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百无一用非书生》一文,完成后面小题。(10分)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

阅读《百无一用非书生》一文,完成后面小题。(10分)

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包括他们在内的千百万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实践者——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1.文章第段说“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这个观点的。(3分)

2.如果为第补写一个事实论据,你认为应该选写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外国的还是中国的?请先作出判断,然后根据判断,为第段划线句补写一个具体的事实论据。(3分)

3.结合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1)你怎样理解第段中“寻章摘句”一词?(2分)

(2)真正“有用”的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用原文回答,2分)

 

1.首先指出“百无一用是书生”说法的错误,接着举例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最后论证书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顺理(势)得(推)出自己的观点:百无一用非书生。 2.略。(所举事例必须扣住第6段的中心,扣1分) 3.(1)(2分)“寻章摘句”原指读书只会摘记一些词句,不做深入研究,缺乏创造性。(1分)这里是批评那些只知道死扣书本,脱离社会实践,无法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2)(2分)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每点0.5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怎样提出”,即要说明作者的思路,先说什么,即用什么方法引出话题;再说什么,即用什么方法讲什么道理;最后怎么指出观点。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举例要扣住两个要点,一是“书生”,即知识分子,二是有所成就。 考点: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1)先直接解释该词的意思,然后再与“书呆子”一词结合起来理解,即指死读书的状态,作者是批评死读书的人。(2)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可以在起领性和总结性语段中找,本题直接摘引最后一段最后一句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10分)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清,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有轻重之分。当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时称为轻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称为浓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等几种。

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在做饭时,大家总能看到锅的上方有雾气产生,雾的形成和它形成的原理相同,只是形成的范围大、维持的时间长而已。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凌晨时分空气温度低,所以大雾经常出现在早晨。太阳升起后,由于温度的升高,小水滴或小冰晶又变成水汽或降落到地面,雾又渐渐消散了。

大雾天气不仅对交通影响很大,而且还危害农业。如果连续几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3天以上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专家提醒说,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很大的隐蔽性。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锻炼或散步,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会加深、加快,这样就会更多地吸收到雾中的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所以,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既然大雾能给人们带来危害,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迷雾呢?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以提高能见度的行为。雾可分为雾区温度高于0℃的暖雾和低于0℃的过冷雾。目前一般有三种消暖雾的方法:一、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汽附着在凝结核上成为大水滴。三、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

1.从雾的形成看气温与水汽的关系,归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愈多  B 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愈多

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愈少  D气温的高低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关系不大

2.大雾天气有哪些危害?请分条概括。文章说明大雾危害时有详有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5分)

3.请分析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查看答案

阅读《鲁相嗜鱼》,完成后面小题。(14分)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①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④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⑤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注释】①唯:正因为。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④枉:歪曲。⑤给(jǐ):供给。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鲁而嗜鱼(         )        ②不受也(         )

   ③其弟子曰(         )        ④则于相(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夫子嗜鱼不受者

A.佣者笑应曰                         B.收攻蕲

C.借第令毋斩,戍死者固十六七         D.为坛

2.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2分)

  一 国 尽 争 买 鱼 而 献 之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4分)

(1)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陶渊明《桃花源记》)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公孙仪的性格特征?(2分)

 

查看答案

阅读刘禹锡《望洞庭》,完成后面小题。(6分)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长庆四年八月,刘禹锡被贬,在前往安徽和州途中,观望洞庭湖的景色,写下了这首诗。

1.下列诗文中同样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项是(2分)         

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请从修辞手法或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划线的诗句。(2分)

3.请分析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怀。(2分)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去年10月12日气候传播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以推动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行动。为了响应这一号召,我市某中学决定举办“应对气候变化,从我做起”综合实践活动,现邀请你一同参与。

1.2014年夏季,中国南方持续高温,北方则连遭暴雨。各地轮番上演的极端天气正是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之一。为了让人们认识到关注气候变化的重大意义,学校宣传队拟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关注气候变化”,请你对出下联:                   (2分)

2.“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但是,我国北方地区农历八月就已进入冬季,有古诗为证“胡天八月即飞雪”,而我们兴化地区,现还处在深秋,平均气温在15℃左右。请你运用物候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3分)

3.小华的妈妈看了气候变暖的报道,忧虑地说:“这样下去可不得了,但我们普通群众也无能为力啊!其实,作为普通群众,同样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如果你是小华,应该劝妈妈怎么做呢?(3分)

 

查看答案

回忆选文《宫廷游戏》和《语言的妙用》,回答问题:

1.利立浦特小人国用什么方法选拔官员?蓝红绿三色丝线影射什么?(2分)

2.我们来到了语言学校。三位教授正坐在那儿讨论如何改进本国语言,他们共有两个计划分别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