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在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泥石流的形成通常需要具备一些必要条件。丰富的松散土体决定了泥石流规模及破坏力的大小  ,再大的暴雨也只能形成洪水,其破坏力及对河道的侵蚀力都远低于泥石流。       ,使泥石流流体具有足够大的势能,对泥石流的流速及冲出距离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没有水就不会启动并形成泥石流,多数泥石流的水动力来自于强降雨的过程。

 

若区域内没有足够多的松散土体 陡峭的地形条件形成的垂直高差 足够的水动力是泥石流的主要诱因 【解析】 试题分析:①处上文是“丰富的松散土体决定了泥石流规模及破坏力的大小”,强调松散土体的决定作用,下文说的是不能形成泥石流,由此可推断出,此处应填“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松散土体”之类的内容;②处下文依据下文的“足够大的势能”“流速及冲出距离”,可分析出,此处应填“陡峭的地形条件”之类的内容;③处,下文说“没有水就不会启动并形成泥石流”,据此可知,此处应填“足够的水动力是泥石流的主要诱因”一类的内容。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而不能混杂。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应契合,才能感染读者。再次注意逻辑事理。在语言表达中,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一种情况,后面就须与之照应统一,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不止一位先贤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他就绝不会感到快乐。一个人无论遭遇怎样的不幸,如果有向心爱的人倾诉的机会,他的痛苦自然会减轻。           。没有任何人倾听,身处绝对的孤独,快乐会成为失望,痛苦会成为绝望。

A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没有人分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

B.没有人分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

C.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快乐没有人分享绝非真正的快乐

D.快乐没有人分享绝非真正的快乐,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不仅在向研发中心转移,而且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制造的中心,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

B.过去氢化植物油被广泛用做植脂末的原料。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氢化植物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对于人体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反而会增多心血管等疾病的风险。

C.由于绘画画面的有限性和绘画形象的固定性,对绘画表现更广大的生活空间、表现时间过程、表现心理活动和声音形象等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D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提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理论我们的智力和情感能力正在损失因为赋予我们脑力的错综复杂的基因网特别容易受基因突变的侵害。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周星驰的作品一贯保持“猜不透”的风格,在发布会上,他对最新影片《美人鱼》的具体故事    

②杭州彩民先生8元中体彩“超级大乐透”2040万 ,面对记者提问,先生       怕泄露身份会惹来麻烦而。

③董卿休假风波再次点燃了“央视主播离职”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凡离职的主播,对于走的“原因”都        

A守口如瓶    三缄其口    讳莫如深

B讳莫如深    三缄其口    守口如瓶

C守口如瓶    讳莫如深    三缄其口

D三缄其口    守口如瓶    讳莫如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题。

隗瀛涛先生的智慧与学术成就

林家友

我们相识是在1976年11月。那时由章开沅、林增平先生主编的《辛亥革命史》编委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开会。那时的隗先生穿着一身蓝色干部服,留个平头,嘴上经常叼着烟,但话语不多,像个小老头。可能是“文革”刚过,心有余悸,也可能是大家相见不相识之故造成隗先生寡言。可是随着时日的推移,在接触中增进了解,我发现先生是一个开朗诙谐,智慧超人,非常善于言辞的“宝贝”。

他非常善于思考,也能很好地捕捉“战机”。他治史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现在,尤其是为了未来;所以他的思想有深度,有远见。他悟性很强,一旦当他觉醒到对研究课题的深远意义,就锲而不舍,勇猛追寻。正因如此,他的研究课题总能扣紧时代,贴近社会,想人民之所想,而绝不干那些所谓抽象的、脱离现实、后现代的课题。作为一个学者,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这跟他的出身和经历有关。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是“知识分子要夹着尾巴做人”,“只有自觉才能主动,才能生存,才能前进”。他说:他40余年的学术生涯,走的是一条相当艰难的探索之路。他不满足于已有的成果,不愿人云亦云,但也不是人云他就不云。所以,他“重视学习继承,更重视开拓创新。”先生重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保持清醒的头脑,力图弄清楚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他做的研究都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课题。这充分显示出先生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一个学者,思想和智慧固然是成功的重要条件,但勤奋也不可缺少。站在学术前沿,掌握学术潮流,充分发现学术的价值,没有超前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但仅有智慧没有勤奋,也不可能有所成就。先生的成功就是因为他能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先生中年以后,身居大学副校长、省文史馆馆长,以及冠以各种学术机构和团体的头衔,说他很忙是真的;但他忙而不乱,怎样忙碌也不放弃学术,而且对于行政领导有“一上台就想下台”的想法,说明隗先生是以学术作为他的终身事业。最使我感动的是先生具有“要实现振兴中华的伟业,首先必须振奋中华民族的人心”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在“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过后,他就着力于拯救人心的工作。在1979年至1983年间,他运用中国近代史作为教材向学生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向青年学生、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厂矿职工、科研人员宣讲中国近代史130多场次,直接听众达10多万人。这是了不起的历史功绩,是先生不辞辛劳,将自己的爱国精神与时代和现实结合起来,努力促使中国进步的真实表现。

