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我的右边是丁香般芬芳的黄醋栗树,左边是一簇矮矮的...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我的右边是丁香般芬芳的黄醋栗树,左边是一簇矮矮的女贞,在我顶上,一棵尖叶的枫树和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栗树彼此交搭着它们宽大的绿油油的手掌,在我前面是一棵枝叶扶疏的肃穆而慈祥的白杨,它徐缓地舞动着它那白色的叶子,沙沙作响。淡淡的叶影和一圈圈闪闪的阳光在我正写字的信笺上舞动,从雨水润湿的树叶上时而有水珠滴在我的脸上和手上。监狱的教堂里人们正在做礼拜;低沉的木管风琴声隐约地传出来,给树木的飒飒声和小鸟的愉快的合唱声盖住了,这些小鸟今天都非常愉快;从远处传来杜鹃的啼声。【A】这多美,我多么幸福,人们几乎感到有些仲夏的气息了——夏季的丰满茂盛和生命的沉醉;你知道瓦格纳的歌剧《歌唱的能手》里一幕群众场面吗?——一大群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在拍手:仲夏的节日!仲夏的节日!忽然间大家跳起皮特尔梅尔华尔兹舞来了。【B】在这种日子里人们很容易想起这种情调来。

1.本段描写了什么内容?

2.【A】句中的“这”指代什么呢?

3.【B】句中的“这种情调”是指什么?

4.文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5.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描写了“我”在花园看到的景象以及对生命的美好感受。 2.指代上文所描述的种种富有生命力的景物。 3.指表现生命丰满茂盛、令人沉醉的活动、音乐、舞蹈等欢快情调。 4.渲染了一种愉悦的、美好的气氛。 5.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主要内容,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本文描写了“我”在花园看到的景象以及对生命的美好感受。 2.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A】句中的“这”指代上文所描述的种种富有生命力的景物。 3.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B】句中的“这种情调”是指表现生命丰满茂盛、令人沉醉的活动、音乐、舞蹈等欢快情调。 4.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文中渲染了一种愉悦的、美好的气氛。 5.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是一段景物描写,描写了“我”在花园看到的景象以及对生命的美好感受。本段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 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 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香远清,亭亭净植     益:增加

B. 菊之爱,陶后有闻     鲜:少

C. 之,足苦踬焉       履:踩

D. 先君子来室中坐,之   语:告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有五谷之实不有其名

B. 丹之爱,宜众矣               苍颜白发,颓然其间者

C. 命童子取土平                 由此观之,王蔽甚矣

D.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惊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给《习惯说》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

5.《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臣之妻___________                (2)皆以美徐公 ____________

(3)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_____________(4)时时而______________

2.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来源于古代典籍,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上文第二段就有一个这样的成语,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成效。

4.邹忌劝齐王取得成功,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语言交际有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的是六月里一个黄昏西湖的美丽景色。

B. 送别诗一般都是抒发诗人送别之情的,这首诗却以写景代替送人,构思别致。

C. 诗中的“莲”“荷”指的是同一事物,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

D. 这首诗从大处着笔,着力渲染,描绘了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画面。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的“红”字与杜牧笔下的“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红”字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依据课文填空

《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三而竭。

(3)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望岳》中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的壮志凌云的豪情,被后人所传诵。

(5)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经典诗文积累。

默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