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薄荷 ⑴有一年,小姨从城里回来,给我们带了一包糖。...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薄荷

⑴有一年,小姨从城里回来,给我们带了一包糖。小姨说,是薄荷糖呢。小姨的眼里竟然还闪着光。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啦落了一地。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

⑵乡下孩子虽没见过世面,但对植物有一种天然的熟识感,且这薄荷在乡下实在太普遍,甚至到了令人漠视的程度。去学校的路上,有一段马路,马路两边有深深的沟,一丛丛的,都是浓青青的薄荷,落满了尘。每天来来回回好几趟,几乎不会多看它们一眼。

⑶薄荷的味道也不怎么样,家里西屋药房的柜子上放着一瓶薄荷做的药片,父亲曾给我吃过,凉凉的底色里竟藏着辣。我悄悄把那薄荷片吐了,之后再路过那满沟的薄荷,开始有几分厌烦。

⑷对薄荷的感情,现在想来,和对故乡的感情竞有几分相似。那时候,人是小小的,心却大得很,轻狂得不行,热热切切地要去外面的世界。眼前的简单素朴,泥土和植物,太熟悉以至于腻烦。

⑸后来到底出去见识了,从小城到大城,又到了天子脚下,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喧器世界,很多时候却不由自主会想起曾经令人腻烦的宁静乡土,还有光阴里一丛丛宠辱不惊的薄荷。

⑹到超市买东西,看到标签上的薄荷二字会无端升腾起莫名的亲切感。生活日用品,不知道什么时候都换成了薄荷味的。出门时手包里会塞上一小包薄荷味的口香糖,并不为吃,只为能常常看包装上那片绿绿的薄荷叶。

⑺有一回,在居住附近的集市上碰到卖花人,这卖花人特别,竟只卖一种植物,是薄荷!天太热,他把一盆盆青郁郁的薄荷小心放在刚下过雨的浅水沟里。水沟虽不太千净,可那薄荷却越发的青茂。我站在一旁看得痴,那一盆盆薄荷,在记忆里绵延开来,延展为一条明亮的乡路,通往那无忧无虑简单清寂的乡村岁月。

⑻卖花人笑着告诉我,薄荷一点也不娇贵,好养得很。

⑼从乡村出来的我当然知道薄荷的脾性,薄荷是乡下人的植物,与泥土打交道的人多半是没有矫情的习惯的。

⑽我坚定地买了两盆薄荷抱回家,养在客厅亮亮的窗台上。而此时,这明亮的窗台俨然已是薄荷环绕的一个清新简素的世界,没有姹紫嫣红,只有一片令人心清心宁的青碧。

⑾之前,家里的窗台上已养着好几盆薄荷了,还有几瓶剪下枝养在清水里的。可是,当出门碰到薄荷,总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温暖,会不由自主地驻足问候。不忍心擦肩而过,便要带回去一些养着。

⑿家里人笑我,你呀,这是要在窗台上养出一片故乡嘛。

⒀我一愣,还真是如此,光阴流转,往时光深处,心却小了,不再渴慕外面广阔的热闹天地,只想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地过日子,像从前的故乡。也像字句简单的一首诗,像木心的《从前慢》。

⒁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最想念幼时家中的院落,母亲在院子里种菜种花,那才叫生活,真美。这位朋友是生意人,走南闯北,见过大风大浪大繁华。当他说起这世间的美味莫过于他母亲做的清炒苦瓜时,那眼里也闪烁着一种光,和小姨当年说薄荷时的神色一样。朋友说苦瓜是自家院落里种的,一点都不苦。

⒂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⒃如今,我也早已爱上了那薄荷味,那清新,那凉,那寂,甚至那辣。周末,摘几片薄荷叶,清洗干净,泡一杯薄荷茶,坐在窗边,翻几页书,发一会儿呆,看几朵云。只想把生活变慢,把日子过得像故乡的薄荷一样。

1.阅读全文,依次筛选出作者对薄荷情感变化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⑴段划线句。

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啦落了一地。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⑺段中加点的词语。

我站在一旁看得,那一盆盆薄荷,在记忆里绵延开来,延展为一条明亮的乡路,通往那无忧无虑简单清寂的乡村岁月。

3.联系全文,分析第(14)段的作用。

4.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以“薄荷”为题目的好处。

 

