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届四川乐山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图中法典的准确表述是

满分5 manfen5.com

A.表明雅典人试图建立僭主政治  

B. 主体上保护了平民的权益

C. 是雅典第一部成文法         

D.为民主政治建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在我团结人民去谋求的一切目的中,有什么我还没有做到?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柏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是无辜被害,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我都使他们解放。”梭伦这首诗歌反映的改革内容是

A. 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  B.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鼓励发展工商业             D. 废除债务奴隶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的政治权利是

A.参加雅典执政官和十将军选举             

B.免除陶片放逐法的惩罚

C.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D.有将欠债的生意伙伴收为自己奴隶的权利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其中,商鞅“诱”三晋之人的原因是

A.壮大秦国兵力      B. 增强经济实力    

C.减少改革阻力     D.削弱三晋民力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图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措施实行的主要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方便商业交换,鼓励商品贸易发展

B.方便百姓生活,有助手工生产发展

C.方便物品衡量,有利国家实物分配

D.方便政府税收,强调农业生产地位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由此可见,司马迁评价商鞅的标准是

A.人的品行和个人的好恶    B. 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C.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D. 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图为河北宣化北魏鲜卑贵族墓中的舞乐佣,其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快   

B.鲜卑民族娱乐生活丰富

C.当时鲜卑雕塑艺术领先    

D.直观感受鲜卑民族生活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孝文帝针对这些突出社会问题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实行均田制,缓和阶级矛盾  ②迁都洛阳,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③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  ④推行鲜卑汉化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陈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他主要说明的是

A.汉族非常颓废,要学习少数民族的“野蛮精悍”,才能“扩大恢张”

B.唐朝建立者李渊父子实际上是少数民族后裔,具有大胆开创精神

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D.汉族在历史上应该不断融入少数民族血统,才能够走向辉煌鼎盛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B.对外战争频繁,政府负担沉重

C.出现三冗局面,国家积贫积弱     D.赋税徭役繁重,百姓困苦不堪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王安石“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格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监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农民坏于差役,……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场之权。……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勤忧而国不强。”(《续资治通鉴》)王安石为改变这些现状采取的措施有

①改革科举考试  ②实行将兵法  ③实行农田水利法  ④实行募役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有人认为:“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王安石变法简论》)该观点

A.论据充分,结论正确      B.论据充分,结论不正确

C.论据不充分,结论正确    D.论据不充分,结论不正确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下图教皇的装饰可以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满分5 manfen5.com

A.教皇有对各地主教的任免权     

B.中世纪欧洲国王的权力自教皇

C.天主教会有严格的上下等级制度 

D.教会权力高于一切世俗权力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最能准确反映下图历史人物的一组信息是

满分5 manfen5.com

A.《至尊法案》、君权神授、大举迫害非国教教徒

B.《大抗议书》、安立甘教、大举迫害非国教教徒

C.《至尊法案》、安立甘教、没收天主教修道院地产

D.《大抗议书》、君权神授、没收天主教修道院地产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困扰19世纪初埃及社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

A.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B.马木鲁克集团的残酷剥削

C.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      D.封建经济的腐朽落后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阿里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没有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B.对外穷兵黩武损耗国力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D.西方侵略势力的干涉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俄国

A.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           B.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C.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     D.农奴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

①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③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呼、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本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B.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实力和地位有所上升

C.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统治的阶级基础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英国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资本的年代》中提到日本明治维新时说:“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这段话反映了当时日本在学习西方时的突出特点包括

①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  ②注重经济领域而忽略政治、文化学习、借鉴  ③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  ④注意继承本国的文化传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指出:“自台湾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倭生心。陈涉辍耕于垄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光绪帝认可了这个说法。这说明光绪帝主持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清朝统治    B.抵抗外国侵略   

C.解决国民生计     D.发展资本主义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戊戌变法将使大小官员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这是因为变法规定

A.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    B. 提倡投资设厂  

C. 废除八股取士        D. 撤并闲散衙门、冗员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19世纪下半期东亚的日本和中国先后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结果一成一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A.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      B. 民族危机的加剧

C.统治者的的大力倡导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19世纪下半期东亚的日本和中国先后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结果一成一败。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下列关于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处理这个难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大大减轻了阻力

B.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大大减轻了阻力

C.两国都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的

D.两国都通过思想宣传,积极发动社会民众参与,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梭伦在改革前的辩论              

梭伦担任执政官准备改革前,许多贵族纷纷表示反对,梭伦不得不多次与其辩论;同时,社会上大量平民也表示了对改革的担忧。为此,梭伦说:“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摘编自《世界通史》

材料二

满分5 manfen5.com

商鞅舌战图

商鞅曾为推行变法而与秦国大臣进行辩论,其中甘龙、杜挚都向秦孝公进言,反对商鞅实行变法。甘龙说:“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杜挚说:“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迁都洛阳后)高祖(注:孝文帝)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

材料五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 ,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六 (王安石 )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1)雅典的部分贵族和平民为什么会反对或担忧改革?(2分)对此,梭伦的政治理念是什么?(2分)试举两例符合这一政治理念的改革措施。(2分)

(2)甘龙、杜挚等人反对变法的主要原因何在?(2分)变法能顺利推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材料三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2分)

(3)高祖(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4分)

(4)根据材料五、六,分析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6分)

(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怎样的态度?(2分)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2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认识到)文明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节团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乃至亚洲国家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历史上,岩仓使节团的出访都可称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动。

──《大国崛起》解说

材料三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四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你怎样看待材料中“文明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 (4分)战争使俄国“学到今后对它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2分)

(2)从材料二看出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动力是什么?(2分)请结合维新的相关措施简要说明。(6分)

(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8分)

(4)转折点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代名词,请在表3中标有英文字母A、B、C的空白处填空。(每空不得超过15个字,6分)

表1:19世纪俄日中的历史转折

改革人物

改革任务

历史地位

证据理由

亚历山大二世

A

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明治天皇

摆脱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

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B

光绪帝

梁启超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C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