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8年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三轮冲刺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

A. 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B. 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 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D. 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读表:

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缓和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唐宋时期的时代特征,正确的是

A. 经济上,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B. 政治上,延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

D.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某地有祠规,称“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上述祠规反映了

A. 祠堂文化在中国大为盛行

B. 宗法制度的影响深远

C. 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D. 家规与国典形似神异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材料的最早出现于(  )

A. 商周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唐朝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乾隆时,有内阁大臣说:"旁观者谓密勿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A. 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B. 中枢行政机构的完善

C. 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D. 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这些都反映出当时(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经丧失

B.已经涌现出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

D.面临亟待重建封建信仰的任务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A. 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B. 相互学习、思潮趋一

C. 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D.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A. 实行节度使制度

B. 创立三省六部制

C. 任命文官做知州

D. 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场景在历史剧拍摄中不应出现的有

《封神榜》中烽火戏诸侯《汉武大帝》中卫青出任枢密使《大宋提刑官》中内阁首辅专权《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据此判断,“它”的设置

A.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 较好的发挥了地方的独立自主

C. 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成熟

D. 改变了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下面是何怀宏《选举社会》中的“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表中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扩大了统治基础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提高了官员素养    D. 放宽了录取标准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2015年,台湾教育部对台湾高中历史课纲进行了微调、以下是新旧教科书部分内容的对比;此表集中反映了此次课纲修改中对某些历史事件在认识观点上的一些根本性变化。提取其中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任何国家的管理都需要一批善于管理的官吏,因此,各国都重视管理的选拔,官吏选拔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视对官吏的选拔,制定了许多种不同的人事选拔方式,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富有特点的选拔制度。夏商西周时期,所谓“天子之子为天于,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为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为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形成制度化,每岁必举;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分科举士,所设十种科目,显然其中最主要的是品德内容。唐朝时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以秀才、进士和明经三科最为重要,武则天当政时首设武举。宋朝时把进士以外的其它科目合并“诸科”,明清时则取消“诸科”,只设进士一科。

——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西方文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833年英国政府各部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1853年英国议会派遣麦克莱等3人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查里斯·屈威廉和斯坦福·洛斯克特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拨优秀文官等等。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2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经历了和英国大体相同的情况。

——马桦《英国文官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沿革历程;并分析最终用考试的办法选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官制的特征;并分析文官制度的作用。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材料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选官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武则天在革故鼎新时,并未废除科举制,但又打开其他的选官之门。这一时期选官的公开和开放,在中国古代史中,是极为罕见的,几乎到了人人都有资格当官的地步。主要途径有自举、告密、试官、贡试中废糊名制、殿试以及开武举等。她深知官员的冗滥必然导致腐败,造成致命的危害,因而采取了各种措施加以防范纠正。例如,她大力鼓励告密行为。这往好处说,就是充分发挥群众对官员的监督作用。凡举报犯有罪行过失的官员,一经查实,不管举报者以前是干什么的,一律授官。特别应强调的是,即便举报无实,举报者也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

——摘编自贾三强《武则天时代的廉政建设》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则天的选官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武则天推行告密措施的效果。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题文)材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不久,包拯改任监察御史。他提出建议:“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废罢和禁锢贪赃枉法的官吏,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无关紧要的小节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看到包拯的笑,比作黄河水变清一样难。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阁王爷包老。”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选编自《宋史•包拯传》译文

(1)根据材料,概括包拯在监察御史任内提出的建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包拯流芳千古的原因。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全面;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三、简答题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的作用不仅仅是让人们知道以前的人,以前的事情,还可以通过对历史的分析,让人类避免更多愚蠢的行为、愚蠢的想法。人类学家提出了“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其基本观点是: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适应能力对个人和民族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