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的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根据是

A. 交战双方大多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B. 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C. 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 交战国都是领土辽阔的封建专制帝国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一战前,资产阶级竭力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意识: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这里的资本家的事业是指

A. 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    B. 捍卫全人类的利益

C. 对外扩张,开拓海外市场    D. 维护民族的独立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有关一战后期美国参战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援助协约国,防止其失败

B.借口反对德国无限制潜艇战

C.捞取战利品,夺取世界霸权

D.转嫁国内危机,防止人民革命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瑞士著名的国际法学者瓦特尔在1758年发表的《国际法》中说:“均势的核心意义是妥协安排国际事务,没有一个国家能居于至高无上的主宰、支配他国的地位。”1907年,英国外交部在克劳备忘录中谈到:“英国的政策是维持均势,把自己的力量加在这一边或那一边,但是总是加在一边以抵制某一时期内最强大的国家或集团的政治霸权。这几乎成为一个历史上的真理。”英国“均势”政策的表现不包括

A. 参加反法同盟,    B. 巴黎和会上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C. 英法俄组成协约国    D. 与法国联合,与美国争夺国联领导权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及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的国际秩序感受各不相同。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

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

②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

③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

④被排斥的孤独者。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 ①是美国,②是德国

B. ③是法国,④是苏俄(联)

C. ②是德国,③是英国

D. ①是苏俄(联),④是美国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20年,美国参议院共与党人亨利·洛奇说:“不能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美国。”这段话反映美国:

A. 对威尔逊总统“十四点和平纲领”的支持

B. 对苏维埃俄国新生政权发动军事围攻

C. 在华盛顿会议上限制日本在远东的扩张

D. 对英法操纵国联不满,拒绝参加国联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美国总统威尔逊将国联盟约称作“兄弟和友爱的宪章”。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有

①苏俄及德、奥被吸收为国联会员国

②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

③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④规定对战败国的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洛迦诺公约》是一系列文件的总称,它的签署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该公约的签订为下列哪一国家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了道路?

A. 英国

B. 法国

C. 德国

D. 美国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题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为维护和平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主要表现为

①建立国际联盟

②缔结《五国海军军备条约》

③苏俄提出了《和平法令》

④签署《洛迦诺公约》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题文)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它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

A. 1918、3签署《布列斯特和约》

B. 1937、11《反共产国际协定》

C. 1939、8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 1938、9签署《慕尼黑协定》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 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B. 帮助波兰会大量消耗英国国力

C. 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大陆均势

D. 波兰灭亡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题文)1940年12月底,罗斯福在一次广播讲话中说:“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回避危险或对危险的害怕”,“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随后不久,美国

A. 通过了新的《中立法》

B. 通过了《租借法》

C. 与英国共同发表《大西洋宪章》

D. 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和阿拉曼战役的共同点是

A. 都是本地区战场上最大规模的战役

B. 都是美英盟军取得的重大胜利

C. 都是海陆空三军配合下取胜的战役

D. 都是地区战场上重要的转折战役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题文)“二战”后期,盟国曾召开一次代号为“公共交通起讫点”的会议,杜鲁门认为它“只是一次炒冷饭,是一次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这次会议是指

A. 德黑兰会议

B. 开罗会议

C. 波茨坦会议

D. 雅尔塔会议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蒋介石在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党员大会上,要求全国人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其发言针对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皖南事变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宋美龄在《不宣而战之战争可以肆无忌惮》中说,日本方今以种种事实证明,不宣而战之战争,如何可以毋须遵守束缚正式战争之种种国际公法,因此而尽量利用之。材料表明日本对中国战而不宣是为了(    )

A攫取大量侵华权益

B使其侵略活动免受国际法的约束

C避免英美出面干涉

D能够从美国进口大批的战略物资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题文)1940年12月23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旂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届连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四字,以颜其额。”此图赠与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

A. 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 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

C. 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 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2015年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既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的转折点。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通过抗战

A. 赢得了与西方大国一样的地位

B. 赢得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彻底胜利

C. 为世界赢得和平做出突出贡献

D.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

B.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

C. 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时(  )

A. 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

B. 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

C. 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

D. 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948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A. 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B. 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 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它的签订,至少体现了三方面的意义,首先,制定了国际贸易活动的“行为准则”,使国际贸易行为规范化、国际市场秩序化。其次,通过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限制非关税壁垒,奠定了国际自由贸易的基础。最后,充当国际“商务法庭”,发挥贸易仲裁作用。“它”是指

A. 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

B. 1945年雅尔塔协定

C. 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 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题文)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第一环是英联邦,包括英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等讲英语的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环环相扣,以英国为核心。此项政策的提出主要基于

A.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B. 遏制共产主义在欧洲扩张的需要

C. 欧共体的政治联合落后于经济联合

D. 二战后英国和欧洲国际地位被削弱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对下面图示所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①以美苏两国为主导的两大阵营对峙

②“冷战”的重点在欧洲

③“冷战”的重点在亚洲

④美苏在亚洲的对抗超出了“冷战”的范畴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 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题文)1948年,英、法、美占领区的经济议会在德国法兰克福通过一项原则,基本取消对经济的强制控制,允许居民不受限制购买个人需要的物品,并准许以公开的市场价格出售他们各自的商品和劳务。这项原则

A. 旨在与苏联控制区进行全面对抗

B. 体现出美欧在经济政策卜的分歧严重

C. 说明盟国对德改造任务基本完成

D. 有利于促进战后西德经济繁荣与发展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北欧平衡”是指冷战时期的北欧地区以执行武装中立的瑞典为中轴,分别存在受苏联影响和支配的芬兰(保持主权独立且不与西方结盟),及加入北约的挪威、丹麦和冰岛(三国承诺不会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北欧平衡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北欧平衡”理解正确的是

