情况,请概括出图中两条主要信息,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每条不超过3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泥石流的形成通常需要具备一些必要条件。丰富的松散土体决定了泥石流规模及破坏力的大小  ,再大的暴雨也只能形成洪水,其破坏力及对河道的侵蚀力都远低于泥石流。       ,使泥石流流体具有足够大的势能,对泥石流的流速及冲出距离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没有水就不会启动并形成泥石流,多数泥石流的水动力来自于强降雨的过程。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不止一位先贤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他就绝不会感到快乐。一个人无论遭遇怎样的不幸,如果有向心爱的人倾诉的机会,他的痛苦自然会减轻。           。没有任何人倾听,身处绝对的孤独,快乐会成为失望,痛苦会成为绝望。

A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没有人分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

B.没有人分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

C.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快乐没有人分享绝非真正的快乐

D.快乐没有人分享绝非真正的快乐,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