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 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 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 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 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 儿,要好好儿活……

1.本文围绕“看花”写了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章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3.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把加点字“扑”换成“走”好不好?为什么?)

(2)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能不能把句中两个加点词去掉?说说你的理由。)

4.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5.有人说,文章的标题“秋天的怀念”不够明确,不如改为“怀念母亲”。你同意吗?请说说理由。

 

1.三件事。①母亲想带我去北海看花被拒;②我小时候和母亲去看花;③母亲去世后,我 和妹妹去看花。 2.对母亲的怀念、尊敬与后悔伤感的情感 3.(1)不好。“扑”字是指母亲很迅速地过来抓我的手,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深沉,害怕 我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用她坚定的信念不断的鼓励“我”,比“走”更能体现母亲的急 切与对我的爱。 (2)不能。“悄悄”和“偷偷”用来描写了母亲的状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小心翼翼, 表现了母亲对我爱得深沉。 4.懂了。我明白了母亲希望我和妹妹能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磨难,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尾 段妹妹陪我去赏花,作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各种开的烂漫的花,其实是他在感受生活的美好 和生的希望,这是母亲所期望的。 5.不同意。“秋天的怀念”点明了时间背景。文章中可以看到,母亲生前是在秋天时想带 我去看花,母亲去世后,我和妹妹又在秋天时去看花,这也呼应了标题。比起“怀念母亲” 直接点明怀念的对象,原标题显得更加心思细腻而深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文章写了三次看花。第一次,母亲极力想陪我去北海看花,结果是被我敷衍过去了;第二次体现在母亲的回忆里,小时候我和母亲去北海看花,是非常温馨的记忆;第三次,母亲去世后的一个秋天我和妹妹一起去看花,明白了母 亲未说完的话。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学生们容易理解出对母亲的怀念,对“我”心中的悔恨之意这点容易忽视。本文中,作者史铁生通过对秋天逝世的母亲的回忆,表现了他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重病在身却依然执着唤回我对生活希望的母爱感到深深的尊敬,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3.本题实际考查学生对于词语的赏析。首先要回答题目问题,好不好或是能不能,再说明理由,即原句的用词好在哪里。(1)首先表明观点:不好。“扑”动作描写,母亲很迅速地过来抓我的手,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深沉,比“走”更能体现母亲的对我的爱。(2)首先表明观点:不能。“悄悄”和“偷偷”用来描写了母亲的状态。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的状态外,还要答出母亲对我的情感。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去答题。作者在母亲逝世后和妹妹去赏花,对花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感受。结尾“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所以答案应为:懂了。 5.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标题作用的赏析。文章标题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内容、艺术手法、情感这四个层面去分析。这里结合文本内容可知,“秋天”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呼应了标题。比起“怀念母亲”显得更加心思细腻而深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__________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 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

2.对这首诗理解不当的一句是(    )

A. 这首诗的诗体是七言律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春天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 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B. 颔联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动词,勾画和渲染了一幅早莺争树,新燕啄泥的 动态画面,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C. 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 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 尾联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茵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

 

查看答案

古诗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诗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

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C.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3.李白的诗以丰富的想象著称,这首诗中哪两句诗最能体现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他的作品以慷慨豪迈、大气磅礴著称,极富 真情实感,主要作品有散文《荷塘月色》《背影》等。

B.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 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C. 作家刘湛秋在《雨的四季》中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的美丽、娇媚、温柔、 细润、甜美、夏雨热烈、粗犷也奔放,秋雨端庄而沉思的沉静,冬雨的自然平静。

D. 《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史铁生,小说代表作《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代表 作《我与地坛》《合欢树》。

 

查看答案

某校初一年级开展“关注语文”的调查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小题。

(关注一)只背经典有局限 现象:初一的小磊同学在小学时就背诵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但谈起现在的语文学习,他还是一头雾水。

分析:语文学习涉及听说读写各方面,背诵国学经典并不是提高语文学习水平的万能钥匙。 对策:语文学习要                     

(关注二)    

现象:进入初一,小飞同学天天在语文的题海中拼搏,可是语文成绩仍然徘徊不前。

分析:大量重复的练习会让人身心疲惫,提高语文成绩不能盲目做题。 对策:语文练习要适度、得法。

1.给“关注一”写出一条对策:

2.给“关注二”拟定一个标题(限 7 个字):

 

查看答案

仿照前两个句式,将第三句补充完整。

母爱是一阵清风,当你面对挫折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 母爱是一盏明灯,当你处于彷徨时,为你指明前进的方向。

母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