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人。乾隆三年一甲一名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人。乾隆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以文翰受高宗知,直懋勤殿,敕书华严、楞严两经。累迁侍讲,典山西乡试,督山东、浙江学政。

十五年,直上书房。累迁内阁学士。十八年,复督山东学政。擢兵部侍郎。二十一年,丁本生父忧,归宗持服。逾年,起署刑部侍郎。二十三年,嗣父枋殁,回籍治丧。未几,丁本生母忧,未以上闻。御史朱嵇疏劾敏中“两次亲丧,蒙混为一,恝然①赴官”。并言:“部臣与疆臣异,不宜夺情任事。”诏原之。

二十五年,命为军机大臣。敏中敏捷过人,承旨得上意。三十年,擢户部尚书。子齐贤,乡试未中试。诏以敏中久直内廷,仅一子年已及壮,加恩依尚书品级予荫生。又以敏中正室前卒,特封其妾张为淑人。

三十八年,晋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如故。时下诏征遗书,安徽学政朱筠请开局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于是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

敏中为军机大臣久,颇接外吏,通声气。三十九年,内监高云从漏泄朱批道府记载,下廷臣鞫治。云从言敏中尝向询问记载,及云从买地涉讼,尝乞敏中嘱托府尹蒋赐棨。上面诘,敏中引罪,诏切责之曰:“内廷诸臣与内监交涉,一言及私,即当据实奏闻。朕方嘉其持正,重治若辈之罪,岂肯转咎奏参者?于敏中侍朕左右有年,岂尚不知朕而为此隐忍耶?于敏中日蒙召对,朕何所不言?何至转向内监探询消息?自川省用兵以来,敏中承旨有劳。大功告竣,朕欲如张廷玉例,领以世职。今事垂成,敏中乃有此事,是其福泽有限,不能受朕深恩,宁不痛自愧悔?免其治罪,严加议处。”部议革职,诏从宽留任。四十一年,金川平,诏嘉其劳勚,过失可原,仍列功臣,给一等轻车都尉,世袭罔替。四十四年,病喘,遣医视,赐人参。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选自《清史稿·于敏中传》  有删节)

【注】恝(jiá)然:淡然,无动于衷;不在意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西乡试          典:主持,主管

B.以世职            领:引领,引导

C.过失可            原:原谅,宽恕

D.喘,遣医视        病:生病,患病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B.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C.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D.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敏中在乾隆三年的时候考取了进士,他因为才华被清高宗知晓,朝廷曾经下诏书让他抄写华严、楞严两部佛经。

B.于敏中因为嗣父去世回到家乡治丧,不久他亲生母亲又去世了,但是于敏中并没有上报给朝廷,他受到了御史朱嵇的弹劾。

C.于敏中的儿子乡试没有考中,朝廷认为于敏中为官清廉,特意赐予他的儿子荫生的身份,并且加封于敏中的妾张氏为淑人。

D.于敏中聪明过人,逢迎旨意特别符合皇帝的心意。他长久的担任军机大臣,和朝外的官吏们有很多的接触,也受到过皇帝的处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于是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

(2)今事垂成,敏中乃有此事,是其福泽有限,不能受朕深恩,宁不痛自愧悔?

 

