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社会,密码与我们紧密相随,电脑开机,微信、qq登录,自行车开锁,银行取款,甚...

现代社会,密码与我们紧密相随,电脑开机,微信、qq登录,自行车开锁,银行取款,甚至进入自家楼道都需要输入密码。其实密码的用处远不止这些,走向成功需要密码,走进朋友的内心需要密码,与父母老师顺畅沟通也需要正确的“密码”……

请以“密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记叙文,不少于600字。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3.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密码 夏,犹如清纯,而密码则需要我们在青春的旅行中寻找。 在青春的旅行中哭着,笑着,彷徨着,坚定着。有时候我们会迷失在旅途的风景中,有时我们渴望冲破青春的桎木告。这一切,仿佛是一场没有界限的旅行。 处于青春期的我们犹如凡高心中的那一束向日葵。他们嚣张地艳丽着,仿佛随时都能化成一团火,焚毁一切,青春期的我们不顾一切的自我燃烧,自我放肆,自我张扬,挥洒个性。年轻的我们总是有让父母,老师头疼的叛逆;有年少轻狂的放汤不羁。有突显个性张狂,和不顾一切的洒脱。 夏的密码是青春的叛逆、张扬,年少轻狂和不顾一切。 在那个时期,我们犹如海子心中的那片海,它是如此的清澈,温和,甚至美好得不真实。和煦的春风拂过,带来了青草与花儿的芳香,春姑娘的怀抱,轻柔,舒适。让人深深沉醉。但是,你忘记了,春花再美,只开一季,春阳虽柔,夏日必烈。大海此时平静得像熟睡的婴儿,下一刻也许会波涛汹涌,狂风肆虐。越是美好,越容易破碎。当孩子无法在现实中找到这种至善至美的境界之后,他只能躺在冰冷的铁轨上,让呼啸而过的列车把他带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堂”。 夏的密码是青春期中平静的海绵下的暗潮汹涌,稍不注意就会被带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堂”。 青春之歌犹如村上春树心中的那本爵士群英谱。他心灵的交响曲,鲜活而生动。在爵士中探求生与死的意义,寻找爱与恨的界限,构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爵士乐园。于是,他跟随《舞!舞!舞!》的节奏,穿过“《挪威的森林》,进行一场《寻羊冒险记》,步入《东京奇谈集》,再去海边寻觅卡夫卡的踪迹。 夏的密码是青春期中那多而复杂的朦胧的情感,以及对未知的未来寻找踪迹。 很难说步入青春期的我们是幸还是不幸,但他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他是不存在的幻想,却又时时刻刻把我们包围,冲击着我们的心灵,这,是夏的密码。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根据作文的提示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作文写作范围很广,可以从“实写”和“虚写”两方面入手。若采用实写的方法,以“密码”为题,可选择生活中与密码有关的事件,以密码为线索贯穿全文。比如,因为日记本密码、手机密码或电脑密码,与妈妈之间发生的误会、争执或是趣事等等,反映两代人之间不同的价值观。若采用虚写的方法,“密码”就有比喻义了,可与“信任”“坚持”“鼓励”等词联系起来。比如坚持是走向成功的密码;信任是增进友情的密码。如果用虚写的方法,文中一定要有点题的句子,将“密码”与其比喻义巧妙结合,这样使所写内容与题目紧密相扣,避免出现因内容与题目脱节而得低分的情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捡破烂儿的先生

于德北

我叫他先生,虽然他是一个捡破烂儿的。

那一年,繁华的重庆路又大兴土木,这里将盖起一座又一座超豪华商场,据说所卖物品皆为名牌,价格贵得惊人,绝非平民百姓可以问津。这个城市有钱的人越来越多,有几座这样的商场也在情理之中。

我骑着自行车,从灰层忒多的工地穿过,准备去一家编辑部送自己新写的故事。

在重庆路与一条小街的交叉口,在一处深深的门洞下,一道奇异的风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一个鬓发斑白的老人,年纪在70岁左右,他靠在一辆架子车前,在一片喧嚣之中,静静地吃饭。他的饭很简单:地上一个罐头瓶子,里边是辣椒酱;罐头瓶子旁边是一个玻璃

老人一边喝酒,一边就着大葱蘸酱吃着馒头。他见我站的时间长,冲我招招手,又指指地上的东西,意思是让我过去一起喝点。我摸摸口袋,里边还有几块钱,就一头扎进旁边的副食店,买了一斤猪头肉。

这样我和老人就认识了。

老人姓张,是电机厂的退休工人,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70岁,退休整整10个年头了。他的儿女都有不错的工作和家庭,也很孝顺,可他谁家也不去,就自己一个人过。

老伴儿在他退休前就去世了,老人把宽敞的房子让给了女儿,自己住一居室的小屋,过着清静的日子。

他清晨早早地出门,拉着架子车,边捡边收。报纸、书本、易拉罐、酒瓶子,只要能换钱的东西,他都收。

废品收购站下班之前,他把捡来和收到的东西卖掉,然后拉着空车回家。这是他的生活,很有规律。

老人酒量很好,面色红润,身体健朗。我很羡慕他!

我们正喝酒间,来了一个40岁左右的妇女,趿拉着拖鞋,手里拎着两个空瓶子。

女人问:“茅台酒瓶子咋收?”

