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紧扣诗题下笔,“飞来山”点明了地点,次句通过听说鸡鸣时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的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B.“闻说鸡鸣见日升”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

D.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通过对眼前之景的描写,由塔之高联想到神话传说,进而写出自己看到的壮美风光,大气而沉着。

2.请简要描述加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

 

1.D 2.示例:一座千寻高的宝塔伫立在飞来山上,每当雄鸡报晓时,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解析】 1. D项说法有误,诗人借写登高远望的感受,告诉人们“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抒发了自己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D项表述有误。 2. 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运用夸张手法,借写古塔之高表现自己立足点之高,为下文议论抒情做铺垫。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既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诗人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

2.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查看答案

古诗词赏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 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 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 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请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2.(2018莆田质检)这首“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2018莆田质检)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气势磅礴,情境雄健,语言壮丽,体现了豪放派的写作风格。

B.词人从实、虚两方面来表达报国情怀,起笔“醉里挑灯看剑”通过虚写表达忧国之情。

C.上阕和下阕的最后一句分别描写了理想和现实中的词人自身,雄壮与悲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

D.词人善于化用典故入词,用“的卢”写战马,不但突出了战马飞腾的雄姿,而且有力地烘托了骑马人的勇猛。

2.(2018泉州质检)“沙场秋点兵”中的“秋”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秋”渲染的氛围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2018泉州质检)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只能在“梦”中驰骋沙场,快意一时。

B.“八百里”描写军营连成一片,极其广大,“塞外”表明写作这首词的地点。

C.“飞快”“弦惊”以点代面,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D.“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词人希望借此赢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

2.本首“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