A. 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

B. 是美苏冷战政策的恶果

C. 是苏联国力衰弱的表现

D. 客观上推动了冷战升级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冷战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

A. 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 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 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演变

D. 从政治多极化到经济多极化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这反映了

A. 欧洲经济一体化成效显著

B. 战后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明显

C. 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丧失

D. 欧日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题文)下面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军费开支曲线图。致使图中两次最大增幅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局部战争

B. 军备竞赛

C. 经济发展

D. 反恐战争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海湾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有

其国际大背景是两极格局解体,中东地区原有力量均势失衡

直接起因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拒绝从科威特撤军

③“沙漠风暴行动沉重打击了伊拉克军队,严重削弱了其战斗力

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向传统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中东的巴勒斯坦的地区是块是非之地,自公元1世纪以来,先后有哪些帝国统治过该地区

①罗马帝国

②阿拉伯帝国

③奥斯曼帝国

④元朝帝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1992年9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老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B.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

C.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      D.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

A. 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 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 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甲午战争以来中国曾两次大规模出国作战,一次是参加中国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结合部——缅甸作战;另一次就是抗美援朝。在这两次作战中,许多英雄儿女埋骨于异国他乡。20119月, 19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终于被护送回国,归葬于腾冲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20143月,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抵达沈阳,归葬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对此,下列评价准确的是

A. 两次遗骸归葬都反映了政府对海外侨胞命运的关注

B. 两次遗骸归葬都有助于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结盟

C. 两次出国作战都为实现亚洲和平作出决定性的贡献

D. 两次出国作战都有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1953年,中国驻缅甸首任大使姚仲明回国述职,周恩来对他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

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 B.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2016年江苏卷)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详细信息
39. 难度:简单

(题文)(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详细信息
40. 难度:简单

(题文)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如:1955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至于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这主要因为改革开放前

A.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B. 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C. 闭关锁国,社会发展缓慢

D. 中国对世界历史的研究落后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题文)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 中美关系正常化

B.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中日建交

 

详细信息
42. 难度:简单

(题文)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 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 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 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 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详细信息
43. 难度:简单

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 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详细信息
44. 难度:简单

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

A.巴黎公社失败时   B.世贸组织成立时  

C.欧元问世时       D.两极格局瓦解时

 

详细信息
45. 难度:简单

下表反映出20世纪后半期世界各文明政治控制的领土数量发生变化,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表:各文明政治控制的总领土估算(单位:万平方英里)

年份

西方文明

中华文明

伊斯兰文明

东正教文明

1971

1280.6

393.6

918.3

1034.6

1993

1271.1

392.3

1105.4

716.9

 

 

——摘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注:东正教地区包括欧洲东部、亚洲西部和北非东部,在种族上以斯拉夫人为主体。)

A.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导致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B. 伊斯兰教极端势力的控制范围日益扩大

C. 西方国家政治稳定,没有出现民族分离运动

D. 中华文明圈内各国和谐共进,变化微弱

 

详细信息
46. 难度:中等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演变。这种变化

A. 国际政治经济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

B. 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得到普遍支持

C. 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国际社会很大的遏制

D. 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详细信息
47. 难度:简单

亨廷顿曾说欧洲的疆界结束于基督教的范围终结、伊斯兰教和东正教范围开始的地方1994年春,欧盟明文规定,除信奉基督教波罗的海诸国以外,排除所有信奉东正教的前苏联共和国入盟的可能性。上述现象共同说明

A. 欧盟内部冷战思维严重阻碍其东扩

B. 欧盟现今各成员国皆为信奉基督教国家

C. 欧洲的联合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基础

D. 欧盟各成员国都表现出很强的文化优越感

 

详细信息
48. 难度:中等

下表为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数量变化表(单位:个),由此可得到的最确切的信息是

A. 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B.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C. 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无足轻重

D.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详细信息
49. 难度:中等

推动下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A. 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 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 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详细信息
50. 难度:简单

现任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认为:当今世界己发生根本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探讨应对共同挑战的新准则是论坛的工作重心。符合材料表述的是(    )

A. 发展中国家正在超越发达国家

B. 世界多极格局已经形成

C. 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需要重构

D. 大国结盟应对新势力的挑战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51. 难度:中等

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

(6)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

(2)据材料一、二,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并指出形成这一共同之处的原因。

 

详细信息
52.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50年代,位于民主德国萨克森豪森集中营主展区的“反法西斯主义者的面容”展示板可以代表该国在二战记忆中的主要观念,即它作为“好”德意志人的继承者,在反抗“坏”德意志人的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换言之,它不承担发动战争与种族屠杀的历史罪责,而是同其他战胜国一起共享胜利的喜悦,并一起悼念那些反法西斯主义抵抗运动中的牺牲者。面对冷战格局,该国还坚信自己同西部纳粹残余力量继续战斗的艰巨使命,也是二战的自然延续。对内大赦与对外赔偿构成了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扭转被占时期的盟军改造路线、推行“正常化”的策略。大批纳粹分子重新进入公共领域,集中营被挪为他用。暗杀希特勒的保守派军人被奉为英雄,因东部国界变动而被驱逐的归乡德意志人则自视为二战的受害者。在冷战氛围下,联邦德国向以色列及屠犹幸存者支付赔偿金,其故意遗忘左翼抵抗者的举动,获得了西方阵营的首肯。

——孟钟捷《社会科学报:德国如何建构二战记忆》2015年2月12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德国对二战记忆的主要态度及原因。

 

详细信息
53. 难度:中等

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