1.B 2.A 3.C 4. (1)大学士刘统勋认为这不是施政要领(政治上重要的事),想要暂时搁置他的提议。于敏中认为朱筠的奏议很好,和刘统勋全力(尽力、极力)争论,于是(朝廷)任命于敏中作为正总裁,主管这件事。(采分点:政要,古今异义词,翻译出施政要领等意思1分;寝,搁置1分;善,意动用法,认为……好1分;主,主管,主持1分;句意1分) (2)现在大事将要完成,于敏中竟然有这样的事情,这是你福泽有限,不能接受我的深厚的恩情,他难道不自己感到痛苦羞愧后悔吗?(采分点:垂,将要,接近1分;乃,竟然1分;是,这或翻译出判断句式1分;宁,难道1分;句意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领以世职”中“领”的语境是“大功告竣,朕欲如张廷玉例,领以世职”,其中“领”应解释为领受,接受。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本题中的“领”可以借助语境分析,也可以联系课内所学进行解答。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于敏中死后,朝廷特意下诏书体恤,按照惯例拜祭安葬,在贤良祠祭祀,谥号叫文襄”,可以抓专有名词,比如“贤良祠/”“文襄”,也可以抓特殊句式“祭葬如例”。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C项,朝廷是考虑到于敏中在朝为官很久,为官清廉于文无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C源自文章第三段,文章的表述是“子齐贤,乡试未中试。诏以敏中久直内廷,仅一子年已及壮,加恩依尚书品级予荫生。又以敏中正室前卒,特封其妾张为淑人”。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第一句中,政要,古今异义词,翻译出施政要领等意思;寝,搁置;善,意动用法,认为……好;主,主管,主持。第二句中,垂,将要,接近;乃,竟然;是,这或翻译出判断句式;宁,难道。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于敏中,字叔子,是江苏金坛人。乾隆三年一甲第一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因为文章才华被清高宗知晓(了解),在懋勤殿当值,朝廷下诏让他抄写华严、楞严两部佛经。多次升迁做官到侍讲,主管山西的乡试,监督山东、浙江的学政。 乾隆十五年,于敏中在上书房当值。多次升迁做到内阁学士。乾隆十八年,他又去督查山东的学政。被提升做兵部侍郎。乾隆二十一年,为亲生父亲守孝,回归自己本宗守孝。过了一年,被征召做刑部侍郎。乾隆二十三年,过继的父亲于枋去世,他回家治丧。不久,于敏中的亲生母亲去世,他没有上报给朝廷。御史朱嵇上疏弹劾于敏中“两次的亲人丧事,他蒙骗混为一谈,毫不在意地去做官”并且说“朝廷的大臣和地方的官员不同,不应该夺情让他们做官”。皇帝下诏原谅了他。 乾隆二十五年,于敏中被任命做军机大臣。于敏中聪明过人,逢迎旨意特别符合皇帝的心意。乾隆三十年,他被提拔做户部尚书。于敏中的儿子于齐贤,参加乡试没有考中。朝廷下诏因为于敏中长时间在内廷当值,仅有一子年龄已经到了壮年,特别加恩按照尚书的品级授予他荫生的身份。又因为于敏中的正室之前已经去世,特别加封他的妾张氏为淑人。 乾隆三十八年,于敏中晋升做文华殿的大学士,还像以前一样兼任户部尚书。当时朝廷下诏书征求散失的书籍,安徽学政朱筠请求开局搜求永乐大典中的古代书籍。大学士刘统勋认为这不是政治要务,想要暂时搁置他的提议。于敏中认为朱筠的奏议很好,和刘统勋极力争论,于是朝廷任命于敏中担任正总裁,主管这件事。 于敏中作为军机大臣很长时间,和朝外的官吏接触很多,通报消息。乾隆三十九年,太监高云从泄露朱批的道府记载,被交给大臣审问治罪。高云从说于敏中曾经向他询问过记载的内容,等到高云从买地涉及到诉讼的时候,他曾经请求于敏中嘱托府尹蒋赐棨。皇帝当面诘问于敏中,于敏中承认了罪过。皇帝下诏书深切地责问他说:“内廷的大臣和太监有交涉,有一句话说到私人的事情,立即应当据实上奏使皇帝听闻。我正要嘉奖公正的人,重重地治你们这些人的罪过,怎么肯转而责怪那些参奏的人呢?于敏中你在我的身边服侍有很多年了,难道还不知道我为了这个原因隐忍着吗?于敏中你每天都被我召对,我什么话不和你说?怎么还至于转而向太监去探查询问消息?自从川省用兵打仗以来,你于敏中做事有功劳。大功告成的时候,我想要像张廷玉那样的例子,让你领受世代的职位。现在大事就要成就,于敏中竟然有这样的事情,这是你的福泽有限,不能领受我的深厚的恩德,难道还不自己感到痛苦羞愧后悔吗?免于治理你的罪过,交给部里严格的议罪。”部里商议是革职,皇帝下诏从宽处理,留任。乾隆四十一年,金川被平定,朝廷下诏嘉奖于敏中的辛劳,过失可以原谅,仍然让他在功臣之中,赐予他一等轻车都尉的官职,世袭罔替。乾隆四十四年,于敏中得了喘病,朝廷派遣医生看视,赐给他人参。于敏中死后。朝廷特意下诏书体恤,按照惯例拜祭安葬,在贤良祠祭祀,谥号叫文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

