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剪不断的思念 孙友田 ①母亲去世了。终日陪伴她的那把剪刀,静静地躺在针线筐里,成...

剪不断的思念

孙友田

①母亲去世了。终日陪伴她的那把剪刀,静静地躺在针线筐里,成了母亲的遗物,成了母亲一生勤劳的象征,给子女留下悠悠思念。

②母亲是位普通的妇女。她用那把普通的剪刀,剪裁一家人的衣帽鞋袜。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逢夜深人静时,总有一阵阵剪刀的“嚓嚓”声催我入梦。她为全家剪碎了多少个长夜和寒暑,她为全家剪碎了多少长夜和寒暑,直到剪断了她与尘世之缘。

③剪断了她与尘世之缘,却剪不断亲人对她的思念。

④母亲有一双巧手,不仅针线活乡里闻名,剪纸花的手艺也很精湛。不管是姑娘的花鞋和娃娃的帽花,她一看就会剪。剪刀在她手里像条水中的鱼,穿梭在流逝的时光中。左邻右舍的大闺女、小媳妇喊着“亲嫂子”、喊着“好婶子”央求她剪花样子。记得小时候,常看她端着针线筐儿坐在门口剪纸花。针线筐里放着一本少角没边的线装书,书里夹着她剪的花鸟虫鱼,一朵朵、一只只,无不鲜活可爱。一天,街上来个吹糖人的,挑着一小锅冒着热气的糖稀,引得孩子们围上去买糖人。我不知母亲无钱,竟哭闹着也要买。母亲无奈,只好喊道:“吹糖人的,给俺孩子吹一个,俺用花样子跟你换。这不,都夹在这书本里,随你挑。”那吹糖人的果真过来挑了一副“喜鹊闹梅”,给我吹了一个“老鼠上灯台”。

⑤弟弟出生后,母亲的那把剪刀增加了一种功能:为我们哥儿俩剪头发。记得有一次,我已上小学一年级,弟弟还没有上学。当时在外面剃头挑子剪一次头发要花两毛钱,按当时的物价,能买四只肉包子。看到我们俩头发长了,母亲就和我们商量:“这四毛钱给你们,每人两毛。叫我剪呢,省下钱来能买四只肉包子吃,不叫我剪呢,到外面剪去。就没有肉包子吃。”我还没有拿定注意,弟弟却马上决定吃肉包子。只见他手里拿着两毛钱,脖子里围着一条白毛巾,老实地坐在母亲怀里,等待开剪。母亲拿起剪刀,在弟弟头上小心翼翼地剪起来,尽管她剪纸技术精湛,但毕竟不是理发师,另外剪纸和剪发是两码事。实在难为母亲了。她精益求精不断进行修改,完工之后,弟弟的头还是变成了一只“花菜瓜”。我在一旁忍不住笑,弟弟却满不在乎,他连镜子都不照一下,扯下毛巾,一溜小跑去买肉包子去了。

⑥我没有享受那一次特殊的母爱,至今后悔不已。

⑦“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离别尚有团圆日,永诀再无相逢时。母亲去世,母爱已成史诗。再也看不见她的音容笑貌,再也听不到那“嚓嚓”的剪刀声……

在母亲节那天夜里,我梦见那把剪刀已成为母亲的墓碑。

1.文章以“剪不断的思念”为题,有什么好处

2.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母亲生前的哪些往事?请用简洁语言加以概括。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妙处。

4.文章开头和结尾处都描写了剪刀的“嚓嚓”声,这一细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1.①题目新颖、别致,独具一格,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思念之情;③以对母亲的思念为线索,贯穿全文。 2.①左邻右舍的人央求 母亲为她们剪花样子;②母亲坐在门口剪花纸;③母亲用花样子换糖给我吃;④母亲用剪刀给我们哥儿俩剪头发。 3.(1)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地引出下文对母亲具体事件的回忆;在内容上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手里的剪刀比喻成穿梭在水里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剪纸花的手艺精湛,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和赞美之情 4.刻画了母亲用剪刀辛勤劳作时的场景,表现了母亲的勤劳灵巧、勤俭节约,这一富有典型性的场景寄托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①象征意义;②语带双关;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⑤文章线索;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设置这类试题,一般都是在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会和把握。结合全文内容来看,本文标题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这个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标题中的“剪刀”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有关母亲的事件,然后用简洁的句子加以概括。按文章的写作顺序,文章第④⑤段一共写了有关母亲的四件事:左邻右舍求母亲为她们剪花样子;母亲坐在门口剪花纸;母亲用花样子换糖给我吃;母亲用剪刀给我们哥儿俩剪头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伎:同“技”。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守荆南回         (2)以此自

(3)有宴集             (4)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酌油知之 / 弓矢为乐    B. 手熟耳 / 当涉猎

C. 以军中多务 / 旦爷娘去    D. 一夫伎 / 两狼并驱如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杖之,碎其金鱼。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上文中陈尧咨母亲的形象。

 

查看答案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释)①歙:安徽歙县,诗人方回的家乡。②蕨拳,指蕨芽,一种植物,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1.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信中国》,刷爆了朋友圈。某校开展“书信与阅读” 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不久前,综艺节目《信中国》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书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第一期播出,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 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为止,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                                   

(注释)①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在这里指《信中国》的观众。

(材料二)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空仿佛近在眼前。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表,在(材料一)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书信的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媒体评价:“《信中国》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结合你所阅读的某部名著,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 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2)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解漫天作飞雪。(韩愈《晚春》)

(4)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6)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汉字(请按顺序用正楷字在田字格中书写)

那方养育了自己生命的土地,哪怕再贫jí(     ),它也是父亲所辛勤耕耘的热土。父亲可以没有任何地位,但他有些狡xiá(      ),能辛勤劳动,他将默默地积xù(      )一辈子的力量来做成一两件事,比如造一间可供一家人容身的房子……因为有了这样的寻找,那一shùn(    )间我以为找到了心目中的父亲,终于塑造出了《台阶》中的父亲。(李森祥《〈台阶〉创作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