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一(实验班)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吕氏春秋·审分》说:“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道:“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材料中所记载的状况推进了

A. 井田制的普遍实施

B. 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C. 许多农民弃农经商

D. 重农抑商政策实施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明中叶以来,徽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有“无徽不成镇“之谚……他们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神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城,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一现象

A. 恢复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 加剧了晚明的政治腐败

D. 破坏了周边村镇的小农经济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盐引又称“盐钞”,是古代的取盐凭证。“引”是指有价证券,还可以作为“代币”流通。明代,盐商们需要送运粮食到边关,再从各个封疆大吏的手中换取他们手中的盐引。据此可知盐引

A. 是政府控制食盐专营的手段

B.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食盐市场

C. 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 是盐商合法贩盐的官方凭证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在中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开始大量购买亚洲的辣椒、丝绸和其他物品。然而,1400年后变得不那么容易买到。”美国历史教科书中这一记述其目的是想论证

A. 欧洲人口的迅速增长

B. 亚洲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性

D. 亚洲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7世纪被誉为荷兰时代,荷兰成为模范国家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人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等,但到了17世纪晚期荷兰却风光不再,导致其急剧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  

A.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 

B.商业资本发达但工业资本不足

C.英法颁布一系列歧视性的法令 

D.三次英荷战争中失去殖民优势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曾经引发三次英荷战争的《航海条例》在工业革命后被英国主动废除,这说明(   )

A. 英国商品的竞争力已经取得了绝对优势    B. 英国开始为欧洲一体化做准备

C. 英荷关系有了突破性改善    D. 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题文)1786年发行的一本《早起的职责与好处》告诫工人说:“长久地沉溺在温暖的床裼间,温热的肉体会变得松软无力,神经也会变得十分衰弱。”这说明工业革命期间

A. 工厂主将工人大规模地专业化

B. 工人的工作与家庭生活分离开来

C. 社会关爱传统的大众闲暇生活

D. 准时和有效被规定为必要的品质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下表为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丝、茶出口概括简表。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种桑养茶。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农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中国出口贸易占优势地位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D. 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表是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 轻工业的发展逐渐衰退

B. 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C. 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

D. 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在“大跃进”运动以后,毛泽东多次提出经济管理要还当分散。他说,“欧洲能够发展,就是欧洲有很多国家:中国人口比欧洲多,发展不起来,就是太集中,因此要分权。“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A. 旨在推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B. 促进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C. 是想破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D. 纠正了经济建设中右倾保守思想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979年邓小平对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由此可知经济特区得以创办并发展的最大优势是

A. 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

B. 华侨众多的人脉资源

C. 灵活自主的优惠政策

D. 相对独立的货币制度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德国《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这表明

A. 国企改革缺乏配套性措施

B. 冷战思维影响外媒评价

C. 外国对国企改革缺乏信心

D. 工业发展与世界相脱节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如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 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 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文教科书的插图,据此判断

A. 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中国使用

B. 采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 图中人物是中华民国政府官员

D. 新式通讯工具在中国广泛使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题文)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类别

主张君主立宪

主张民主立宪

主张调和者

篇数

10

2

4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君主立宪成为主流选择

C. 《大公报》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

D. 《大公报》实质上是政府的喉舌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有人认为: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不管西方舆论对新自由主义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痼疾的功能如何赞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似乎总是不合时宜地袭来。……在新自由主义盛行的这些年代,经济和金融危机已成为流行病这说明 

A.资本主义社会因经济危机而步入绝境

B.经济危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新自由主义医治经济危机的作用有限 

D.新自由主义导致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人明显增加,农民的破产情况得到遏制。如将此立法置于新政内容示意图中,准确无误的位置是

A. A

B. B

C. C

D. D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和接踵而来的‘冷战’的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

B. 接受马歇尔计划

C. 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21年,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1922年,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社会主义“已经不是一个通远未来”,“我们把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这表明列宁

