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的是六月里一个黄昏西湖的美丽景色。

B. 送别诗一般都是抒发诗人送别之情的,这首诗却以写景代替送人,构思别致。

C. 诗中的“莲”“荷”指的是同一事物,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

D. 这首诗从大处着笔,着力渲染,描绘了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画面。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的“红”字与杜牧笔下的“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红”字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A 2.不一样。此处的“红”是形容词,是“红色”的意思。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红”是名词,泛指各种颜色的花。 3.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好风光的由衷赞叹。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把握。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A项理解不正确,这首诗描写的是早晨的西湖美景,而不是黄昏,从题目中的“晓出”可以看出,其他各项的理解都正确。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不一样。此处的“红”是形容词,是“红色”的意思。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红”是名词,泛指各种颜色的花。 3.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仔细阅读原诗,体会全诗的意境,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首诗通过对西湖六月天美丽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好风光的由衷赞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据课文填空

《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三而竭。

(3)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望岳》中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的壮志凌云的豪情,被后人所传诵。

(5)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经典诗文积累。

默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成长是一首诗,有欢笑亦有哭泣,有悲欢亦有离聚。在匆匆而逝的岁月里,是什么伴你长大?每个人成长的背后,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朋友,或许是一个人,一本书,一曲歌,亦或是一种永不言败的心情,一份永不褪色的情感,一个永远热烈的爱好。

请以“          ,我成长的朋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横线上可以填写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感情(2)文中不可以出现真实的姓名,可用“××”表示(3)文体自定,诗歌除外(4)字数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某校七(1)班同学正在进行“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请你也参加。

(1)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批新词、新流行语、新外来语进入我们的视野,如“图书漂流”“笔替”“粉丝”。请你再列举3个。        ①                ②                ③             

(2)汉字是汉文化的标志。但是,在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汉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在活动中,同学们通过深入调查,列举了汉字使用中不规范的现象,诸如:写错别字、滥用繁体字、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用谐音借用的成语、使用不规范的网络文字。为维护汉字的尊严,培养对汉字的尊重之情,请你探究问题并发表见解。

你认为造成以上汉字使用不规范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写出一点并发表见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自  白

铁  凝

⑴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了起来。

⑵她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四岁。没有了孩子的维系,又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是再无什么指望。她想到了死。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她坐下来给父母写诀别信。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这邮局是如此的嘈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衬着这陌生的嘈杂,衬着棕色桌面上浆糊的嘎巴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这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这时有一位拿着邮包的老人走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她抬起头来,跟前的老人白发苍苍,他那苍老的手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

⑶我的同学突然在那老人面前哭了。她突然不再去想死和写诀别的信。她说,就因为那老人称她“姑娘”,就因为她其实永远是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还需要她,而眼前最具体的需要便是她帮助这老人纫上针。她甚至觉出方才她那“尽情的绝望”里有一种做作的矫情。

⑷她纫了针,并且替老人针脚均匀地缝好邮包。她离开邮局离开那靠海的城市回到自己的家。她开始了新的生活,还找到了新的爱情。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不是她帮助了他,那实在是老人帮助了她,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如同针与线的连接才完整了绽裂的邮包。她还说从此日子里有了什么不愉快,她总是想起老人那句话:“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她常常在上班下班的路上想着这话,在街上,路过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邮局。有时候这话如同梦一样地不真实,却又真实得不像梦。

⑸然而什么都可能在梦中的街上或者街上的梦中发生,即使你的脚下是一条踩得烂熟的马路,即使你的眼前是一条几百年的老街,即使你认定在这条老路上不再会有新奇,但该发生的一切还会发生,因为这街和路的生命其实远远地长于我们。

⑹我们曾经在公共汽车上与人争吵,为了座位为了拥挤的碰撞。但是永远也记不住那些彼此愤怒着的脸。记住的却是夹在车缝里的一束小黄花。那花朵是如此的娇小,每一朵才指甲盖一般大。是谁把它们采来——从哪里采来又为什么要插在这公共汽车的窗缝里呢?怨气冲天的乘客实在难以看见这小小花束的存在,可当你发现了它们才意识到胸中的怒气是多么地没有必要,才恍然悟出,这破旧不堪的汽车上,只因有了这微小的花,它行驶过的街道便足可以称为花的街了。

⑺假若人生犹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这条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

⑻假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也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意盎然。

1.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同学和作者的自白分别是什么?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⑵段画线句子及作用。

她抬起头来,跟前的老人白发苍苍,他那苍老的手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

3.仔细阅读第⑷段内容,谈谈作者的同学为什么说“不是她帮助了他,那实在是老人帮助了她”?

4.最后两段话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