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      。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入在我们的基因里。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 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1)在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与文中画线句句式一致,符合语境,上下文连贯。

(2)根据材料可以概括出阅读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①体悟经典之美②       ④改变社会风气。(每点不超过六个字)

 

(1)示例: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2)②继承传统文化 ③经历文化濡染 【解析】 (1)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句式结构为“动词+名词,你吟出+诗句,动词+一份+名词。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如:身处田园,你随口念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感悟一份自由。 (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结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可概括出“继承传统文化”;结合“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可概括出“经历文化濡染”。注意每点不超过六个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著阅读

(1)《儒林外史》中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正面人物是_______,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 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

(2)《儒林外史》第三回回目是“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真才”指 的是__________(人名),“胡屠户行凶”指的是____________(事件)。

 

查看答案

按照要求填写相应诗句。

①鸡声茅店月,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___________,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⑤一抹晚烟荒戍垒,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

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⑦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述自己于危难关头接受重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虞美人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成淳十年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画面。

2.“虞美人”是词牌名,请从词中找一个词语作为这首词的题目,并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

(注释)①亭林:即顾炎武,字亭林。②亭障:边塞岗亭、垒。③咨:询问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一处)

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亭林先生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 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偷生) B.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C.万钟于我何焉(增加) D.是亦不可以乎(停止)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万钟我何加焉/所恶有甚死者

B.今为妻妾之奉之/故不苟得也

C.谓失其本心/行道人弗受

D.由是生而有不用也/入无法家拂士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类比,说明正义要比生命重要,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具有文学趣味。

B.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指正义的事业;“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

C.第二段,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当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从反面论证了人不能失去“本心”。

D.结尾举有的人“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的例子,从反面论证失去“本心”的人之可耻可悲。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更富有文采和气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