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重庆市2018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九)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左传》载春秋时鲁国穆叔话:“太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立长。年钧择贤,义钧则卜。又载周室王子朝曰:“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这反映出

A. 商周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    B. 嫡长子继承制被严格奉行

C. 血缘宗法制度的措施周密    D. 制度保障君主权位的世袭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东汉初,刘秀祟尚柔道并将之作为治国的思想,及光武中兴,(刘秀) 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修太学,立五经博士十四家,朝野上下讲经诗文蔚然成风,天下学士云集京师,形成诸生横巷的文化盛况。这表明当时

A. 无为而治有助于经济发展    B. 皇帝的好恶决定治国思想

C. 儒学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D. 佛道思想引发了信仰危机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唐代中期之前基本没有海上商路,唐代后期开始,中外交通路线有逐渐由陆路向海路、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的趋势。这反映出

A. 陆上商路因战乱而中断    B. 宋元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C. 经济和贸易格局的变迁    D. 海路运输更具商业优势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阳明心学把人心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否定了违反人性的僵硬道德与迷信经典的教条主义,主张内圣与外王并举。这一主张

A. 为人性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B. 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 影响了经世致用学风的形成    D. 反映出工商市民意识的萌发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洋务派认为鸦片战争后列强纷至的局面是千古变局,指出今日中外大势,唯有因势利导之方,万无杜绝驱除之理”,“去害就利,一切皆在我之自为。由此可见,变局论的提出

A. 着眼于历史演变    B. 昧于世界发展大势

C. 立足于政治现实    D. 已认识到发展机遇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20世纪初,学者林懈认为有洪杨内乱为之因,遂生曾、胡、左、李迭握朝权之果,梁启超也说金田一役,实满汉权力消长之最初关头也。这些认识意在说明

A. 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B. 晚清传统政治权力结构嬗变的原因

C. 洋务运动的兴起源于镇压太平天国    D. 汉族督抚势力崛起瓦解了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37210日,共产党发表《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包括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等。共产党此举意在

A. 推动抗日民主力量的联合    B. 贯彻国共合作宣言的内容

C. 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 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发展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表是1958年《人民日报》的部分头版报道,据此能够认定的合理解释是

A. 舆论导向推动倾错误发展    B. 集体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十分显著    D. 群众性运动促进了经济持续增长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晚年的柏拉图认为,法律是上帝籍以传达其命令的声音任何城邦都应受法律的支配,而不应受某一统治者或特殊利益集团的支配”;亚里士多德则主张法律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祇和理智的体现。这些认识反映出

A. 基于神性的法治理念不断完善    B. 遵从法律能够战胜人性之恶

C. 法律的使命在于保护集体利益    D. 人文精神是西方法治的源头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830年,伦敦三分之一的服装生产采用发包制——承包商把活交给在家里工作的工匠,工匠们定期领取生产材料,用自己的生产工具劳动,按低价计件取酬。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工厂制度提高了劳动的效率    B. 工业生产呈现出多样化结构

C. 传统行业束缚了技术的革新    D. 家庭作坊仍是主要生产形式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世纪中期,英国环境日益恶化,但经济学界坚持认为各种自然要素是天赐物”“无主物。污染者无需承担社会责任,环境仅是一项工程问题而非社会政治问题。由此可知

A. 经济利益集团促进了环境保护    B. 政府自由放任环境的污染恶化

C. 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D. 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不利于环保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19473月,英法两国签订同盟互助条约。19483月英法联盟扩大为布鲁塞尔条约组织,9月美国、加拿大与布鲁寒尔条约组织成员国举行集体安全问题会谈并通过华盛顿条约。这表明

A. 美国谋求建立军事联盟体系    B. 西欧为保障集体安全而联合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成立    D. 美苏冷战冲击原有政治格局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形成了“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 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调要求以减代赈、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救济乡里。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

——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教济农村”、“建设农村”、“复兴农村”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呼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推出了“新县制”改革并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力图在加强对农村控制的同时,改善农村的现状。中国共产党则把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以农民为主体,用武装斗争的形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而国共两党之外的一批知识分子,怀着教世济民的真诚愿望,发起乡村建设运动。他们认为乡村治理不只是简单的农村经济改良工作,而是一场民族文化复兴运动。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摘编自张忠民《略论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乡村治理相比,近代乡村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成因。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消北市中一北生中国文司部工让外禁进记体息  

材料

出处

中华帝国不是由于遵守自然法则而得以年代编长、疆土辽阔、繁荣不息吗? 这个服从于自然秩序的广袤帝国,它的统治所以能够维持长久,绝不应归因于特殊的环境条件,而应当归结于其内在的稳固秩序。

【法】魁奈《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1769年)

这个民族的火炮知识并没有使他们免于被那些野蛮国家所征服;科学在所有的学校里是向所有的公民都开放的,然而却由于种种荒诞的偏见,科学竟致沦为一种永恒的卑微;在那里甚至于印刷术的发明,也全然无助于人类精神的进步。

【法】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1793年)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 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自先秦时期即已产生“慎用死刑”的法律思想,汉代对两千石以上官吏死刑集须皇帝复核,北魏时又规定死刑案件要奏报中央,隋初《开皇律》规定了“三复奏”的死刑核准形式,隋末法制敗坏,“罪无轻重,不待闻奏,皆斩”“盗者籍没全家”,致使“百姓怨嗟,天下大溃”。唐高祖李渊起兵之初,即布宽大之令”,适用死刑之罪仅四项。太宗时形成了“五复奏”和“三复奏”制度:“五复奏”主要适用于京师的死刑案件,“三复奏”主要适用于各地的死刑案件。死刑案件须上报中央,刑部、门下省、中书省、尚书都省及御更台可从不同角度对无刑进行复核,报皇帝批准方可执行。如果死刑案件不待复奏而执行死刑,法官要被追责问罪。玄宗后期,“降死罪从流”成为定制,赦免权成为皇帝掌握死刑执行权的最终手段。自此,古代死刑复核制度完备定型。

——摘编自王宏治《唐代死刑复核制度探究》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死刑复核制度变革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死刑复核制度变革的意义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69年1月,基辛格担任尼克松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认为,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的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其合法性和均势的存在,大国之间要通过协调而不是革命、战备及军备竟赛来实现和平均势。他指出,正在出现的从两极向多极的转变最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几乎完全主宰世界舞台的时代已接近尾声,美国的核优势正在消失,经济霸权正受到欧洲和日本充满活力的增长的挑战……冷战以来被认为铁板一块的共产主义阵营出现了严重的裂痕,美国外交的新机遇出现了。美国外交须回到现实主义,现实地认识苏联的成胁,并强调出于西方的责任,美国有义务阻止苏联的扩张。基于此,尼克松政府将巩国西方联盟作为对苏外交取得突破的基础;逐步减少美国在世界各地的义务,将美国从无限制的全球干预,转向权衡轻重援急、有选择的确主重点地区。

——摘编自龚洪烈《基辛格的外交思想与战略

(1) 根据材料,概括基辛格外交思想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基辛格外交思想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郭嵩焘(1818 年-1891年),晚清外交家,早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1847年进士,1852年办团练,入曾国藩幕。1876年派为中国首任驻英公使,1878年兼驻法公使。他认为“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俱有本来,与辽、金崛起一时,倏盛倏衰,情形绝异”,并指出,其时中国与西方在人类文明发展序列中的位置已经逆转,“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现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他还痛斥士大夫昧于大势,“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以快其议论而为名高”。

——摘编自张晨怡《论郭嵩焘的民族主义思想》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嵩焘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郭嵩焘民族主义思想的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