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读下面几行诗,按要求作文。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春天/原来,我只知道春天过了是夏天 ...

读下面几行诗,按要求作文。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春天/原来,我只知道春天过了是夏天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青春/原来,我只把青春当成了一段时间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母爱/原来,我把母爱当成了早餐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友情/原来,我把朋友当成了玩伴

......

请以“原来我没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例文 原来我没懂 原来我没懂,什么也不懂。我以为我懂什么是生活,原来,我把生活当成了一种习惯;我以为我懂什么是青春,原来,我把青春当成了一种过程;我以为我懂母爱,原来,我把母爱当成了一种依靠。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或者别人的计划中,一成不变的遵循着,谁也不想去改变,我们就默默的遵循着,进行着,淡淡的接受着。我一直吃饭、睡觉、学习就是生活,现在,我才知道,我一直以为的生活,只是我们一直遵循的东西。我认为的生活,其实只是一种习惯,真正的生活,其实我也不懂,生活,应该是平静的,可以改变的,随着自己而变,是我们主宰生活,而不是生活主宰我们。 青春像烟火般绚丽多彩,像玫瑰那样带着数不清的刺,更像泉水般清澈见底。上了初中,我们就进入了青春这样一个让人充满着好奇与迷茫的世界。到了初中,我们接触了新的人,新的事。更慢慢的变的不听话,有自己的思想,但是毕竟是半大不小的孩子,一些事,一些人分不清也道不明。青春很美,我们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貌,语言,甚至是穿着。攀比,叛逆等一系列我们以前觉得不会有的事开始出现在自己身上,我一直以为,这样的青春才是青春,现在,我懂了,青春是在书海中度过,这样的青春,才是青春。 母亲,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一处,母亲,是每个人的依靠。我一直以为母爱是无微不至的关照,是温暖的笑语,却不知道,母爱也可以不管不问不在乎。她只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在爱,用一种我们接受不了的方式在爱我们,她有她的方式,而我们有我们的方式,我们最后只能选择接受,知道那是爱,却总不能相信。母爱,我以为是一种依靠,却不知道,母爱,是一个人的全部,母爱,不是依靠,是你心灵的柔软。 原来我没懂,什么都没懂,原来我没懂,但却,什么都懂 【解析】 试题分析:“原来我没懂”是一篇命题作文,审题的着眼点放在“原来”上,表面看起来,我是生活的主人,即所谓的“无所不知”,实际上,很多东西我还没有真正理解。这给我们生活一个怎样的启示呢?所以选材时也要突出这一问题。兼顾到作文选材“选新不选旧”的原则,更体现了作文说真话抒真情的审美要求。注意要素完整,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合理运用。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安宁的《轻放》完成后面小题。(20分)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④我笑,“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账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账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账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1.文章写了父亲哪四件事?请简要概括。(4 分)

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8分)

(1)请结合上下文谈谈第②、③段中加点的“光明使者”的含义。(4 分)

(2)文章第⑤段写路人的表现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 分)

3.说说第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

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4分)

【链接】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孔乙己》)

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文中父亲却劝“我”不要催促,《孔乙己》的掌柜也没有催着讨要孔乙己的欠债。两人做法,看似相同,实则迥异。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和“掌柜”的做法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百无一用非书生》一文,完成后面小题。(10分)

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包括他们在内的千百万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实践者——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1.文章第段说“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这个观点的。(3分)

2.如果为第补写一个事实论据,你认为应该选写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外国的还是中国的?请先作出判断,然后根据判断,为第段划线句补写一个具体的事实论据。(3分)

3.结合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1)你怎样理解第段中“寻章摘句”一词?(2分)

(2)真正“有用”的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用原文回答,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10分)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清,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有轻重之分。当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时称为轻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称为浓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等几种。

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在做饭时,大家总能看到锅的上方有雾气产生,雾的形成和它形成的原理相同,只是形成的范围大、维持的时间长而已。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凌晨时分空气温度低,所以大雾经常出现在早晨。太阳升起后,由于温度的升高,小水滴或小冰晶又变成水汽或降落到地面,雾又渐渐消散了。

大雾天气不仅对交通影响很大,而且还危害农业。如果连续几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3天以上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专家提醒说,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很大的隐蔽性。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锻炼或散步,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会加深、加快,这样就会更多地吸收到雾中的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所以,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既然大雾能给人们带来危害,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迷雾呢?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以提高能见度的行为。雾可分为雾区温度高于0℃的暖雾和低于0℃的过冷雾。目前一般有三种消暖雾的方法:一、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汽附着在凝结核上成为大水滴。三、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

1.从雾的形成看气温与水汽的关系,归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愈多  B 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愈多

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愈少  D气温的高低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关系不大

2.大雾天气有哪些危害?请分条概括。文章说明大雾危害时有详有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5分)

3.请分析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查看答案

阅读《鲁相嗜鱼》,完成后面小题。(14分)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①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④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⑤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注释】①唯:正因为。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④枉:歪曲。⑤给(jǐ):供给。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鲁而嗜鱼(         )        ②不受也(         )

   ③其弟子曰(         )        ④则于相(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夫子嗜鱼不受者

A.佣者笑应曰                         B.收攻蕲

C.借第令毋斩,戍死者固十六七         D.为坛

2.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2分)

  一 国 尽 争 买 鱼 而 献 之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4分)

(1)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陶渊明《桃花源记》)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公孙仪的性格特征?(2分)

 

查看答案

阅读刘禹锡《望洞庭》,完成后面小题。(6分)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长庆四年八月,刘禹锡被贬,在前往安徽和州途中,观望洞庭湖的景色,写下了这首诗。

1.下列诗文中同样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项是(2分)         

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请从修辞手法或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划线的诗句。(2分)

3.请分析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怀。(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