“30元。”老人回答。

女人把瓶子举到老人面前,唠唠叨叨地说,这个瓶子的商标和瓶盖完好无损,应该多给点钱。说完,还做出一个转身欲走的姿态。

“35。”老人重新给了价。

女人悻悻地交出瓶子,数好钱,走了。

不待女人走远,老人突然从身旁摸出一块石头,猛地向瓶子砸去,只听“砰”的一声,转瞬之间两个完好的瓶子变得粉碎。

女人惊愕地停下脚步,我也瞪大了眼睛。

“你,怎么砸啦?”我问。

“砸了,他们就造不了假酒了。”老人淡淡地回答。

我还想说什么,老人却笑了。

老人兀自端起酒杯。喝一口白酒,吃一口大葱蘸酱,然后再咬一口馒头……

1.第②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分析文章划线句所采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3.“我”在重庆路与一条小街的交叉口发现了一道“奇异的风景”,联系全文,说说这道风景“奇异”在何处。

4.先生是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成年男子的尊称。小说一开头就点明文中主人公是个“捡破烂儿的”,可我为什么还叫他“先生”?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剪不断的思念

孙友田

①母亲去世了。终日陪伴她的那把剪刀,静静地躺在针线筐里,成了母亲的遗物,成了母亲一生勤劳的象征,给子女留下悠悠思念。

②母亲是位普通的妇女。她用那把普通的剪刀,剪裁一家人的衣帽鞋袜。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逢夜深人静时,总有一阵阵剪刀的“嚓嚓”声催我入梦。她为全家剪碎了多少个长夜和寒暑,她为全家剪碎了多少长夜和寒暑,直到剪断了她与尘世之缘。

③剪断了她与尘世之缘,却剪不断亲人对她的思念。

④母亲有一双巧手,不仅针线活乡里闻名,剪纸花的手艺也很精湛。不管是姑娘的花鞋和娃娃的帽花,她一看就会剪。剪刀在她手里像条水中的鱼,穿梭在流逝的时光中。左邻右舍的大闺女、小媳妇喊着“亲嫂子”、喊着“好婶子”央求她剪花样子。记得小时候,常看她端着针线筐儿坐在门口剪纸花。针线筐里放着一本少角没边的线装书,书里夹着她剪的花鸟虫鱼,一朵朵、一只只,无不鲜活可爱。一天,街上来个吹糖人的,挑着一小锅冒着热气的糖稀,引得孩子们围上去买糖人。我不知母亲无钱,竟哭闹着也要买。母亲无奈,只好喊道:“吹糖人的,给俺孩子吹一个,俺用花样子跟你换。这不,都夹在这书本里,随你挑。”那吹糖人的果真过来挑了一副“喜鹊闹梅”,给我吹了一个“老鼠上灯台”。

⑤弟弟出生后,母亲的那把剪刀增加了一种功能:为我们哥儿俩剪头发。记得有一次,我已上小学一年级,弟弟还没有上学。当时在外面剃头挑子剪一次头发要花两毛钱,按当时的物价,能买四只肉包子。看到我们俩头发长了,母亲就和我们商量:“这四毛钱给你们,每人两毛。叫我剪呢,省下钱来能买四只肉包子吃,不叫我剪呢,到外面剪去。就没有肉包子吃。”我还没有拿定注意,弟弟却马上决定吃肉包子。只见他手里拿着两毛钱,脖子里围着一条白毛巾,老实地坐在母亲怀里,等待开剪。母亲拿起剪刀,在弟弟头上小心翼翼地剪起来,尽管她剪纸技术精湛,但毕竟不是理发师,另外剪纸和剪发是两码事。实在难为母亲了。她精益求精不断进行修改,完工之后,弟弟的头还是变成了一只“花菜瓜”。我在一旁忍不住笑,弟弟却满不在乎,他连镜子都不照一下,扯下毛巾,一溜小跑去买肉包子去了。

⑥我没有享受那一次特殊的母爱,至今后悔不已。

⑦“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离别尚有团圆日,永诀再无相逢时。母亲去世,母爱已成史诗。再也看不见她的音容笑貌,再也听不到那“嚓嚓”的剪刀声……

在母亲节那天夜里,我梦见那把剪刀已成为母亲的墓碑。

1.文章以“剪不断的思念”为题,有什么好处

2.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母亲生前的哪些往事?请用简洁语言加以概括。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妙处。

4.文章开头和结尾处都描写了剪刀的“嚓嚓”声,这一细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伎:同“技”。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守荆南回         (2)以此自

(3)有宴集             (4)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酌油知之 / 弓矢为乐    B. 手熟耳 / 当涉猎

C. 以军中多务 / 旦爷娘去    D. 一夫伎 / 两狼并驱如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杖之,碎其金鱼。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上文中陈尧咨母亲的形象。

 

查看答案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释)①歙:安徽歙县,诗人方回的家乡。②蕨拳,指蕨芽,一种植物,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1.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信中国》,刷爆了朋友圈。某校开展“书信与阅读” 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不久前,综艺节目《信中国》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书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第一期播出,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 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为止,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                                   

(注释)①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在这里指《信中国》的观众。

(材料二)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空仿佛近在眼前。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表,在(材料一)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书信的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媒体评价:“《信中国》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结合你所阅读的某部名著,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 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