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黑龙江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周幽王被杀后,褒姒所生之子伯服逃到晋国,晋欲拥立伯服,但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的前太子宜臼,晋侯最后杀死了伯服。这反映出当时

A. 天子地位一落千丈

B.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 血缘关系日益衰落

D. 分封秩序遭到破坏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家”字的含义曾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见下表)。“家”字含义的演变反映出

阶段

主要含义

史料来源

氏族宗庙

甲骨卜辞

氏族(宗族)

西周金文

个体家庭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文献

 

 

A. 分封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B. 中央集权制度己经形成

C. 血缘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D.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战国至汉初,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军功爵制

A.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B. 有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C. 表明了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

D. 导致了分封制度彻底瓦解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读《九卿职能表》,从中可见秦朝中央官制

官称

职能

官称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卫尉

宫门警卫

宗正

皇室事务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太仆

宫廷车马

 

 

A. 彻底打破贵族分封体制

B. 各级官员既配合又牵制

C. 便于皇帝操纵军国大权

D. 仍具有家国一体的色彩

 

二、null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下面各项主张与唐太宗的认识比较接近的一项是

A. 无为而治

B. 重农抑商

C. 民贵君轻

D. 以法治国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宋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防弊”之政。其防弊之政的第一原则是收权,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第二原则是分权,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宋初措施主要体现第一原则的是

A.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B.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C. 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D. 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据《哈佛中国史》记载:“晚唐时期,69%的高官要么出身于世家大族,要么出身于官宦世家,而到北宋时期,这个数字只有19%。”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A. 科举制度的完善

B. 平民地位的提高

C. 文官政治的形成

D. 社会结构的变迁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廷寄是清代的一种官方文书。到了雍正年间,皇帝的上谕先由军机处撰拟,再交给兵部捷报处寄往外省的总督和巡抚。廷寄的内容大多是告诫臣工、核查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封函的表而通常标注“某处某官开拆”的字样。上述资料可以说明廷寄

A. 不易保密,且办事效率较低

B. 与内阁分别掌管文武决策

C. 是清朝政情传达的唯一方式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有学者指出,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陚予“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C.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 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图可说明中国古代

A. 科举选官是官僚的主要来源

B. 儒家思想塑造悠久文化传统

C. 国家社会结构具有稳定性

D. 家族是国家的基本构成单位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意味着,雅典民主

A. 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B. 忽视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C. 政治决策过于随意

D. 充分保护了平民的民主权益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鲜血,平时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材料强调

A.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B. 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C. 城邦公民自由平等

D. 城邦至上的公民意识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毕阿斯把人的好行为归于上帝。他还说过:“挣钱的工作最使人快乐。”他认为只有人们富裕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这反映了他

A. 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B. 以大量的财富支持城邦

C. 以人为中心关注世界

D. 要求人民听从上帝的安排

 

四、null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公元前326年,罗马通过了彼提利阿法案,依照法律规定,债务人以他的财产而不是以人身对债主负责。这一规定

A. 解决了平民迫切要求的土地问题

B. 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C. 保证了平民的公民身份和权利

D. 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卢梭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

A. 共同体的理性意志    B. 多数人的利益表示

C. 主权者的集体诉求    D. 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主持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可消除自由,那就象灭绝空气一样荒唐”。这说明

A. 民主政治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

B. 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

C. 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

D. 美国的民主政冶应该保护党争和自由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简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宜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

B. 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 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 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877年,马建忠在《自法国上书李鸿章》一文中称:“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这表明

A. 洋务派学习西方律例制度

B. 先进人士对洋务运动进行反思

C. 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愿望

D. 顽固派局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赫德曾提出处理中国的方针:“把现存的王朝作为一个还在运转的王朝接受下来,并且,一句话,充分利用它。”战后议和,列强采纳和实施的正是这一方针。这一方针表明,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 巩固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

B. 镇压义和团运动扶植清政府

C. 真正实现瓜分中国的美梦

D. 彻底变中国为半殖民地社会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太平天国(    )

A. 革命纲领具有落后性    B. 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 其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 阶级局限导致革命失败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1901年,清政府下诏实施新政,在光绪帝发布的上谕中指出:“大小臣工,清夜自思,即无拳匪之变,我中国能自强耶?夫无事且难支持,今又构此奇变,益贫益弱,不待智者而知。”这表明清政府

A. 对积贫积弱局面进行了理性的反思

B. 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主动推进改革

C. 推行新政旨在应对空前的政治危机

D. 进行政策调整以平息民主革命浪潮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背景是

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B.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C. 北洋政府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D. 西学东渐潮流的迅猛发展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武昌起义