先生光明磊落,敢讲真话、实话,绝不护短,也不张扬,坚持实事求是。他对他的著作是好就说好;不好或有不足也不隐讳,这是智者、勇者才敢为,从而也凸显了先生的人格和道德。比如,先生在为其主编的《近代重庆城市史》所撰“前言”中强调:“近代城市史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理论、资料的准备均嫌不足,其多学科相交叉的特点更增加了研究的艰巨性。我们凭着一点探索热情,边干边学,在工作中随时有重任在肩又有力不从心之感。如果这本书能成为我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之路上的一颗最初掷下的石子,我们将感到无限的满足。”说得太好了。这不是先生的过分谦恭,而是他治学精神的具体表现;有了这种精神就能精益求精,不断进步。这是一种负责任的精神,也是先生在学术上永不停步,不断进取的表现。我认为,先生在学术上能获取重大成就,知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他无私,所以无畏。他为了求真理而献身学术,为了学术他可以献出一切,所以在学术的道路上,他是永不知足的探索者。他为了对人民负责,对学术负责,力求做到最好。这是极可贵的品质。

(选自《文史杂志》2016年第1期,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从1966年起的十年灾难,他虽一度停止四川保路运动史的研究,但却一直没有放弃。当他参加由章开沅、林增平教授主编的《辛亥革命史》编写一结束,就立即重操旧业,将四川保路运动史研究继续进行下去,并写出中国第一部《四川保路运动史》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81年9月出版),收到很好的效果。后来,相继出版了《四川近代史》、《四川近代史稿》、《辛亥革命与四川社会》,从而奠定了他在四川地方史研究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取得了全面性的四川地方史研究的丰硕成果。

②隗瀛涛,中国史学界的泰斗,中国第一个地方史博士点的开创者。毕生致力于历史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辛亥革命与保路运动史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多有创新,连续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八五”、“九五”重点课题,发表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的专著和论文。于2007年1月14日21时15分,因病不幸在成都逝世,享年78岁,安葬在新都区龙凤山公墓。(百度百科)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隗先生由于和大家相见而不相识的缘故,在我们初次相识的会议上,隗先生很少说话,在后来的接触中,发现隗先生性格开朗诙谐。

B.隗先生40余年的学术生涯,走的是一条相当艰难的探索之路,也是他锲而不舍,勇猛追寻的坎坷之路。

C.文革过后,隗先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向全社会宣讲中国近代史,从而完成自己拯救人心的工作。

D.隗先生对自己的著作好就说好,不好也不隐讳,这让他在治学中能够精益求精,不断进步,最终成为史学大家。

E.作为史学界泰斗的隗先生,毕生致力于历史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和论9文,因此死后安葬在龙凤山公墓。

2.隗先生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隗先生在学术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题。

掀起帷幔

【美国】戴维·兰勃纳

从老板的办公室出来,看着乱七八糟的办公桌,我气得七窍生烟。已经好几个星期没有休息了,桌上一叠叠的文件告诉我仍有大量积压的工作,而老板又派给我一个临时任务:陪一位重要客人到曼谷北部的观光胜地游览。

次日一早,我陪客人到了观光地。成群结队的观光客,熙熙攘攘,不是拍照,就是到处抢购纪念品,无聊极了。

傍晚时分我和客人乘一辆小巴士去吃晚餐,并观看一场已经看过多次的表演。昏暗的车厢里,我结识了一位拿着灰色手杖的盲人。他告诉我,他是比利时人,十多岁时眼就瞎了,却没有放弃自己喜欢的旅行,今年六十八岁,已经单独游览了许多国家。

“晚餐时我可以坐在你身旁吗?”他问,“假如你肯向我描述一下你看到的东西,我会很感激。”

“乐意效劳。”我回答。

我的客人已经向餐厅走去,那盲人和我跟在后面。我抓住他的手肘引导他,他却昂首挺胸,毫不犹豫地向前跨步,倒好像是他在为我带路。

我们找到一张靠近舞台的桌子。等候饮料时,他说:“这音乐我们西方人听起来似乎不合调,不过却很迷人。你能形容一下乐师吗?”