1. 漠视 厌烦(腻烦) 亲切 爱(爱上) 2.(1)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由无比欢欣到骤然失落的心情。(2)示例:“痴”在这里是入迷、痴迷的意思。写出了“我”看到薄荷后沉浸在对无忧无虑简单清寂的乡村岁月的回忆之中的情形。 3.示例:第(14)段通过写生意人朋友对故乡对母亲的想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或丰富了薄荷的内涵),升华了依恋故乡、向往清静、简单、素朴生活的主题。 4.示例:文章通过写“我”对薄荷的感情变化,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依恋,对清静、简单、素朴生活的喜爱。文章以“薄荷”为线索组织材料,思路清晰,结构圆融。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阅读全文,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不断的变化的:根据第②自然段,作者最初对薄荷是一种“漠视”的态度,因为它太普遍;接着第③自然段写到了薄荷的味道,以致令“我”腻烦;根据第⑤、⑥自然段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有了故乡情结,对薄荷“升腾起莫名的亲切感”;根据第⑯自然段可知,作者最后“爱上了那薄荷味”。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1)题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先辨析修辞,再结合语句表达效果和蕴含的情感赏析。“像阳光般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一听到“薄荷”二字,本来欢欣的心情变得无比的失落,表现出“我”当时对薄荷的腻烦。(2)“痴”的意思是:①傻,无知。②精神失常,疯癫。③入迷,极度迷恋。在这个句子中是入迷、极度迷恋的意思。写“我”看到那一盆盆薄荷后,回忆起那无忧无虑简单清寂的乡村岁月,突出我对乡村的迷恋。 3.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段落作用要结合段落内容和所处位置来思考,通常有内容和结构两个思考角度。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文中第⑭段通过朋友的述说帮助作者理解了小姨眼中“光”的意味,丰富了薄荷意象的内涵。与朋友的谈话,自然而然引出了对故乡,对母亲的思念。同时“那眼里也闪烁着一种光,和小姨当年说薄荷时的神色一样”又巧妙地照应了前文,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4. 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对薄荷的不同态度及情感。小时候,对乡间随处可见的薄荷心生厌烦;长大离家到了城里,对薄荷有了一种莫名地亲近与喜爱,并在家里的窗台上养了两盆薄荷;现在我更是喜爱薄荷,明白了它所包含的那种乡情,希望将日子过像故乡的薄荷一样。文章以此表达对故乡的依恋,向往清静简单的朴素生活的主题。“薄荷”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可据此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侗族大歌——千年绝美如天籁

①侗人有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大歌”就是指侗族大歌,它以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被誉为绝美的“天籁之音”,堪称世界民歌艺术的珍品,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在侗语中称为“嘎老”(“嘎”就是歌,“老”则含篇幅长、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是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便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

③侗族大歌已经有千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就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至明代,邝露在《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这是数百年间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

④说起侗族大歌的形成,有一个美丽传说。古时候,一群侗族青年男女在山上耕种。他们休息时坐在一个大树下相互逗乐,欢声笑语引来了山上百鸟齐鸣、昆虫欢唱。那些声音有高有低,此起披伏。他们被迷人的鸟鸣虫唱所吸引,于是模仿起来。这样年复一年,优美动听、气势宏大的蝉歌、昆虫歌等多声部侗族大歌便形成了。

⑤大歌通常在节日里由男女歌队坐在鼓楼或围在火塘边进行对唱,以此来讲述人生哲理,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按音色,侗族大歌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和男女混声大歌几种。按体裁,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和混声大歌等七种。侗族没有文字,大歌全靠“桑嘎”(歌师)口头教唱,世代相传下来。

⑥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需要三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每个歌班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演唱时,常在歌曲后半的“拉嗓子”部分运用以长音方式构成的持续音。为了突出高音部的旋律,即在低音部的基础上运用向上的支声方法进行变唱。旧《三江县志》(卷二)中有着这样的记载:“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佳者唱反音,众声底则独高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

⑦大歌的分部合唱形式是领唱与众唱相结合。侗族大歌的主旋律在低声部,高声部是派生的。低声部是众唱的,声音大;高声部由一个或两三个歌手在低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即兴变唱。但有时高声部也可为主旋律,即当低声部唱一个漫长的持续低音时,唱高音部的歌手以自己较为鲜明的旋律线,形成相对独立的变体,它虽源出低声部,但都超过了低声部的地位,而形成了主旋律。

⑧侗歌讲究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侗族大歌一般由若干句构成,若干段组成一首。每首歌开始有一个独立性段落,作为序歌,中间部分由若干句组成,然后有一个尾声部分,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

⑨侗家人常说:“饭养身,歌养心。”他们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⑩“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大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着侗族的历史和文化,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代往下传。侗族大歌不仅是音乐的艺术,而且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作者:吴练勋,文章有改动)

1.阅读③—⑩段,简要概括文章围绕“侗族大歌”介绍了哪些内容。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按音色,侗族大歌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和男女混声大歌几种。按体裁,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和混声大歌等七种。

3.阅读第⑧段,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侗歌讲究押韵,曲调优美,歌词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      。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入在我们的基因里。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 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1)在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与文中画线句句式一致,符合语境,上下文连贯。

(2)根据材料可以概括出阅读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①体悟经典之美②       ④改变社会风气。(每点不超过六个字)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儒林外史》中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正面人物是_______,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 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

(2)《儒林外史》第三回回目是“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真才”指 的是__________(人名),“胡屠户行凶”指的是____________(事件)。

 

查看答案

按照要求填写相应诗句。

①鸡声茅店月,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___________,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⑤一抹晚烟荒戍垒,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

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⑦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述自己于危难关头接受重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虞美人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成淳十年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画面。

2.“虞美人”是词牌名,请从词中找一个词语作为这首词的题目,并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