A. 不断丰富新经济政策的内涵

B. 否定了经济政策的连续性

C. 看到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D. 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勃列日涅夫执政之初苏共中央文件指出:近年来农业增长的速度减慢了,这给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经济规律,……,这些是农业落后的基本原因。这表明苏共中央

A. 正确揭示了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B. 决定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 强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D. 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扩大市场的作用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指的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

B. 马歇尔计划

C. 关贸总协定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某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的章程有如下表述: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体现“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联合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组织精神;坚持安全合作与经济合作并重,安全先行。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 上海合作组织

B. 欧洲联盟

C. 亚太经合组织

D. 世界贸易组织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有学者指出:“就发达国家来说,区域化是为了确保自己在区域内的各种利益,同时借此力争在外部世界获取更多利益。就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把区域化作为将来进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更高层次的一个阶梯。”这表明区域化

A. 发展势头强劲

B. 与全球化相悖

C. 符合各国利益

D. 拓展空间广阔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1919年6月,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女子沈佩贞致函国会,陈述了她与议员魏肇文的婚姻情况,对魏肇文登报毁婚表示不满,希望通过法庭解决家庭纠纷。这件事在当时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对材料理解比较全面的是

A.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 民主法治,深入人心

C. 妇女解放,潮流涌动

D. 社会观念,碰撞转型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7世纪起,英国步西班牙的后尘,开始在北美大陆建立殖民地。1607年,伦敦公司依据国王的“特许状”建立了第一个北美殖民地——詹姆斯城。北美殖民地居民来自英、法、德、荷等国,他们是为了逃避政府迫害和天灾人祸,或者是为了追求信仰自由和美好生活。凭借武器和物质上的优势,他们驱逐或屠杀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强夺其土地。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闽南及粤东地区人多地狭,田少山多,所以尽管禁令森严,福建沿海的闽南人还是向台湾偷渡不绝,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才被承认完全合法。移民开禁以后,大批闽粤移民纷纷来台。嘉庆十六年(1811年),台湾居民除土著外共有232443户、1901833口,一百余年增长了近十倍。明末以来,台湾西部、东部沿海平原和中部盆地先后得到开发。台湾向大陆输出米、糖、硤黄、藤条等,由大陆输入日用百货,大洋贸易的转运经济转变为两岸贸易。

——据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美成为17世纪西欧殖民对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闽粤移民与西欧移民迁移形式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中、欧移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中叶,以英美为主的西方商人和官员采取建议、请求、利诱等各种手段试图在中国兴建铁路。尽管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官僚们看到了铁路的优越性,但出于维护主权方面的考虑,坚决反对铁路的兴建。当时清朝的官员,认为修筑铁路弊端有三:一为“资敌”,对洋人入侵国土长驱直入有利;二为“病民”,占用大量农田、拆迁民宅坟墓,破坏风水;三为“失业”,铁路修成后,沿线舟车挑夫、行栈铺房无以为生,必将聚为流寇。1876年,英美两国合伙欺骗清政府在上海修建了吴淞铁路,引发了中英矛盾,经过谈判,中方以28.5万量白银的价格,回购了吴淞铁路。1877年,清政府赎买铁路后,下令拆毁铁轨、铲平路基、推到车站。1895年清政府迫于压力宣布重建吴淞铁路,该铁路大体遵循原昊淞铁路的走向,利用大量旧路基,最终于1898年全线竣工通车。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政府收回并拆毁吴淞铁路的行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重建吴淞铁路的原因。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材料一: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高收入国家中三种类型

全世界

高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65年2003700

1413280

163040

698900

317570

91290

所占%100

70.53

8.14

34.88

15.85

4.56

1993年23112566

18247536

990262

6259899

6279762

4214204

所占%100

78.95

4.28

27.08

27.17

18.23

 

 

—根据世界银行1991年和1995年的发展报告提供的统计数字

材料二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材料三美国《世界日报》2000年4月2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防止经济一体化成为新的经济奴役》的文章说:“抗议人群呼吁的是,世界经济强权正和一小部分跨国公司联手,打着帮助贫穷国家建设的招牌,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等转嫁出去。”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1)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代全球化下,面临哪些全球性问题?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