一起去听千年的驼铃

——《丝绸之路》展印象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路,东汉时的班超经营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丝路。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丝绸之路开通以前,中原与欧亚草原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中原青铜器、车器、兵器等常常出现在中国北方地区草原民族的墓葬中。战国时期中原的丝绸、漆器、铜镜等经由草原民族远播至新疆、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地区以及更遥远的希腊,欧亚草原流行的动物纹样由西至东传入中国北方地区,被包括泰国工匠在内的中国工匠借鉴和创新,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浓郁草原风情的神兽纹样。这种神兽纹样还受到中原国家的青睐,被用来装饰马具、漆器、饰贝腰蒂的腰饰牌等,如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一对金腰饰牌上就有这样的纹样,这对金腰饰牌正面纹饰采用浅浮雕,勾勒了两只猛兽噬咬有角蹄足神兽的场景,足以说明这种神兽纹样在西汉早期已成为一种贵族时尚。

张骞凿空西域后,东西方的交通开始在汉朝政府的经营下持续发展。汉朝以来,各王朝都重视在西域的经营,即便在中原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占据河西地区的诸政权都“疆理西域”,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丝路贸易和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大。

作为“丝绸之路”象征符号的骆驼,在展览中自然不可或缺。大大小小的10件骆驼俑摆放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再加上旁边那幅“胡商牵驼图”壁画,让人对当年的丝路商队有了直观的印象。而展厅中五六十件各地出土的胡人俑,有商贾、养马(驼)者、酒家胡、卖艺者、奴仆等,也有为中原朝廷效力的文臣武将,还有着胡服的汉族女子、骑骆驼的汉人,生动地展现了当时胡人大量来华、胡风东渐为中原带来的异域风情。

丝绸是当年中外贸易中最主要的货物之一。著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吸引了众多观众。它被誉为汉式织锦最高技术的代表。织锦的图案总体采用山状云做骨架,在循环的花纹间织出隶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星占祈瑞文字。其特殊的铭文和图案使它成为国宝级文物。与它同样出土于新疆尼雅遗址的“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被,也是汉代皇家作坊的产品,是汉皇帝给尼雅当地统治者的赐物。它们不仅反映出我国当时高超的丝绸织造技术,而且也证明了汉晋时期中原王朝与西域国家之间的密切关系。

驼队行走在丝绸之路上,驮载的不仅仅是财富,更多的是文化。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为彼此注入新鲜血液,西方的宗教、戏剧、胡乐、胡舞、胡器、胡食等进入中国,中原文化在西域广泛流行。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达到鼎盛,丝路交通空前繁荣,使团、商队、僧人以及普通民众络绎不绝,唐王朝在开放、交流与融合中走向巅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唐气象。

高只有14.8厘米的“鎏金舞马衔杯银壶”,出土于西安市郊何家村窑藏,它的造型综合了北方涛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和马镫的形状。这种式样的壶是契丹文化的代表器物,在辽金时代的墓葬中时有发现,但在唐代金银器中还是首次见到。契丹民族在唐代是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与唐王朝关系密切。这件银壶正是汉族与契丹等各族文化交流的物证。而它最出名、最重要的价值当然是壶身两侧的舞马衔杯的图案。舞马是唐玄宗时宫廷中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据栽,当时宫中特殊训练了一批骏马,能随音乐起舞。每逢玄宗生日,舞马便在兴庆宫勤政务本楼前舞蹈。它们随着《倾杯乐》的音乐节拍踩踏进退、腾跃旋转,曲终时还会衔杯跪伏表示“祝寿”。这件银壶的出土,证实了文献记载的可信,因而弥足珍贵。

