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高收入国家中三种类型 全世界 高收...

材料一: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高收入国家中三种类型

全世界

高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65年2003700

1413280

163040

698900

317570

91290

所占%100

70.53

8.14

34.88

15.85

4.56

1993年23112566

18247536

990262

6259899

6279762

4214204

所占%100

78.95

4.28

27.08

27.17

18.23

 

 

—根据世界银行1991年和1995年的发展报告提供的统计数字

材料二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材料三美国《世界日报》2000年4月2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防止经济一体化成为新的经济奴役》的文章说:“抗议人群呼吁的是,世界经济强权正和一小部分跨国公司联手,打着帮助贫穷国家建设的招牌,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等转嫁出去。”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1)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代全球化下,面临哪些全球性问题?

 

①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差距在扩大。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 (2)推动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 (3)问题: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新殖民主义的出现;环境恶化;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动荡。 【解析】 本题考查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以及对全球化的认识。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在扩大,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新殖民主义的出现,环境恶化,贫富分化加剧和社会动荡都表明全球化进程存在许多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认真对待。 (1)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分析得出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呈现的变化,同样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分析得出经济差距在扩大。这种变化当然不利于低收入国家。 (2)“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等信息,再联系所学从当时的背景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等方面来回答。 (3)当代全球化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根据材料中的“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中叶,以英美为主的西方商人和官员采取建议、请求、利诱等各种手段试图在中国兴建铁路。尽管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官僚们看到了铁路的优越性,但出于维护主权方面的考虑,坚决反对铁路的兴建。当时清朝的官员,认为修筑铁路弊端有三:一为“资敌”,对洋人入侵国土长驱直入有利;二为“病民”,占用大量农田、拆迁民宅坟墓,破坏风水;三为“失业”,铁路修成后,沿线舟车挑夫、行栈铺房无以为生,必将聚为流寇。1876年,英美两国合伙欺骗清政府在上海修建了吴淞铁路,引发了中英矛盾,经过谈判,中方以28.5万量白银的价格,回购了吴淞铁路。1877年,清政府赎买铁路后,下令拆毁铁轨、铲平路基、推到车站。1895年清政府迫于压力宣布重建吴淞铁路,该铁路大体遵循原昊淞铁路的走向,利用大量旧路基,最终于1898年全线竣工通车。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政府收回并拆毁吴淞铁路的行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重建吴淞铁路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7世纪起,英国步西班牙的后尘,开始在北美大陆建立殖民地。1607年,伦敦公司依据国王的“特许状”建立了第一个北美殖民地——詹姆斯城。北美殖民地居民来自英、法、德、荷等国,他们是为了逃避政府迫害和天灾人祸,或者是为了追求信仰自由和美好生活。凭借武器和物质上的优势,他们驱逐或屠杀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强夺其土地。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闽南及粤东地区人多地狭,田少山多,所以尽管禁令森严,福建沿海的闽南人还是向台湾偷渡不绝,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才被承认完全合法。移民开禁以后,大批闽粤移民纷纷来台。嘉庆十六年(1811年),台湾居民除土著外共有232443户、1901833口,一百余年增长了近十倍。明末以来,台湾西部、东部沿海平原和中部盆地先后得到开发。台湾向大陆输出米、糖、硤黄、藤条等,由大陆输入日用百货,大洋贸易的转运经济转变为两岸贸易。

——据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美成为17世纪西欧殖民对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闽粤移民与西欧移民迁移形式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中、欧移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查看答案

1919年6月,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女子沈佩贞致函国会,陈述了她与议员魏肇文的婚姻情况,对魏肇文登报毁婚表示不满,希望通过法庭解决家庭纠纷。这件事在当时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对材料理解比较全面的是

A.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 民主法治,深入人心

C. 妇女解放,潮流涌动

D. 社会观念,碰撞转型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就发达国家来说,区域化是为了确保自己在区域内的各种利益,同时借此力争在外部世界获取更多利益。就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把区域化作为将来进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更高层次的一个阶梯。”这表明区域化

A. 发展势头强劲

B. 与全球化相悖

C. 符合各国利益

D. 拓展空间广阔

 

查看答案

某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的章程有如下表述: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体现“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联合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组织精神;坚持安全合作与经济合作并重,安全先行。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 上海合作组织

B. 欧洲联盟

C. 亚太经合组织

D. 世界贸易组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