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2019新疆改编)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既抒写诗人辞官南归时的离愁,也表达立志报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立意高远,感情充沛。

B.诗的前两句议论、抒情。“浩荡”写“离愁”之大,“白日斜”指离别的时间,也渲染出惨淡哀伤的气氛。

C.“浩荡离愁”的黯然神伤与“吟鞭东指”流露出的暂时的放松相互映衬,是诗人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

D.这首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情。受生活中“落红”“春泥”“护花”等现象的启迪,写出打动人心的名句。

2.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1.B 2.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途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解析】 1. B项中“诗的前两句议论、抒情”表述错误,应该是“抒情、叙事”。其描写了“白日西斜”和“广阔天涯”,又抒发“浩荡离愁”和“吟鞭东指”的情绪。 2. 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紧扣诗题下笔,“飞来山”点明了地点,次句通过听说鸡鸣时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的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B.“闻说鸡鸣见日升”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

D.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通过对眼前之景的描写,由塔之高联想到神话传说,进而写出自己看到的壮美风光,大气而沉着。

2.请简要描述加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运用夸张手法,借写古塔之高表现自己立足点之高,为下文议论抒情做铺垫。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既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诗人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

2.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查看答案

古诗词赏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 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 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 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请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2.(2018莆田质检)这首“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2018莆田质检)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气势磅礴,情境雄健,语言壮丽,体现了豪放派的写作风格。

B.词人从实、虚两方面来表达报国情怀,起笔“醉里挑灯看剑”通过虚写表达忧国之情。

C.上阕和下阕的最后一句分别描写了理想和现实中的词人自身,雄壮与悲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

D.词人善于化用典故入词,用“的卢”写战马,不但突出了战马飞腾的雄姿,而且有力地烘托了骑马人的勇猛。

2.(2018泉州质检)“沙场秋点兵”中的“秋”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秋”渲染的氛围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