(选自2014年11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丝绸之路”开通后的文物文献的一项是(   

A.西汉楚王陵出土的一对金腰饰牌,正面纹饰采用浅浮雕,勾勒了两只猛兽噬咬有角蹄足神兽的场景,是汉朝工匠借鉴草原文化因素的作品。

B.-件长2.2厘米、厚0.4厘米的方形泥块,是出土于张骞墓的一块刻有“博望造铭”封泥,正是这块封泥,确认了张骞墓的所在。

C.汉代陶翼马通体呈白色,马昂首前视,四腿弯曲跪伏于地,肩部生有双翼,应该是中西交流的产韧,反映出汉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D.与“舞马衔杯银壶”同时出土的以酱红为主色调、似玻璃般晶莹润泽的“镶金兽首玛瑙杯”,在底部还设有流、兽首装饰,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路、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丝路,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

B.在“胡商牵驼图”壁画中,有作为“丝绸之路”象征符号的骆驼,面作能生动地展现当年的丝路商队的相关情况,并能够给人留下直观的印象。

C.胡人俑中的商贾、酒家胡、为中原朝廷效力的文臣武将、着胡服的汉族女子、骑骆驼的 汉人等展现了当时胡风东渐为中原带来的异域风情。

D.汉代皇家作坊的出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反映出我国当时高超的丝绸织造技术,证明了汉晋时期中原王朝与西域国家之间的密切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欧亚草原之间就有密切交流,张骞通西域后,各王朝及河西地区诸政权为确保丝绸之路畅通,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了丝路贸易和文化交流。

B.在丝绸之路上,驼队不仅驼载着财富,更驼载着文化,他们把西方的宗教、戏剧、胡乐、胡舞、胡器、胡食等传人中国,也使中原文化在西域广泛地流行。

C.隋唐时期,在丝绸之路上使团、商队、僧人以及普通民众络绎不绝,使丝路交通空前繁荣,丝绸之路达到鼎盛,唐王朝也在开放、交流与融合中走向巅峰。

D.文献记载“舞马是唐玄宗时宫廷中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鎏金舞马衔杯银壶”两侧的舞马衔杯图案,证实了文献的可信,是汉族与契丹等各族文化交流的物证。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禅师将一杯水和一面镜子交给弟子,说:“以后它们是你的老师。”弟子问:“跟水和镜子学习什么?”禅师说:“无论把水倒进什么形状的容器,水都会随之改变形状,不加埋怨。无论镜子面对怎样的情境,它都能如实映照,没有遗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 

读书杂谈

说到读书,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所谓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因为出版物太多,读者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批评这东西,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但中国似乎应该暂作别论。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就忽而变成批评家。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自己的文章中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印度有一个比喻: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上,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不久,又能人笑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就是两人抬着驴子走。”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 

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了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萧伯纳有这样的话: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这也是叔本华之所谓“脑子里给别人跑马”。较好的是思索着,因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不免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的确,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我先前吃过干荔枝,罐头荔枝,陈年荔枝,并且由这些推想过新鲜的好荔枝。这回吃过了,和我所猜想的不同,非到广东来吃就永不会知道。 

但萧的立论也不免有些偏激,我对于萧的所说,还要加一点骑墙的议论。我以为假如从广东乡下找一个没有历练的人,叫他到上海、北京或者什么地方,然后问他观察所得,恐怕是很有限的,因为他没有练习过观察力。所以要观察,还是要先经过思索和读书。 

(选自《而已集》,有删改) 

1.简要分析第2段中画线句的内涵。 

2.简述第4段的论述层次。

3.文章题为“读书杂谈”,请根据全文概括作者关于读书的主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文后题。 