B. 国民革命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毛泽东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毛泽东意在强调

A.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B. 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C. 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D. 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刚一成立,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 正确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B. 认识到了国民党势力的强大

C. 存有“左”倾激进主义错误

D. 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1941年蒋介石在其著作中指出“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其意图是

A. 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弊端

B.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

C. 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反对民主科学厉行文化专制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傅吾康曾说:“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统一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抗日战争被认为是1927年中断的革命战争的复活。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了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抗日战争与国民大革命有着相同的目标

B. 中国军民团结抗战贯穿了抗战的全过程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解决了国内的党派矛盾

D. 抗战初期的坚决抵抗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图是江西婺源县水岚村少年詹庆良1949年9月23日的一则日记。对此推断合理的是

A.三大邻国有误,应为美苏居中调停

B.当时国共两党和谈,决定和平民主建国

C.作者身居乡村,获得外界信息迟滞有限

D.日记所载不符史实,当属作者主观臆造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世界史纲》指出:“犹太种族的商业精神使马克思洞悉财产和劳工的对立。而且在德国的教养使他认识到,劳工目前正变得有了‘阶级觉悟’,并对集中财产的阶级进行集体的对抗。”该论述

A.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B. 分析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成因

C. 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D. 肯定了马克思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1917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发表退位诏书:我认为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是使我们的人民紧密团结并团结人民的全部力量以加快取得胜利。我同意国家杜马的请求……由我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继位,并祝福他登上俄罗斯国家皇位。希望他遵守立法机构确立的原则,并就此宣誓绝不违背。这说明

A. 二月革命成功完成了俄国社会转型

B. 俄国革命类似于英国的“光荣革命”

C. 俄国专制体制未发生本质变化

D. 沙皇想以妥协方式维护君主制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

A. 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B. 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C. 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D. 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A. 宗法习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 时代需要影响村干选任标准

C. 经济实力决定干部社会特性

D. 复杂历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设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 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 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六、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称为“考课”“考绩”。秦朝的《为吏之道》提出“五善”。所谓“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西汉时,上述标准尺度开始有了较大改变。地方官通过“上计”向中央汇报的主要内容已经是“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唐代考课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主要指的是德、慎、公、勤;“二十七最”则是针对具体部门提出的具体要求。宋代考课标准依据职官不同而有很多具体规定。如对地方守令有“四善三最”,对监司(监察官员)有“七事”等。

——摘编自李治安、杜家骐《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自从英国在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官员考核制度也开始实行。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标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平时考绩两个模块。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需要,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以后,主张建立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减少政府干预,节省开支,大力削减公务员队伍。

——摘编自高净《中英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朝到宋朝官员考核标准的变化并对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英国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并分析推动英国官员考核制度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选举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任何行政官员都不应根据人民的选举来任命。议会中掌握着多数席位的政党通常将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而为首的大臣本人,尽管实际上由议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美国宪法规定四年一度由全体人民选举总统,当国家的最高职位要由每数年一度的普选来决定时,两次选举之间的整个时间将消耗在竞选运动当中。

——摘编自【英】密尔《代议制政府》

材料二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但政权仍在贵族手中,资产阶级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结果却一无所获。1832年改革是一次和平的改革运动,打开了通向民主之路的大门,但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它还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材料三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议会选举权,每个25岁以上的德国男子都拥有选举权,参选率从1871年的51%提高到1921年的84.9%。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人就是通过这一合法渠道从帝国政治制度的外围进入内院的。不过议会无权选举帝国总理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

——摘编自武寅等著《西方国家政治制度》

请回答:

(1)结合英国责任内阁制,指出材料一中密尔设计的任命行政官员的办法。据材料一,密尔认为美国总统选举有何弊端?

(2)据材料二,为什么说1832年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英国议会改革表现出哪些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的进步之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选举制度的认识。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

材料二

我是这样一遍遍问自己下决心的:我是不是有私心在里头?我是不是为自己利益?我是不是问心无愧?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情(1936年兵谏蒋介石的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

——摘自《张学良口述》

材料三大体上自1938年10月到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以争取美国为主的外交方针形成,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然而美国最高当局却没有很快作出对华贷款的决定……1940年4月罗斯福签署了专门命令,批准美国志愿航空队援华,同时又批准4500万美元军火器材援助中国。7月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后,美国退让已到了最后关头,决定采取不再退让的方针。罗斯福随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存款,禁止所有石油运往日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共同打击日本。

——摘编自谢本书《二战时期的中美友谊》

(1)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概括材料二中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相关因素。

(3)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援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