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栾城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

A. 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五谷丰登,生活舒适    D. 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唐律疏议》规定: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门者,处徙刑两年。这表明唐朝 时期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严格维护坊市制

C.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D.允许郡县开设市场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 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 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 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宋朝时期,本来衣食国家、与市场联系有限的士卒、宗教人士、官吏、皇室成员等

人也积极介入商业,使宋代从事市场交换活动的人群变得复杂起来了,真可谓“全民经商”。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城市经济的日益繁荣    B. 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放宽    D. 社会上层可倚权获利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的盛衰》一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 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创设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C. 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D. 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文明过渡的机遇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

A. 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B. 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民族工业的产生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明朝中期,江南农村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A.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B.重农抑商

C.自然经济解体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A.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 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最能说明

A. 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B. 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 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A.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48年4月2日《东北日报》报道,国民党统治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半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这一时期“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的原因有

①政府征收苛捐杂税  ②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   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

④美国对华倾销商品  ⑤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A. ①③④⑤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⑤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造成工业片面发展

B.一五计划实施,重工业发展迅速

C.实行政企分开,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CD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 国民经济的调整

D. “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1957年,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这里的农业社是指

A.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B.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行政村的基层组织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中央公布总路线,跳上快马坐火箭,新的纪录纷纷传,报喜锣鼓敲破天,原子时代搞建设,一天等于二十年。”这段文字出现的时代大约是

A.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时期    B. “大跃进”时代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一五”计划时期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据调查,房地产、汽车制造与销售、电信与手机、医药等10个行业成为2011年国内十大暴利行业。虽遭遇中国楼市的低迷状态,但2011年下半年,又有更多的资金流向房地产业。从表面看这是企业的自身行为,但其背后却有一只“看不到的手”在运作。这说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

A. 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    B.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流行语是一个社会的“口头禅”,往往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下列哪一选项中流行

语体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代特征

A.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放卫星、合作社、大锅饭、大跃进

B. 市场体制、知识经济、因特网、绿色食品

C. “个体户”、“万元户”、“一国两制”、“中国特色”

D. “申奥”、“入世”、“和谐社会”、“就业”、“拆迁”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A. 经济特区的创办    B.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 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 内地的开放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中国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A. 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    B. 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

C. 工业文明的冲击    D. 改革开放的深入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在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的发明创造中,有许多新兴通讯和传播工具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下列通讯和传播工具中属于这种情况是

A.电话            B.电报         C.电视           D.互联网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890 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A. 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 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C. 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D. 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这实质上反映了

A. 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 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 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A. 长袍马褂    B. 中山装    C. 西服    D. 旗袍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以后,他便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当他返回西班牙时,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他,并在宫内设宴招待……。”文中的“英雄”是指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由工场制到工厂制,再到大企业制,其根本原因是

A. 大机器生产出现的需要    B. 科学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    D. 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荷兰获得“海上马车夫”称号的原因是(  )。

A.工业发达,商品运销世界各地

B.商业发达,转运世界各地的商品

C.军事发达,打败其他海上强国

D.殖民地广阔,控制各地殖民贸易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早期殖民者从美洲掠夺来大量黄金白银。这些黄金白银主要流入西班牙,直接导致该国

A. 国力增强,从而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B. 获得资本原始积累,进而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 对华贸易占据出超的有利地位

D. 物价上涨,从而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卓别林大师的《摩登时代》中:一群站成排的工人以制式化的动作工作着,根本是资本家将人视为机械般的残忍手法,人和机械对他们而言是同样的“东西”,不需要有任何差别的待遇!关于工厂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产生于手工工场时期

B.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厂制得以推广

C. 工厂制度是工业化时代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 工厂制度的建立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要求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19世纪末,“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 工业革命的开展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 世界市场的形成    D.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1920-1929年,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了55%,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 由占总人口2%的人拥有。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A. 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B. 供需矛盾逐步加深

C. 自由放任导致生产萧条    D. 金融市场投机严重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 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

B. 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 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 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影响的评价,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A. 给苏联经济带来了高速增长

B. 使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 解决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D. 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但从长远看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黄安年教授认为:“本世纪(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罗斯福和邓小平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消除经济发展的严重困难

C. 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 保障了原有的社会制度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之处是

A. 实行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    B. 进行大规模的国有化改革

C. 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    D. 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依据相关数据编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

 

GNP年增长率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年

4.3%

3.2%

4.8%

1973~1975年

2.4%

5.3%

9.4%

 

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有   

①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②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A. ①③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1923年,有人在访问苏联期间记录了他当时的所见所闻:“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实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C. 开始了农业集体化    D. 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日本贸易振兴会曾做过关于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的一项调查统计。表中数据直接体现了       

A. 经济全球化    B. 经济区域集团化

C. 政治集团化    D. 世界多极化

 

详细信息
39. 难度:简单

下图是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构建了当今世界的多边贸易体制。该体制的中心任务是

A. 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B. 促进知识经济发展

C. 减轻发展中国家债务

D. 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粮食短缺、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触及全人类根本利益的问题,面临这些问题我们的对策应是

A. 各自为政,互筑壁垒    B. 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区别对待政策

C. 各国携手,共同应对    D.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41.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1933年到1934年初,统制经济这名词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于报刊著作上。国民政府专家罗敦伟认为,“九一八”之后,中国“真正求得国难出路的基本方策”应是实施“统制经济”。他批评中国的经济学者大半是“自由主义的理想者”,那不过是一个“梦幻”,而“事实告诉我们,许多国家都向统制经济途上进展”,如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及日本,苏俄更是如此。各国“差不多是想把政府化为生产的管理机关。”他认为,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政策,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之凌乱散漫,社会秩序之纷乱无章,政治社会之变化莫测”,是一剂良方。

——摘编自蔡双全《简析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关于“统制经济”与“自由经济”之争》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并简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敦伟主张实施“统制经济”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演变历程。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