乡村,还留着这一面驯顺的池塘,养鸭人来到这里。 

绿意慵倦,旧年相熟的苔草,刚进入夏季就衰老了,倒伏着,瑟缩着。听凭车辙和鞋印碾过去,踏过去。桥架起来了,于是有车,楼宇竖起来了,于是有并不荷锄而出的人。风已经是反季节的了,带着金属尖利的呼啸,从池塘上空划过的时候,池塘就梦魇一般的痉挛一下。 

夏季很冗长。公路是棕红色的,如一道鲜活的擦痕,切割着水湄笔直而去,又笔直地切割了远方的山脚。那道棕红色的擦痕也很冗长。 

走了比乡愁更漫长的路,养鸭人在这里搭起他的席棚。把骨节粗大的手掌拢在眉际,并非为着遮住乡野暴烈的日光,却是为着遮住都市声浪的日渐近逼。在每一个遍体尘土的傍晚,他次第收缩自己的视线,如同次第收缩对世界的幻想。

当鸭群在晨间欣然醒来,摇摆着扑入池塘中嬉戏的时候,那种生之欢愉是如此饱满。暗影在席棚之下,而日光尽情倾下。池塘在欢愉中绽开,苔草在欢愉中湿润,绿水中是银亮的光斑和洁白的羽翎。只有养鸭人知道,苔草和鸭群都只存活一季,生之欢愉是没有未来的欢愉。 

故乡已经不可触摸,他是漂流的,漫无目的地漂流了一季,又漂流了一季。因为远方总是好的。而当远方也被挤迫着慵倦并且沉落的时候,究竟有什么可以长存?席棚的日夜都是低矮的,漂流者是低矮的,夜里靠近哪一盏灯,才能确切地感觉到其实还很健壮的自身? 

月亮如儿时一样升起来了,橙黄色,很瘦弱,一言不发,却依然带着一个奔月那样明亮的关于远方的故事。远处的山更浑糊了,近处的山更沉重了。目力所及的每一座楼房都紧闭着,只留下几方如月光一样橙黄得黯淡的玻璃。鸭群睡了,而虫鸣仍在,儿时一样的清越,在仅存的水湄和苔草之中。又有一股带着金属气味的风划过,月亮就在池塘里痉挛了一下,望之令人心惊。

忽然他开始喊叫—— 

“……啊!——啊,啊……——啊……” 

(10)像是呼唤,也像是抒情,于是夜空中有了一种裂帛似的回声。然而没有人能听懂这外乡人的语音。 

鸭群被惊着了。忽啦啦一阵张皇的扑翼,逃亡似的纷纷扑入水中,然而池塘依旧惺忪。远远的黑暗中传来几声狗吠,很困倦的。没有一扇门窗就此张开,回应他的嘶叫。 

于是,一切复又平静。或许世界上还有未曾撕碎也未经证实的远方的故事。此刻,那故事必定栖在夜色之中 

养鸭人就枕着那故事睡了。 

他当然不会梦见,将近一百年前有一位名叫卢森堡的女人是怎样做着关于池塘的梦。这位曾使整个欧洲为之惊厥为之歌哭的女人,这位曾使整个世界为之侧目为之摇曳的女人,一次再次地梦见自己是一个乡村的牧鹅女,赤足走在露水深重的苔草上,于是世界不再存在,只余下她默默地照看绿水,照看水中银亮的光斑和洁白的羽翎。那面有着月光的池塘对于她太遥远太遥远了,那是一个无法撕碎也无法证实的远方的故事,她是枕着这个故事逝去的。 

假如养鸭人在梦中与她相遇,他能不能领她去找远方的乡村?

(选自《血脉的回想》,有删节)

1.本文前四段写乡村的环境,概括其特点并说明作用。 

2.从描写人物的角度,赏析8~10段文字。

3.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叙写卢森堡的故事?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第12段画线句的意蕴。

或许世界上还有未曾撕碎也未经证实的远方的故事。此刻,那故事也必定栖在夜色之中。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 

(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____________。(《周易》)

(3)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 ______________,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 

(5) 鼎铛玉石,____________,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6) 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7)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8) _____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