舞台一侧有5个男人在为这场表演做暖场,可我以前从没注意过他们。

“他们盘腿坐在那里,穿着宽松的白棉布衬衫和宽松的黑裤。扎鲜红的腰带。三个年轻人,一个中年人,一个老人。有一个人在敲小鼓,另一个人在弹一个木制的弦乐器,其余三个人用弓拉奏一种大提琴形的小乐器。”

他微笑了:“这些小乐器是用什么造的?”我再细看了一下。“木头……不过球形的共鸣箱是用整个椰子壳造的。”我说,同时竭力压制自己的惊奇。

灯光逐渐暗了,他又问:“其他游客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国籍、肤色和体形的都有。穿得讲究的没几人。”我低声说。

我进一步放低声音并靠近他的耳朵说话,他立刻热切地把头朝我靠过来。以前从没有人这样聚精会神听我说话。

“我们旁边是位日本老太太,舞台上的灯光照出了她的部分侧影,”我说,“再过去是个大约5岁的北欧男孩,金头发,有个可爱的翘鼻子。他身向前倾,在老太太的侧影之下成了第二个轮廓分明的侧影。他们二人纹丝不动,等待表演开始。那是童年和老年、欧洲和亚洲完全和谐的活生生写照。”

“对,不错,我看见他们了。”他平静地说,脸上带着微笑。

舞台上的帷幕拉开了,6名十三四岁的女孩出场,我描述她们纱笼般的丝裙和附彩色肩带的白色罩衫,头上有小后冠状的金色头饰,头饰上软的尖角随着她们的舞蹈有节奏地晃动。“她们的指尖上套着金色的假指甲,也许有10厘米长,”我告诉他,“这些指甲使她们双手的每一个动作更为优雅……”

他微笑着点了点头:“多么美妙——我真想摸摸这些指甲。”

第一场表演结束了,我找个借口走开,去找戏院老板。回来时,我告诉我的新朋友:“他们邀请你去后台走走。”

几分钟后,他站在一位舞蹈演员的旁边。那女孩戴着后冠的小脑袋只勉强到他的胸部。她怯生生地向他伸出双手,金属做的假指甲在灯光照射下闪闪发光。

他慢慢伸出双手抓住她的手,像是兜着两只纤小的珍禽。他轻摸假指甲平滑、微弯、尖锐的末端,那女孩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我泪盈于睫。

夜渐深,随着描述,我越来越兴奋,发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舞台上的颜色、式样和设计;柔和灯光下的皮肤肌理;舞蹈演员的头配合音乐优雅地晃动时飘拂的黑色长发;乐师全神贯注演奏时的表情;甚至女侍应生在半昏暗中绽放的纯洁笑容……

演出结束了,他站起来抱住我。“你让我看到了每一样东西,实在太美妙了。”他低声对我说,“我感激不尽。”

我愣了一下,更紧地抱住他。说感谢的应该是我,是他帮我掀开了一直以来遮住我眼睛的帷幔。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特别指出“我”看的是“一场以前看过多次的表演”,是为后文写“我”的介绍细致生动做铺垫。

B.那位比利时盲人请“我”为他描述将要进行的演出时,“我”爽快地答应,因为“我”对他充满同情。

C.随着为比利时盲人的介绍越来越细致,“我”的感受在不断地发展加深,小说的主题也得以逐步展现。

D.演出结束后“我”对那位比利时盲人的感谢感到惭愧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以前生活中熟视无睹的东西。

E.这篇小说对“我”的语言的描写极为成功,这些描写生动、富有个性,将“我”的性格特点展露无遗。

2.文章开头描写“我”的生气和无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的那位比利时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我”,还是那位比利时人?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