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秋天的怀念》选段,回答问题。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

阅读《秋天的怀念》选段,回答问题。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②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③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④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

1.请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第一段中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呢?

3.文中的划线句子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4.理解最后一段“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郑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的含义。

5.谈谈你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理解。

 

1.描写了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精心照顾瘫痪的儿子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愧疚。 2.“悄悄地躲起来”是为了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痛苦心情的充分体谅;“偷偷地听”是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爱。 3.插叙。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那步田地,突出了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对孩子的无私的爱(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4.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终于懂得了母亲“好好地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5.感叹人子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而无以言孝。这句话告诫天下的儿女们,要抓住父母健在的光阴,及时尽孝,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言语,一个关爱的眼神。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概括文章的内容和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题时,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采用“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进行概括,并加入对文章主旨内容的理解,根据题目要求作适当的增减。注意概括语言的简洁性。 点睛:记叙内容的概括,先找出记叙内容的六要素,然后按照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组织语言,最后将与内容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去除就可以得到答案。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行为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前后文内容,以及生活经验来分析揣摩人物行为产生的原因。第一次母亲“悄悄地躲出去”,是在我无法接受双腿瘫痪的事实而大发脾气时,母亲没阻止呵斥我的“摔东西”行为,是想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怒气,以恢复平静;第二次“又悄悄地进来”,是因为母亲听到屋内的我没有动静了,知道我的情绪已发泄完,她想进来继续照顾、安慰、鼓励“我”;第三次“又悄悄地出去了”,是因为过于高兴的母亲提到了我小时候的“跑”与“踩”的行为,这对于双腿瘫痪的我来说,是个敏感的话题,她以离开的行为中断这一话题,避免刺激“我”。 3.试题分析: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 顺叙(按事情发展顺序) 作用:叙事完整,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本题束缚的句子运用的是插叙。解答习题时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4.试题分析: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一般能表述正确的含义即可得分。解答本题要理解作者所写的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 5.试题分析: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是树想静静地呆一会,可是风却让他不停地摇曳。当你想赡养双亲,可能他们已等不及便过世了。解答本题时,围绕着“及时尽孝”解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 (2)太丘舍   ___________

(3)去后至   _________   (4)尊君在   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本,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一)诗歌鉴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萧条暗淡的气氛。

B. “古道西风瘦马”,描绘出一幅冬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

C.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

D. 这首诗句法 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义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中华经典诗词是个广mào(     )、深邃、丽多彩的世界。这里,有“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甲】      (A.娴雅文静  B.闲淡宁静),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恢弘壮阔。她如甘霖【乙】       (A.滋润  B.滋长)着干的心田,如花朵点zhuì(     )了寂寞的生活。走进这个世界,能提高我们的情操,诗化我们的生活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文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_______ ②干_______  ③广mào_______ ④点zhuì____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

【甲】______   【乙】______ 

(3)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__________。(朱自清《春》)

(3)_______________,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次北固山下》描写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情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天净沙 秋思》一诗中,哪句是写出了离家思乡的凄苦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唐朝诗人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委婉地表达了“乡思”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生活中的美景随处可见:田野中的桃红柳绿,是一幅自然风光的美景;交往中的互帮互助,是一幅社会和谐的美景;博物馆珍宝纷呈,是一幅人类艺术的美景……

请你结合你的生活实际,选择感受最深的某个方面,以“美景”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